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举的近义词 抵制《非你莫属》?抬举他了!



     抵制《非你莫属》节目组应该很高兴

  时代周报:你对李开复在微博上发起的“抵制《非你莫属》运动”是否支持?如果支持,在具体抵制方式上你有何建议?

  李幸:我对李开复的抵制行动不以为然。他的这一行动是社会批评意义上的,比较朴素,感情也可以理解,但这是从外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节目,不代表专业意见。电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娱乐媒体,很多东西都要考虑娱乐因素,要吸引人的眼球,就要有戏剧性、设置情节等。总之,电视这种媒介跟别的媒介不一样,不能拿纸媒的标准来衡量它。

  李开复号召公众抵制《非你莫属》,节目组私下应该很高兴的,因为它需要社会关注,社会关注能提高它的收视率,收视率是电视台的追求。

  熊培云:对于《非你莫属》,网上热炒的几集,我都看过。我在微博上讲那些话,并非出于对李开复的支持,而是我个人对《非你莫属》所展现的节目形态有意见。当下,国人多批判学校教育如何糟糕,事实上,中国的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糟糕。《非你莫属》涉及职场文化传播,通过这个节目可以发现目前社会层面的教育是多么糟糕。人们通常所说的职场,固然有其残酷竞争的一面,但是主持人在公共媒体上所展现的是这样一种缺乏对人基本尊重、缺乏基本教养的场景,非常不应该。

  我对郭杰的一问三不知,表示同情。他在法国拿了好几个学位,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他肯定不太擅长学社会学等专业,不然不会频繁换专业。在节目现场,不知道德里达、布尔迪厄这些法国社会学的顶尖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理解。他很有可能忘光了。另外,如果他在出国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社会学者,他通过在法国的社会学专业学习,一定会知道法文发音的德里达、布尔迪厄,但不一定中文发音的德里达、布尔迪厄。这里涉及到翻译的问题,一时不能对应起来也属正常。我这么说,并不是为郭杰开脱,以上两点也有存在的可能。老板们完全没有必要自视学问有多大,而去羞辱年轻人。当然,郭杰肯定有自身的问题,但不至于要如此羞辱他。郭杰被羞辱的场面经媒体传播而放大,如果不是公众尚知道底线在哪里,知道不该这么对待郭杰,那么,郭杰很有可能就被这样毁掉了。

  我倒不是说天津电视台搞这个节目不好。作为一个互动类节目,公众爱看,想知道职场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者想了解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展现机会。事实上,节目本身并没有这么做。

  李开复也许有他自己的抵制方法,我的建议就是希望留学生们不要到节目中去“受虐”了。

  薛莉:我相信李开复对这个节目是有反感情绪的,他号召公众进行抵制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创新工场的CEO,李开复需要为他的公司不断制造公众的关注度,就像当年张朝阳做娱乐记者带动搜狐娱乐一样,主观上是否有商业目的,这个我们不知道,但他的行动为他带来了注意力,这是肯定的。他对《非你莫属》的抵制行为,客观上能够为他制造曝光率,从而实现其商业利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公众人物在媒体上的公开行为,不管其本人是否具有表演性质,但到了那个公众传播平台上,就会像一场“秀”。因为他面对的是媒介这一载体。李开复作为商业社会里的商业领袖,这种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行为,正如乔布斯的演讲。所以,对公众人物的行为,公众需要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不从众、不盲信,用自己的认知进行分析和判断。接受他的风格,可以用遥控器投票。要拿下这个节目,可以用收视率来检验,市场的供求自然能够解决,而不是人为抵制。

  《非你莫属》不是真正的职场

  时代周报:有一种观点认为,抵制《非你莫属》是个伪命题。因为,《非你莫属》、《非诚勿扰》等电视节目本质上属于真人秀,即娱乐节目的升级版。制作这类节目并不在于为大众提供应聘平台等表面目的,而在于通过展现人性的冲突,让节目产生戏剧张力,展现“真实的戏剧性”,以此提升收视率,并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如此看来,无论是主持人,还是boss们,甚至包括应聘者(刘莉莉、郭杰等),都只是节目中的演员。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李幸:如果说,电影是演员秀、职业秀、或者叫假人秀,那么,电视就是真人秀,群众演员扮演的戏剧。《非你莫属》就是一种真人秀,秀就是表演,就是戏剧,要设置一些戏剧冲突,要有故事情节。没有戏剧性,电视是搞不下去的。电视上播放的主要也是电视剧、电影或娱乐节目,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与评论,在电视上播出也会具有戏剧性,比如“9·11”事件中那个极具震撼的镜头,解说和评论都在重复播放中进行。而如果一个新闻事件缺乏视听冲击力,那么就只会用几句解说词,简单带过,甚至是口播。所以电视上的新闻也必须具有戏剧性,要有冲突,要可看可听,这样的新闻是为主的。

