企业预算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及进行绩效的评价。预算管理将通过把实际数据与横向、纵向以及预算目标数据比较,以便找出战略目标实现的差异,然后对形成差异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为公司战略的实现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控制论认为,一切控制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特征是信息的交换和反馈过程,利用这些特征可以达到对系统的认识、分析和控制的目的。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运用控制论,是指管理对象按照预定的计划和预期的目标运行并保持某种状态,系统在确定整体目标之后,必须通过控制来调整运行机制,纠正偏离整体目标及违反计划的差异,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最佳适应状态,实现其应达到的目标。企业的预算控制系统有着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见图1-3)。一个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包括执行机构、受控对象、测量机构、控制机构、执行机构这样一个闭环。在这个控制系统中,执行机构将各种要素(如劳动、资金、计划等)输入受控对象中(如经营过程),受控对象运行后产生输出信息,测量系统对这些输出信息进行测量,确定其与控制标准有无偏差,然后根据偏差情况由控制机构采取纠正措施,并由执行系统实施这些纠正措施,重新调整输入,从而保证被控制对象按预定目标实施。经济控制论的观点认为,闭环的控制系统中存在并输出状态信息,通过反馈使受控量的状态信息参与对系统的控制过程。由于控制系统接收并应用了受控系统实际发生的行为信息,使原有控制程序获得反馈信息的补充和丰富,使控制作用更符合实际情况。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根据反馈作用的方向和受控对象运动方向的相互关系,可以把反馈区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正反馈的经济力作用方向与受控量出现增量的运动方向一致,也就是说正反馈的经济力作用对受控经济量变化的影响是增加了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别,继续保持这种正反馈作用,这种差别将越来越大。而负反馈则刚好与此相反,反馈作用的经济力方向与受控量出现增量的运动方向相反,反馈作用将减少实际值与期望值的差别,若继续保持负反馈的经济力作用,那这种差别将越来越小,最终趋于预先制定的期望值。当控制系统受到环境中某种因素的扰动而使系统稳定受到破坏时,负反馈作用能使系统稳定状态得以恢复或重新建立。在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中,系统通过预算评价系统对内部报告反映的信息进行识别并区分为有利差异与不利差异,利用预算激励系统对有利差异的形成进行激励、对不利差异进行约束,以起到预算控制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作用。企业在预算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闭环反馈系统的一般结构。预算执行过程是企业预算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预算编制过程既是对预算执行的一个输入过程,它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进行资源的分配,也是产生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控制标准。预算评价系统是一个测量系统,它要鉴定和识别预算执行系统产生的输出信息并检查实现值和目标期望值之间的偏差,并将这一偏差作为反馈信息传输到控制机构。预算控制系统的控制机构由激励系统和执行系统完成,激励系统对偏差信息产生的调节机制作用于预算执行系统,执行系统采取具体措施制约、激励、协调以使得预算执行回到期望的标准。如此,预算控制系统完成了一个反馈闭环的控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