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能叫清圣祖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一节 保证完



    清圣祖康熙八岁登基,面临的“权”方面的问题堪称历代皇帝之最,包括朝廷内部有权臣当政,朝廷外有地方割据势力;国内有民族分裂势力,国外有外敌入侵势力。另外,还有自始至终的满汉融合问题,即如何对待汉族的反抗势力。因此,康熙几乎一生之中,都在维“权”——维护完整之权。

8226;计除鳌拜

康熙八岁即位时,只是一个小孩儿,什么都不懂。当然,历史上也有比他更小的,有的甚至是在襁褓中即位。这种情形下,必须要找一些有能力的股肱之臣进行辅佐。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也是如此,年幼时由摄政王多尔衮进行辅佐。这一点,康熙还真有点儿随根儿。当时,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堪称历史上最有本事的女人,较后来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健在,虽不过问朝政,但只要说话,众大臣们还是很畏惧的,必须要给面子。于是,她召集众大臣开会,经过再三讨论后,确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其中,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他年老力衰,且经常生病。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排在第四位的鳌拜不和。排在第三位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四人中,对权力最有野心的就是鳌拜。但当时他的办法不多,因为老大他没法惹,老二又不好惹,老三也不跟他一伙儿。而他也精明地认识到,老大索尼年事已高,迟早要死,没准儿就是说话之间的事儿。他最大的对手就是老二苏克萨哈,至于老三这个墙头草,积极拉拢就可以搞定了。

虽然康熙当时年幼,但这个情况看得还是很清楚的。当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看得更清楚,要求他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当前最主要的还是专心学习治世本领。“鳌拜不足为虑,我现在就可以帮你除掉他。但为了锻炼你,这个事情还得你自己来做。”1667年6月,老大索尼去世。鳌拜觉得机会来了,殊不知,年仅14岁的康熙更认为这是他的机会。其实,康熙对索尼纵容鳌拜的做法早就看不惯了:“你堂堂老大还管不住老幺,真是笨蛋”,但这话只是在心里说,连祖母都不知道此时的康熙最讨厌的是索尼。在索尼的灵堂前,康熙在心底控诉索尼:“你这老头儿为大清社稷确实作了很多贡献,我也不好埋怨你。但你的这种中庸主义、软弱的做法,真是不怎么的。看来,鳌拜这事儿我得亲自动手了!你就瞧好吧。”

7月,康熙力排众议,决定亲政,并举行了亲政大典。此举,不仅鳌拜大力反对,苏克萨哈、遏必隆也是不支持。原因很简单,你还太小。祖母也认为,他太着急了。这时,康熙才认识到,把权力夺回来,还真不太好弄。没办法,康熙故意显露出孩子的一面:“我觉得每天朝会挺热闹的,我只想听听你们在讨论什么,我不参与。再说,这些事儿,我迟早也得知道啊。”因此,虽然亲政了,但原有辅政体制却未能发生变化。另外,鳌拜的话语权越来越重,由于遏必隆的随声附和,苏克萨哈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果然,没过多久,鳌拜罗织了24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其处死。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决断;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违抗。

康熙实在是忍无可忍,但他知道必须得忍。前段时间过早地暴露了实力,鳌拜现在似乎也不再那么轻视他,不把他当孩子看待了。另外,鳌拜的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想除掉鳌拜还真得想个万全之策。但首先得保存自己,康熙记得前朝有个木匠活干得很好的皇帝,玩物丧志。这样的皇帝,权臣最喜欢了。于是,为麻痹鳌拜,康熙选择了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成天打打闹闹。鳌拜表面上说说康熙,但暗自十分高兴。“你要是这样的话,我就让你多活几天。”另一方面,康熙派人暗中详细调查鳌拜的关系网以及犯下的罪行,并且了解哪些人对鳌拜意见比较大,可以为自己所用。前后历时近两年时间,一切妥当之后,康熙启动了“除鳌行动”。而这些,鳌拜没有任何察觉。

1669年5月,康熙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整个“除鳌行动”由于筹划周密,执行顺利,并未引起政局的动荡,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从此,朝中再无任何人敢小觑这个只有16岁的皇帝,而康熙也开始了长达50余年的权力执掌生涯。