  招聘是真人秀节目热衷的题材之一,因为是全社会所关心的。就业是第一大事,是社会热点。剩男剩女也是大事,于是,也就有了《非诚勿扰》。“两非凶猛”代表着国人最关注的两个话题。还有像求医看病,也是中国人关心的事情,以后也会做起来。去年已经有一些了,目前尚没有娱乐化,但以后一定会娱乐化。生老病死,爱情婚姻,招聘就业,环境安全,这些都是民众关心的问题,都将成为电视的题材,要想有人看,娱乐化是必然的。

  薛莉:《非你莫属》的确属于真人秀的范畴。真人秀的题材广泛,求职、求偶、或找保姆等,但本质上就是真人扮演的秀。

  在我看来,《非你莫属》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文化消费。如果你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看,你也会觉得挺有趣的。对于参加节目的应聘者也一样,如果你把它理解为真正的职场,那就对电视本身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如果编导告诉参加节目的应聘者,这就是百分之百的职场招聘,也会是误导。电视作为文化商品,受众在购买这个商品的时候,需要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什么。《非你莫属》给人带来的是娱乐,它属于消磨时间的一种文化消费。如果你想看一些真实的东西,你就该看一些新闻类的节目、纪录片等,你要在严肃的文化节目中寻找事实,而不能期待在这样的娱乐节目中还原社会真实。这种想法是不理性的。因为现在中国对电视的分类不是很清晰,所以观众对电视的期待本身也不是那么清楚。

  时代周报:有观点认为,《非你莫属》也许并没有真实地还原招聘现场,但是从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中国职场的悲哀缩影。该节目是否也多少反映了老板与员工之间地位不对等的中国职场现状?

  李幸: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我到你这里来不是应聘的,作为人才我是给你的企业造血的。再比如,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些观念目前都慢慢建立起来,所以这个节目的社会意义就可能在这里。如果在节目中展现更多老板与应聘者之间的冲突,反而有利于为应聘者打气,为他们增加底气。

  这种节目如果想做到对社会、国家有好处的话,就应该鼓励这种冲突,只有冲突才能激发创新。《非你莫属》会搞下去的,因为它有强劲的生命力,比《非诚勿扰》的生命力还强。《非诚勿扰》一定程度上,其模式容易固化,但《非你莫属》的模式很难固定。

  还有另外一条,它应该加强真实性。一方面作为秀,必须考虑电视的特点,另一方面如果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话,它的节目生命力就会很强大。要让应聘者相信,即使在节目中不被录用,下了节目一定会有企业录用我。对应聘成功者,可以做跟踪报道,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现。这是一个产业链,此类纪录片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节目组只关心节目本身的效果,不久,他们会想到这一点。

  熊培云:我并不认为目前的职场现状就是这样的,但是《非你莫属》非要在节目中呈现这样的职场文化。《非你莫属》缺的不是对留学生群体的了解,而是对人的最基本的尊重,这种不尊重甚至到了媒体暴力的程度,主持人、老板们联手对来应聘的年轻人施行话语暴力。对参加节目的年轻人来说,不仅仅是受了现场侮辱,更大的问题在于,一群自以为是的成功人士,联合起来修理一个诚实而有锐气的年轻人。整个流程分三步:一、主持人宣判应聘者是犯人;二、主持人暗示行刑开始,各位老板向犯人投掷鸡蛋和蔬菜;三、主持人在犯人离场后单方面宣布正义得到伸张。

  薛莉:老板的个性化差异是很大的,有的老板喜欢接受“我说你做”工作方式的员工,有些老板则非常亲和,会像朋友一样,问“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么样”等。在现实应聘的场景中,不是每个老板都那么居高临下的。在这个节目里,老板都坐得很高,员工都是站着的,它只营造了一种风格,而现实中有很多风格。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风格,其次在同一个公司不同的部门也有不同的风格,有些老板喜欢前呼后拥,有些老板非常有亲和力,各种风格是共存的。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节目所展现的职场是非常片面的,它只反映了一种职场生态。

  中国职场的生态是多元化,具体有如下五大系列:公务员系列、事业单位系列、国企系列、民营企业、外资公司系列。各个系列的职场生态、职场文化各有不同。比如说在有些民企,老板本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管理者。其管理体系基本只有两层,老板可以管到底下每一个人。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民企与前者相比,就属于公司化经营。外企的经营则更加循规蹈矩。国企又不一样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它的职场生态、职场文化也必然是非常多元化的。

 抬举的近义词 抵制《非你莫属》?抬举他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230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抬举的近义词 抵制《非你莫属》?抬举他了!》为网友花开苦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