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标鲤鱼 石狮故事



     4月末的一个早晨,阳光透过薄雾斜射进安静而狭长的大仑街,空气中混杂着雨后泥土的味道。街上行人不多,偶尔有自行车穿过,车链搅动着齿轮发出“哐铛、哐铛”的声音。已经开门营业的小店里,老板和伙计百无聊赖地坐在收银台旁,台上的收音机正播着不知名的闽南语歌曲。

  石狮人何伯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稍微收拾一下,他便打开屋门,将货架搬到屋门外,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他是大仑街上最早开店做服装配料买卖的人之一,尽管行动已经不如当年利索,但他每天还是坚持做着这套已经重复了20多年的动作。岁月在何伯的脸上刻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同时也在眼前这个简易的货架上勾勒出了属于它的痕迹。在竹架支撑的木床上,依次摆放着六个木制带玻璃盖的盒子,盒子内被分隔成多个小格,里面装放着的小货物基本上和20年前的款式同品种相差无几。

  “人流少了很多,现在都赚不到什么钱咯。”何伯感叹道。当年的喧嚣和繁华渐行渐远,这些往日的“抢手货”也只能静静地待在那里,任凭时间流逝,渐次蒙上薄薄的灰。

  望着门前稀稀拉拉的人来人往,老人时常会想起当年那人潮涌动的画面,“那时人气很旺,生意非常好的。”一直盘旋在他脑海中的那幅景象总被形容为“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狮最为辉煌的一刻。

  “估衣街”的好时光

  或许连当地人都没预料到,服装会成为石狮故事里的主角。

  30多年前的某一天,同样是在大仑街及其附近新华路等中心地带。远在香港、台湾的同胞和东南亚等地的华侨回乡探亲,同时还带回来几件当地的服装。当时的石狮还是隶属晋江县的一个小渔镇,这些“洋服”在满眼的“灰蓝黑”中显得分外扎眼。

  小小的“洋服”在一些精明的石狮人眼里逐渐倒映成了一盘生意。他们或是在街边用竹床摆起了“估衣摊”,或是直接将服装提在手里向来往行人兜售。尽管价格不低,但前来购买的人还是趋之若鹜。

  1979年,一场特殊的会议在新华街道办、镇领导、派出所和63名卖“洋服”的商人间举行,最终决定允许这63人每人在街边摆张竹床卖衣服。这场会议也加速了石狮服装市场雏形的发酵。

  眼看别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纷纷加入“估衣摊”的行列中,而每天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人们更是将几条巷子挤得满满当当。

  有数据显示,1979年,华侨和港澳同胞携带入境的衣服布料就达71.85万公斤,大多在石狮估衣摊销售。这一年,石狮涌现出650户出售侨物的“估衣摊”。其中登记的个体商摊仅85摊、从业311人。到1982年2月登记的个体估衣摊达310户、从业628人,各摊点货物总值约40万元人民币。

  当海外亲人寄来的货物已经无法满足“估衣摊”的需求时,石狮人便开始了另外一种尝试。他们买来缝纫机,决定自己在家中仿制“洋服”。往日用竹床搭起的摊位也被陆续收起,取而代之的,是由沿街的房子改造而成的店面。随着家庭作坊的增多,小型的服装加工厂开始兴起,并开始接单加工服装,或者模仿品牌服装进行生产。“前店后厂”的雏形亦日渐清晰。

  时间快进至90年代。“估衣街”的道路依旧狭窄,遇上生意繁忙时,行人车辆便硬生生地拥堵在了一起,寸步难行。此时,就在城市的另一边,10余座商业大厦和18条服装批发商业街沿着石板路和尘土路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店面一望无尽。

  随着人们的陆续迁出,“估衣街”寸土寸金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这座城市永久封存的服装记忆。与这种带有黑白胶片质感的记忆相对应的,则是“石狮跑中国,全国跑石狮”的盛况。

  那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年代。伴随着一曲红遍大江南北的《爱拼才会赢》,石狮服装在全国迅速窜红。野豹童装董事长蔡东升曾对媒体回忆道:“当时,政府带着我们去全国各大城市‘洗城’,我们推销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石狮服装很快有了名气,吸引了全国的眼光。”

  几乎每一天,石狮都要迎来数万名采购商和游客。而超过1500个“石狮服装专卖店”、“专卖柜”也进驻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的大型商场。

  各种名号也随之而来。除了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称号,石狮下辖的灵秀、蚶江、宝盖三镇和凤里街道办事处分别被命名为“中国运动休闲服装名镇”、“中国西裤名镇”、“中国服饰辅料名镇”和“中国童装名镇”。

  一时间,石狮风光无限。

  沉寂与复兴

  光环的退色仿佛就是一夜间的事情。

  面对后起之秀浙江温州、辽宁大连、广东虎门、江苏常熟的步步逼近,地处东南一隅的石狮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市场占有率曾高达95%的石狮童装锐减到不足5%,而各大商场也再无石狮服装的踪影。