点评:康熙皇帝计除鳌拜,重新夺回皇帝之“权”,堪称历代皇帝的经典案例。首先在于他确实只是一个孩子;其次,难度很大,鳌拜已经掌控朝野。是什么让一个年幼的孩子作出如此惊人之举呢?这与其祖母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从小就为其树立了“权”之理念:“我们的东西神圣不可侵犯,谁要是有什么企图,必定让其付出代价。”

8226;平定三藩

康熙大权在握之后,开始整顿朝政,加强中央集权。但此时,又碰到了新问题,南方有三个藩王却令他十分担心。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不仅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根本不把清廷放在眼里。

其实,“削藩”几乎是历代帝王都要做的事情,地方大员实力过大,滋生腐败不说,对中央的威胁也很大。不削不行,削不好也不行,历史上由此而发生的战争数不胜数。明朝建文帝削藩未成,反倒丢了皇位。唐明皇开创了开元盛世,然而却瞬间毁于“安史之乱”。正常来说,地方大员如果没有谋反、夺权之意,并且很自律,一般都愿意接受削藩政策。他们心里都明白,都是这个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失去一点儿利益也无所谓,只要未危及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没有必要祸国殃民。因此,康熙当时并不知道谁有谋反、夺权之意。为了确定谁有不安分之心,康熙总是找机会,召集各地方大员进京开会讨论国家大事。可平西王吴三桂却总是称病不来,十次能有七八次。

皇帝召见你都不来,这严重侵犯了皇权。另外,吴三桂虽然表面上仍很尊重康熙,但言谈举止中多有不屑。他常对钦差大臣说“有段时间没见主子了,应该又长高了吧”,视康熙只是个孩子。这一点,康熙自然难以容忍。熟知历史的康熙自然明白这些,削藩也一直在其计划之中,但并未实施。

但此举令吴三桂更为着急,夺权行动策划好之后,天天在府中大骂:“你个小皇帝,挺沉稳啊!你不削藩,我就没法谋反,师出无名。可再不搞点儿事出来,我怎么当皇帝啊。奶奶的,李自成那个穷小子,抢了我的圆圆不说,还当了十八天皇帝呢!我比他差吗?”天天骂也不是回事儿,一帮下属也是很着急:“我们还想做开国元勋呢。”于是,有人给出了个主意:“王爷,您联系其他几个藩王一起打辞职报告,就说岁数大了,想回家养老,看皇帝什么态度。如果他同意,而且不让世袭,咱就可以起兵造反了。”吴三桂觉得可以一试,便联合耿仲明一起打了辞职报告。为什么没有尚可喜呢?他之前已经打了辞职报告,皇帝已经批了同意辞职,但不同意世袭。

这种明显的叫板,康熙自然看得很清楚。朝中大臣们大多数劝其忍忍,下旨挽留他们,不批准他们辞职。年少气盛的康熙非常生气:“我已经忍很久了,吴三桂他要谋反是肯定的了。这次忍了,下次还会继续。”于是,康熙力排众议,毅然批准了吴三桂等人的辞职报告。吴三桂知道后,欣喜异常:“终于可以谋反了,终于要当皇帝了。”举起起兵大旗,自南向北进行进攻。开始时,进展很顺利,一路打到了长江南岸。加上其他几位藩王的配合,与清王朝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局面。

毕竟,康熙不是等闲之辈。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政治安抚,分化叛军实力。利用叛军到达湖北之后,停滞不前的犹豫之机,妥善安排一切之后,开始反扑。仗打得异常艰难,但清兵士气渐盛,叛军则士气低落。尚可喜和耿仲明的军队则是来回叛变,让吴三桂十分气愤,五年之后,抑郁而死。但在临死之前,他自封皇帝,也算是实现了他的“皇帝梦”。再过三年,清军攻入吴三桂老巢,最终彻底平定三藩叛乱。

点评:很多人对康熙采用战争的方式平定三藩表示异议,认为不是明智之举。而且战争历时八年,认为康熙军事才能一般。但实际上,三藩叛乱只是表面,吴三桂要夺权才是根本。当权力受到挑战时,康熙丝毫不会退却半步,宁可付出八年的战争代价。即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8226;驱逐沙俄

