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春晚营销观察
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了,毫无悬念,紧随其后的除了中央级权威媒体给予好评和赞美外,充斥在网络、报纸各种媒介的声音是批评、找刺和不满。欢声笑语中,没有了假唱却来了走音,走向了开放却认为是揍作,欣赏到歌舞的美感却没了本山的幽默回忆,语言节目依然好笑却总感觉到离现实较远。
不得不说,央视春晚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着艰难的改变,吸收着每年春晚后充斥在媒体和收众中的心声,也在探索着如何更能接受民众,更能沾上人间烟火,改变自己越来越趋向于形象工程的局面,很显然,一切努力似乎并没有得到善意的认可。
当这个集合了中国演绎界最高水准的晚会还在批评中时,我们看见在国内不断在兴起新的文化娱乐项目和团队,80后相声团队的崛起便是今年春节一道靓丽的风景,北京的嘻哈包袱铺更是赢得了大量年轻人的吹捧,显然我们不能主观的断定语言类节目缺乏了市场。赵本山在辽宁电视台的小品蕴涵的笑料仍然超过了春晚任何一个小品。
可见,春晚的水平在继续上升,无论是节目水平还舞台背景,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科技含量。问题出在央视的尴尬地位。作为一个面对全国媒体,甚至希望通过某种强制手段来要求全国人民接受的一个节目,央视在不断努力希望让全国观众喜欢;作为一个政府的喉舌,央视春晚必须是一个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平台,必须传递统治阶级的某种声音。当央视强制的提升自己收视率的时候,却人为的降低了越来越多元化的观众的选择性。一个仅有四个小时的节目,要让纵跨80年的听众都能够喜欢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此,央视春晚的失误在定位不清,甚至是没有自己精确的定位,越向抓住更大众的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抓不住。有人喜欢时尚的,有人喜欢动感的,有人喜欢传统的,有人喜欢经典的,有人只喜欢欣赏优美的声音,有人只喜欢看到明星的真唱,有人的品位是正统的,有人希望很民化的。
随着观众喜好的多元化,电视节目在不断创新中已经多元化了,各个电视台都开始不断的清晰化自己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央视是需要继续大包大揽还是也能拥有自己的比较准确的定位,放弃一些显得更为关键,不然,央视春晚的忠诚听众可能会越来越少,不满可能会越来越多。
如果央视扎根于正统价值观的传导和经典节目的传播,自己就不需要过于娱乐化,也就不需要过度关注娱乐化消费者的意见。如果央视正的要为社会的管理和维系统治为基,自然就不需要过于食人间烟火,集中主流形象的正面宣传即可。如果想成为普通老百姓都喜欢的能影响大众的晚会,自然就要放下身段,不要在乎某些所谓的低俗和娱乐,而不要过度追求经典和完美。
如此,放开所有的电视台共同来满足受众的多元需要更实际,每个台办出自己的特色,共同在除夕夜按照自己的定位做到最好,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最想看的节目和电视台,不满就会变少,自愿的选择远比强制收看要看。更人自由,做好自己的核心,就不需要再去关注各种人群的意见,因为你可以去看你自己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