  产品日渐逊色,就连原先交易火爆的服装市场也遭遇瓶颈。最初造就资本集聚的“万街皆是商”的小格局在此时却让石狮错过了兴建大市场的机会。对此,泉州纺织服装商会会长、七匹狼集团董事长周少雄就曾对媒体指出:“石狮既没有形成大格局的市场,早年的批发市场也没有完全抓住,当其他服装市场崛起之后,与石狮平分秋色,甚至被常熟、郑州超过,原先他们是二级市场,石狮是一级市场,现在位置颠倒了。”

  2005年,距离大仑街不到10分钟车程的石狮服装城一期正式启用。这似乎让石狮人看到了石狮服装复兴的希望。

  绕过矗立在八七路上的大型地标——富贵鸟雕塑,拐入著名的南洋街布料商业街。一路向南,只见两旁的纺织布行一个紧挨着另一个,一直延伸至石狮服装城。

  这个总投资20亿元、占地1110亩的国际性服装物流配送中心、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官方将它定位为“推动石狮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营销城市的重要载体”。然而,在那些以服装为生的普通商户看来,服装城更像是“政府的一项政绩”。

  “这个服装城,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在石狮,我们做这一行的人,很多都认为这服装城的大作用不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户说。

  “领导来我们市场视察,一大早就把整条路都封掉了,连在市场里办公的人都会受到影响。来了一大帮人,进去十分钟,走了。有真话也不敢跟你讲,有意见也不敢跟你提。”他直言道,“真正要想了解我们,就得每一家都来走走看看,实实在在地坐下来和我们沟通,看看哪些地方有缺失,这样才能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靠那些做秀的东西,没用。”

  对于服装城来说,一年一度的海博会则是它乃至石狮最大的一场秀。

  从1992年的首届以服装贸易为主的商品博览会,到1995年起定位为由福建省政府开放办、石狮市政府和台湾国贸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海博会,再到1998年升格为全国性服装博览会,海博会在办展规格上完成“三跳”,台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股力量。

  石狮的人口由30万常住居民、40万外来人口、30万台湾同胞和30万东南亚侨胞构成,海外侨胞的人数几乎占了一半。正是这一层特殊的“海外关系”造就了石狮早期的繁荣,而目前石狮全市共有170多家台商企业,在石狮经商的台商超过5000人。台湾力量的注入则使这一场原本只是地方性的服装博览会镀上了另外一层的意义——这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两岸”为主题的纺织服装专业展会。

  就在第15届海博会媒体见面会上,台湾纺织业拓展会秘书长黄伟基表示,目前,石狮的品牌服装已经逐渐扩大使用台湾的功能性高档面料。而借助海博会,贸易与投资以及技术合作等各方面的日趋紧密也将加速推动两岸纺织业全面性的交融与合作。

  黄伟基是自1999年海拓会参与海博会组织至今的有力推动者。以至于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都开玩笑说:“每一次看到伟基兄,不管在哪一个场合,我都会想起海博会。所以黄伟基先生现在姓‘海’。”

  来自台湾纺合实业有限公司的胡泳钦参加海博会已经有好几年。交友,合作,是他在海博会上的所得。这次海博会,他和盖奇(中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衍联手拿下一张特许供应商证。加上他以自家企业名义得到的另一张,胡泳钦这次共拿到海博会7张特许供应商证中的2张。

  “我们的技术在台湾算是比较先进的,可是就是没有市场。因为海博会,大家认识了很多朋友。对于那些有前景的、双方都认同的东西,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合作。”他说。

  而在曾参与过多次海博会报道的资深媒体人老周看来,服装已经不再是海博会和石狮希望展示的唯一东西。“现在的海博会已经成了一个‘走出去,引进来’的平台,让外面的人知道石狮有什么,也让石狮人知道外面有什么。”他说,“服装只是个噱头,单凭服装,石狮哪里拼得过北京和大连?”

  复兴路上的品牌梦

  石狮市委书记张永宁在去年7月走马上任之后,便找来相关组织讨论第二年举办海博会的相关事宜。在他看来,举办海博会的目的,一是实现两岸产业的深度对接,二则是助推石狮的产业转型升级。他也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将石狮打造成中国的“米兰”是石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对于这个建市仅23年的小城来说,“米兰”是否只是一时美好的意愿?

  从现有的条件来看,石狮纺织服装产业经过20多年培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涵盖纺织、漂染、成衣加工生产、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领域,年产值超过300亿元,估计2012 年这个数字将变成500亿元。超过7000家服装企业、30万行业从业人员、每年100多场的时尚发布会举行,再加上超过620亿元的服装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这一切让石狮市长黄南康深信,石狮已经具备了成为中国“米兰”的条件。

  但数字并不是唯一的标杆。摆在石狮面前的事实是,由于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单凭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并不能支撑石狮在通往“米兰”的路上走得好且走得远。“做品牌,一是要有High Story(历史),石狮的历史还不够悠久。如果没有High Story,你就要有Story,你要有创新的技术或者内容,这一点石狮可以做到。但是,在做到这一点之前,一定要先转变观念。”胡泳钦说,“如果搞不清楚品牌的内涵贸贸然去做品牌,那只是拿钱去打水漂。做品牌,是1+1〉2,是要做得更高端,而不是为了更大的销量。如果还是这种观念,那就干脆不要做品牌了。”