16世纪前,沙俄本来是个欧洲国家;从1581年开始,沙俄越过乌拉尔山,踏入亚洲领土;1632年,沙俄建立雅库次克,开始与中国接壤;1643年,沙俄趁明清之际中原动荡之机,开始入侵我国领土,蚕食我国境内黑龙江流域土地。但是,沙俄的入侵,被当地以达斡尔族人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联合起来的地方武装力量击退了。1650年、1651年,沙俄又组织了两次入侵,但同样均被击退。实际上,这段时期沙俄的入侵,其实只是一种刺探军情式的骚扰,最高兵力也未超过两百人,最少时只有七十多人。经过这样的接触,沙俄意识到这边并没有驻军守卫,为其下一步较大规模的入侵奠定了基础。此后,从1654年开始,沙俄通过不断入侵,在我国黑龙江上游流域建立了一系列的据点,并不断向中、下游扩张,残忍地杀害着当地的各少数民族群众。

1681年,平定三藩战争结束后,康熙又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台湾的征讨。但早在平定三藩即将结束时,康熙就已经开始详细分析东北边界的情况,提出了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和充实边防三者并举的措施。其间,于1682年4月,康熙到盛京(今沈阳)谒陵后,一路北上,直到松花江上,亲自视察边防情况。9月,康熙帝派副都统郎谈、一等公彭春率领几百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附近侦察地理形势和水陆交通。1683年1月,郎谈等回到北京报告,认为要攻取沙俄并不难,只要发兵3000人就足够了,并建议立即行动。康熙没有同意这种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的意见,认为必须作更充分的准备,先在黑龙江和呼玛尔两地建城驻兵,储存粮食,修造船只,筹划屯田,开辟驿路,以求战而能胜,胜而能守。

这种备战思想,在当时尤为先进,并且在现代边境问题上广为应用。这与康熙熟知历史有很大关系。康熙清楚地认识到,驱逐沙俄与平定国内叛乱完全不同,特别是在大清根基尚未稳固之时,再加上平定三藩和征讨台湾胜利的骄傲情绪下,很容易犯下很多帝王穷兵黩武式的亡国错误。像商纣王、隋炀帝等,离康熙时期最近的明崇祯皇帝,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正是一种天生的忧患意识,让康熙无论在多大的胜利面前,仍能保持冷静。要知道,当时的沙俄正处于一个急速扩张的时期,其军事实力虽不足与大清抗衡,但若想通过武力实现对沙俄的征服,似乎没有任何可能。

1683年夏天,康熙帝下令设立黑龙江将军,由副都统萨布素担任,驻守瑷珲(今爱辉),并先后三次调兵3000人进驻,保卫黑龙江流域,准备剿灭入侵的沙俄侵略者。又经过两年的积极准备后,康熙发动了驱逐沙俄的战争。战争进展很顺利,很快雅克萨的沙俄之敌就全部投降。但康熙此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并没有痛下杀手,而是将降军礼送出境,企图用此举感化沙俄士兵。更奇怪的是,他也放弃了对雅克萨城的守卫,退至瑷珲城。事实证明,侵略者是没有任何良知的,沙俄降军再次杀回,并进一步加固了雅克萨城的防守。于是,康熙不得不进行第二次雅克萨战役。结果当然是清军胜利,但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两次战役之后,沙俄发现很难讨到便宜。于是,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后世认为,这个条约还算平等。但很多人感到遗憾的是,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或者多要一些领土。显然,他们并不了解当时的局面。

 康熙为何能叫清圣祖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一节 保证完
点评:康熙对沙俄的驱逐,没有预期的那样轰轰烈烈,结果似乎也不令人满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作出那种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平定内乱之“权”与驱逐外族入侵之“权”并不相同。前者需要得到军队的支持,后者除了要有军队之外,还要得到人民的支持。戍边,特别是到东北极为寒冷、不适合居住生活的地区,士兵都不愿意去,更何况人民乎!而在整个驱逐沙俄的过程中,同样体现了康熙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防守思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2724.html

更多阅读

《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 帝王三国升级攻略

  选国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只有会利用时间的人才能更快变强。《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重要基础知识《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 1、每五级一个将领上限,每十级一个封地上限。

品《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不惊》 道德经十三章

作者 / 张维彬老子·《道德经》·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

《长话短说中国史》第四章商朝历史很靠谱1 燕子:商人的图腾

《长话短说中国史》第四章 商朝历史很靠谱夏朝讲完,我接着讲商朝。如果说第一王朝夏朝的历史还是朦朦胧胧、带有很多传说成分的话,商朝的历史就要靠谱多了。因为,我们发现了商朝的文字,而且,还读出了其中不少文字的意思。这种文字就是大

声明:《康熙为何能叫清圣祖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一节 保证完》为网友死吔楆有個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