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新年头一条新闻,是关于实名制的。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覆盖全国所有车次的实名制全面“落实”。而伴随着火车票实名制的,还有将要实施的微博实名制,而后者引起的争议更大。加上一些地方的上网实名制、菜刀实名制、紧急避孕药实名制等相关新闻,实名制在公民自由、隐私保护以及社会责任方面的观念冲突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实名是针对匿名而言的,所以关于实名制的讨论,可以先从匿名说起。飞机票都是实名制,火车票原先都是匿名的。每年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大量的“黄牛党”囤积车票,坐地起价。他们之所以能一次买到几百张几千张火车票,一则因为售票点监管的漏洞,二则也是拜匿名所赐。实名制在高铁和动车试行时,虽然也还有少量倒票的“黄牛”,但其违法贩卖的成本大大提高,风险也大大提高,确实控制了票的流向,缓解了购票压力。而一旦实名制全部实行,一人一票,进站查验,“黄牛”就会遭到最沉重打击,车票难求现象将大大改善。对于乘客而言,实名虽然购票和乘车都比较麻烦,但总体而言还是欢迎的。那么,谁不喜欢实名呢?主要是那些倒票的,以及勾结黄牛的售票人员。于是,利弊立见。
上网实名制,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各地的网吧管理部门要求所有在网吧上网的客户必须向网吧提供身份证实名登记,理由是防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这个争议似乎并不大,因为到网吧上网的青少年并没有影响话语权的能力,而且它带给普通网民的影响并不大。但今年将要实现的微博实名制,则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微博两年多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足够庞大的用户群,不仅包括公共人物,而且包括数以亿计的匿名的普通注册用户。突然要实名了,是否会影响言论自由的程度?是否会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自媒体,充分表现了web2.0时代从“读”向“写”、“共同建设”、主动创造的特点,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和裂变式传播的优点,深得网民喜爱。因为事后审核、多方互动以及自由传播,网络舆论在微博上特别活跃。这两年的重大舆情事件,大多数都是从微博上发端、发酵并持续推动的。但另一方面,因为微博用户的普遍匿名性,也带来了几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谣言满天飞。以新浪微博为例,作为新浪官方辟谣组织的“微博辟谣”和民间力量“辟谣联盟”在过去的一年里可谓忙得不可开交。“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相当多的恶意谣言从非实名的用户端开始传播,像滚雪球一样壮大。即使被辟,进行惩罚,造谣者再注册新账号就能继续造谣,贻害无穷。二是水军泛滥。微博水军机器人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一些水军公司用技术手段注册巨量的“僵尸粉”,买卖粉丝,制造虚假的评论、转发和人气,误导普通网民。三是网络营销的欺诈。当营销走上微博,基于匿名的交易很不安全,欺诈隐患随处可见。四是利用网络的匿名搞人身攻击,涉及到名誉侵权之诉时,受害者无从查找匿名者的真实身份信息,法院不能立案,维权无门。
所以,实名制到来时,最反对的人群或许是造谣者、人身攻击者、网络水军控制者以及试图通过互联网的欺诈者。当然,也有一些网友担心实名会影响言论自由的程度,会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甚至担心实名会导致微博走向衰落。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微博的确拓宽了言论的空间,而自由的言说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匿名。在社会心理学上,熟人之间以及在身份可知的情形下,会比完全陌生的环境下更为谨慎和自律。但是,微博是一个通过互相关注和分享观点进行展示和交流的网络空间,因为内容的碎片化和快餐化,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取决于彼此之间的认同和信赖。匿名的确很自由,但这种自由很容易走向极端,导致不负责任的言论。相对而言,当下微博的认证用户,都是言论比较开放自由而且高度活跃。很少有匿名用户的言论会引起网友的信赖和持续关注。有人担心微博实名制后,言论受到打压和限制,这只是一种假设。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实名认证用户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里各种偏激的言论都有,还没有听说哪个人“因言获罪”过。而如果用户真是涉及违反犯罪,即使是匿名的,也不影响抓捕,只是在技术上会增加一些侦查成本。微博上,最活跃的账号恰恰都是实名的。当然,担心用户信息泄露是另一种更为普遍的顾虑。这种担忧在最早实行网络实名制的韩国,曝出某著名门户网站遭到黑客袭击造成3500万名用户信息泄露的消息,以及中国国内包括天涯在内的一些网站大规模的用户信息(尤其是使用明文密码的网站)泄密事件后,变得更为现实。我觉得这实际上对将要实行实名制的国家和地区提了个醒,如何通过技术的手段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例如,韩国试图取消实名认证中的身份证号,引入网上个人识别号码。
实名制不是洪水猛兽,就像匿名不是自由天堂一样。微博上现在最缺的,其实不是自由,而是诚信、真实以及社会责任。政府广开言路,让实名之后微博上更为自由,而每个人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有担当,有社会责任,其实是社会走向成熟和良性循环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