  胡泳钦的话戳中了当下石狮企业转型的痛处。

  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初是“闽派服饰”品牌创建“井喷”的时期,很多替国内外品牌贴牌加工的企业慢慢转型走自主品牌之路。目前如劲霸、利郎、七匹狼、柒牌等泉州服装的大品牌或国内一线品牌都是在石狮赚取了第一桶金。根据石狮市政府的统计,到目前为止,石狮共注册有服装品牌2000多个,其中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共有将近40来家。

  令人困惑的是,石狮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至今寥寥可数,更有大批企业在“品牌”这道坎儿前迟迟难以跨越。而从2003年到2005年,石狮很多比较有名的品牌,如斯得雅、卡宾等亦都都将总部迁移至广州。

  石狮市纺织服装商会会长、爱登堡服饰CEO田启明经营品牌20年,他将这个过程形容为“漫长的马拉松”。“石狮的品牌正在不断崛起,倒闭的品牌很少。它在这样一个马拉松的过程中不断地冲刺一个接另一个的拐点。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它有一段时间的速度会稍微慢一点,因为要从生产型转向品牌经营,这中间必然会有波折。”

  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由于本土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家族意识已经渗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尤其在关键部门的唯亲任用,让企业在经营品牌时常常面临着更多的阻力。

  “老板认为自己人可靠,这个没有对错之分。但这却也成为了石狮吸引外来人才或是外来人才来石狮发展的瓶颈。”金丰盛(福建)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业务经理王蓓说。

  再加上对品牌的盲目发展,中间衍生出来的各种管理问题让平日在生意上一个人能顶十个人用的石狮老板们伤透了脑筋。

  四海龙服饰发展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监郭瑞冷认为,石狮的一些企业主在企业运作上缺乏系统性,有点操之过急,致使品牌的寿命无法长久。“转型需要有痛苦的转折,石狮企业本身的基础就比较薄弱,消费者的定位和价格的定位一下子被拉高许多,这往往导致企业在中间管理环节上的脱节。做出来的东西消费者不认可,企业自然产生危机,品牌自然也做不响。”

  尽管深层次的问题悬而未决,但大部分采访者对石狮及其企业的品牌之路仍持乐观态度。在石狮待了7年的安徽人王蓓便是其中之一。“100家企业,经过10年之后能生存下来的,本身就是个少数。这10家企业想形成品牌的,可能到最后只有1家,实际上这也算挺多的了,所谓百里挑一。我们应该用一种好的心态去理解。”

  时间就像手中紧握的流沙。一晃眼,很快便到了5月,初夏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石狮人换上了清凉的夏装,继续着与服装有关或无关的生活。另一边厢,一则“企业总部外迁”的消息在昔日对手、中国另一服装重镇虎门炸开了锅。东莞媒体随后爆出,“外迁”只是个传说。

  对于曾经同样面临企业总部“外迁”的石狮来说,“内迁”是故事的现在进行时。就在海博会闭幕不久后,石狮举行了首批创新型企业运营总部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以“左岸”为首的多个本土著名服装品牌宣布,将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的总部回迁石狮。

  至于那些依旧留守在“估衣街”的人们,辉煌只能在记忆中寻找,按时开档收档更多也只是习惯的延续。“很多人都搬到服装城去了,像我们这种小摊位只能留在这里。不管怎样,我还是会一直摆下去。”何伯用手轻轻拂去盒子上的灰尘,叹了口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2347.html

更多阅读

洪太尉误走妖魔 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

《水浒传》的开头,讲了一个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的版本标为楔子,有的版本放在第一回。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上奏说“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愿陛下释

蔡伦的宫廷秘闻 蔡伦造纸术的故事

蔡伦的宫廷秘闻角标:1、替父受过,籍没入宫净身当太监2、才学兼优,官位节节高升3、帝妃红人,伴君如伴虎4、发明造纸却服毒自杀身亡预告:中国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是唯一有生平介绍和传记的人,他年少入宫成为太监,一生侍奉过

劳斯莱斯车标暗藏“不能说的秘密” 买劳斯莱斯车标庆生

劳斯莱斯车标暗藏“不能说的秘密”在设计师赛克斯的最初设计中,雕像是一尊披着长袍的女人,将手指放在嘴唇上,象征着蒙塔古与桑顿之间不能说的秘密情史。英国王室座驾“劳斯莱斯”车的立体车标是一尊银光闪烁的“飞翔女神”像。这尊“飞

故事——伤心的小鲤鱼_sh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

这是一个关于爱护环境的故事,教师于上周四和孩子一起共同欣赏,你的孩子将故事内容告诉你了吗?森林里的动物医院这几天特别忙,小动物们都在排队看病。小羊说:“我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小兔说:“我也是这样,而且还恶心难受,直呕吐啊。”猫医

声明:《泉州市标鲤鱼 石狮故事》为网友贫贱夫妻百事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