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全传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三节 民族融



    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统治前期除了面临着明朝余党的不断抗争,同时还面临着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在这种情形下,康熙坚决推进各民族的融合,使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零散状态的国家,真正从领土上和精神上实现了统一。康熙没有采取激进的民族融合方式,而是对各个民族的文化充分理解,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另外,康熙特别关注老百姓的疾苦,经常亲往一线赈灾,对灾区人民进行慰问,但又不劳民伤财。由于其赢得了民心,所以使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延续了260年之久。

8226;“康熙思想”形成

清王朝依靠武力统一了中国,但治理天下,显然依靠武力是不够的。在对历代王朝充分研究之后,清王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宗教、思想的重要性。于是,在入关之初,实行了多教并举的政策。

这些教派多数形成鲜明的文化特点,对统治阶级以法治民、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历代皇帝推崇宗教、各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熟知历史的康熙,自然对宗教、思想的意义很了解。但同时他也发现一个问题,各教派确实有优劣之分,而且彼此冲突不断,教派内部也是充斥着明争暗斗。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主流的宗教或思想,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统一体,但在意识形态上仍是分裂的,并且各教派的人群总是存在着隔阂。因此,康熙认为,只是简单地推行多教并举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游牧民族是这个国家表面上的统治阶层,但他们大多对自然崇拜的思想文化特点很难在整个国家推广,毕竟很多都被更为先进的教派思想证明是落后的。于是,康熙将长期以来对中原地区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在全国推广。自清初入关时期的多教并举的政策,开始积极转型。

康熙不仅更加实际、更加深入地推行儒家思想,举行经筵、日讲以研习儒家经典,通过博学鸿儒笼络儒家士大夫等。此外,还进行拜祭明陵、巡幸孔庙等重大政治活动。由于康熙的提倡,先后有一大批著名汉族学者,出现于庙堂之中,加快了满汉的融合进程。伴随这些举措出现的“康熙思想”,成为最新思想、主流思想,并在整个国家推行。由此,占这个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开始接受满族的统治,敌对情绪大大缓解。

另外,康熙还对周边宗教信仰浓厚的少数民族传统进行因袭与改造。一方面采用了“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用之维系诸少数民族的自治及信仰。另一方面,康熙极力将个人塑造成为一个佛教徒,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共同象征。

经过长达40多年的努力,“康熙思想”在康熙统治后期正式形成,并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可。由此,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清王朝开始逐步走向稳固,一个统一融合的民族——中华民族的雏形正式形成。

点评:“法”最核心的是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推行的法制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康熙思想”的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此,我国真正出现了“中国”、“中华民族”的概念。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千里返回祖国的事实证明了“康熙思想”延伸形成的国家、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8226;六次南巡

与其他皇帝相比,康熙是个不安分守己的皇帝。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虽然不是事实,但康熙确实比较喜欢出去溜达溜达,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当时,没有火车、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如果有这些,康熙肯定会创下最高领导人的巡察(调研)吉尼斯世界纪录。

《圣祖仁皇帝圣训》设有“省方”类目,记载康熙有关巡视的一些谕旨。省方,就是视察四方。因此,四个方向他都去过。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频繁巡视之地。不过,他的巡视主要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也是其爱民的表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六次南巡。

六次南巡历时24年,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1684—1707年),每次均以详细巡视河工为首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一带,当时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高家堰就是保护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淮安地区是清代治河的关键,康熙帝每次南巡,必到此视察。南巡主要走水路运河,御舟自京而下,便于了解实际情况。同时,康熙也将“周知吏治,观览民情”作为南巡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然,治河是有原因的,当时的运河关系到大清王朝的经济命脉以及江山的稳固。首先,自京城到江浙地区的运河两旁居民数量最多,经济最为繁荣;其次,河水出问题,将导致每年从南方供应京城的四百万石漕粮失去保证,直接影响到京城的温饱问题;再次,运河两旁汉族百姓居多,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为其统治带来隐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次南巡体现出来的康熙治河是为了黎民百姓,为了让他们早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康熙治河成功的意义十分深远。有人说:“黄淮河治理大功告成之日,也同样是清廷天下大治之日。”在康熙时期,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到处是兴旺繁荣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另外,康熙十分注重自己的出行情况。要求巡察不能扰民,一切从简。巡察需用之物,不能强征于民间,扰害百姓,由衙门照时价采买供给。巡察时常带纪委官员,对存在问题的官员随时处理。康熙巡察也注意减少随从人员,轻装南下。巡视堤堰时,直接在堤坝上设置帐篷。在每个地方逗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总之,尽量少给百姓找麻烦,尽量帮助百姓解决问题。这与他的孙子乾隆皇帝相比,明显更务正业。经过六次南巡后,康熙对民间疾苦有了充分了解,为其后期颁布的政策提供了有效依据。

点评:六次南巡,是康熙勤政爱民、关注民生的集中体现。六次南巡时间跨度长达24年,这表明康熙充分认识到民生问题是长期性问题,需要持续的努力,不能依靠作秀,也不是一两个“五年计划”能搞定的。相对于将法律、政策强加于民,康熙的这种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更受人民的欢迎。

8226;摊丁入亩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时期,老百姓承担了沉重的赋税负担。即使历朝历代都有些贤明君主提倡减税,但征税的事实却是长期存在的。其中,有两种税是历朝历代都要征收的,即丁税和地税。丁税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头税”,地税也就是土地使用税。康熙前期及中期,也是仍征收这两种税。

由于清王朝仍是封建君主制国家,与历代王朝一样,土地高度集中在皇亲贵族、大官小吏、地主豪绅手中,并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农村里分化出大批的无业农民。而当时的商业还很不发达,所以这批无业农民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另外,即使如此,他们还要上交一定的人头税,生活更加困苦,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农民主要依靠种地营生,但他们却没有自己的土地。地主阶级不种地,但手里却有大把的土地。这种情形与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多少有些一致。想买房的人无房可买或只能买高价房,而不想买房的人,手里却有大量的房产资源。他们卖也好,租也好,所有费用均由无房者来承担。当然,很多农民本来也是有土地的,但地主豪绅们与官府勾结,用尽各种方式,将农民的土地收入名下。

 清圣祖全传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三节 民族融
对于这种事实,康熙自然很了解。他深知通过简单的减租减息方式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必须要进行税赋改革,即对富人多收税,对穷人少收税,缩小贫富差距。康熙与改革派仔细研究发现,丁税的征收并不合理,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主要焦点所在。另外,如果对地主豪绅们不加约束,欲壑难填的他们会不惜夺取整个国家的土地,他们可不管这个国家的稳定以及长治久安。于是,从康熙五十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摊丁入亩”制度。“摊丁入亩”制度表面上是将丁税纳入地税进行统一征收,为了简化程序。但实际上是让地主税收补贴农民税收。很多农民没地,没地自然不用交税了;而地主们土地很多,交税负担自然加重了。此举实施后,遭到地主阶层的强烈抵制,进展困难。但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大力推行下,自汉朝或者更早的春秋时代就已征收的人头税,开始逐步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康熙还同步提出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方针,使大清王朝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点评:“摊丁入亩”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是解决农民的生活疾苦问题,缓和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的矛盾冲突。康熙推出这种制度,是其长期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的结果。在当时情况下,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另外,“摊丁入亩”制度的推出,直接取消了几千年来的人头税的征收制度,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2722.html

更多阅读

《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 帝王三国升级攻略

  选国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只有会利用时间的人才能更快变强。《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重要基础知识《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 1、每五级一个将领上限,每十级一个封地上限。

声明:《清圣祖全传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三节 民族融》为网友温柔撩人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