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创业艰难 创业艰难先要想好为什么



   每一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必须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如果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建议还是先不要去开始创业行动。张雪奎教授曾问过很多想要创业的朋友:你为什么要创业?他们分别给了五个不同的答案:1、我看到一个发财的机会;2、我不想给别人打一辈子工;3、我们老板的钱赚得太容易了,我又不比他傻,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单干;4、手里有点闲钱,银行存款利息低,炒股风险大,还不如投资创业,让钱生钱;5、我找不到好工作,干脆自己创业。


  如果你的答案与以上的某个答案类似,张雪奎教授请你三思,最好离创业远点。之所以会把上面的答案当做创业的理由,在于大多数人把创业看得太简单了,似乎创业成功是唾手可得的果实。事实上,创业是很艰难的,并非人人都适会创业,创业只有少数人才能成功。创业其实是一件艰苦而复杂且十分具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市场环境又不成熟的情况下,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持续发展是很难的。很多人认为创业需要激情,需要坚持,需要……,但请问:你凭什么有激情?你凭什么坚持?你又怎么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不该坚持?


  在艰难的创业路上,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你“为什么要创业”这个问题,将很难坚持下来。因为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你从来没有遇到过,甚至连想都想不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业型企业在一到三年会消失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如果你的答案与以上的某个答案类似,请你三思,最好离创业远点。”


  请再回头看看之前的答案,他们和创业的基本面有关吗?他们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面有关吗?没有,一个都没有。为什么说以上五个答案脱离了创业的基本面,张雪奎教授给你逐个解答。


  如果创业是为了发财,那么就只能看到别人口袋里的钱,却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别人为什么愿意把钱让你赚?这个基本问题才是创业的基本面。如果你回答说:我可以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而别人也愿意为此付费。很好,你找到了一个基本面——价值中枢。


  如果创业是为了不再打工,那么就只会让自己看起来和你曾经十分讨厌的上司一样,吝啬、粗暴、嫉妒……,此时你不会去考虑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别人愿意跟着你干?这个基本问题同样是创业的一个基本面。如果你回答说:我能够使合适的人才做合适的事。很好,你又找到了一个基本面——人力资源。


  如果创业是为了证明你比老板聪明,那么就只会让你忽视老板能够赚取利润的真正原因,却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别人可以很轻松的赚到钱?这同样也是一个创业基本面。如果你回答说:我能够复制一个已经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并拥有相关所必须的资源。很好,你又找到了一个基本面——经营能力。


  如果创业只是为了投资,那么就只会让你过于高估目前你所拥有的“闲钱”的财务价值。此时你不会去考虑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我该如何筹集创业所需资金。这依然还是一个创业基本面。如果你回答说:我要如何使用目前手中的这笔资金。很好,你又找到了一个基本面——财务能力。


  如果创业只是为了当成一份工作,那么就只会导致你因能力不足而创业失败。此时你不会去考虑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一个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能够运营一个企业吗?这同样是一个创业基本面。如果你回答说:我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做正确的事并可以正确的做事。很好,你又找到了一个基本面——技术能力。


  回答“为什么要创业”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创业基本面的分析,也就是自己所要投身的创业事业赖以成功的核心价值所在。现在,请回头看看马云为什么要创业的答案:“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马云没有说我要成为中国 IT 巨头,没有说我要成为全民偶像,更没有说我实在没有可干的所以只能做这个了。他只说了:“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这其实是一个创业的基本面:价值中枢。马云之所以要不顾他人的反对(马云当时请了 24 个朋友去他家商量,其中 23 个人反对,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而义无返顾的开办中国黄页,在于他找到了创业的基本面——价值中枢,为商人提供一个可以做成生意的电子商务平台。


  事实上,所有目前被奉为创业偶像的创业成功者,其回答“为什么要创业”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与创业基本面有关。“我们就再打造一个伊利!”谈到为什么创办蒙牛的原因时,牛根生曾如此说。因为离开伊利之前,牛根生对整个行业都非常熟悉,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 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牛根生希望“再打造一个伊利”,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创业的基本面——经营能力。


  “希望网民上网变得容易。”这是丁磊为什么给自己创办的公司起名网易的原因。他这样说,也有这个能力实现它。在创办网易之前,他曾经先后在宁波电信局、飞捷等公司工作过。他非常熟悉各种数据系统,熟悉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在飞捷他就开辟了 BBS,而这正是网易虚拟社区的前身。技术型人才丁磊创业的原因在于他找到了创业的基本面——技术能力。


  “为什么要创业”,绝对不是你实施创业行动的动力,能为你行动提供动力的是你的目标。但很遗憾“为什么要创业”,并不是目标,而是用来解答目标是否可行的答案。任何事情如果成立,都需要也必须要有基本面。脱离了基本面,也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你还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创业”,张雪奎教授建议你请参照以上创业基本面,先输理一下自己的创业思路吧。


  为了使创业者能够少走弯路,给出两个华人创业前辈的事迹,供创业者欣赏和自我勉励。


  战火中炼出第一桶金的林绍良


  在贵人帮助下成为财富大鳄他在异国他乡,抗敌运药运枪。他的生命在战火中闪烁,事业在和平中成长。在美国权威财经杂志《财富》每年的全球超级富豪排行榜上,总有数十位海外华人的名字。可以说,华人经商致富的名声已远远超过犹太人。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众多华人亿万富豪中,谁坐第一把交椅呢?当属拥有70亿资产的印尼华人林绍良--他是当时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享有"世界第六巨富"的美誉。


  出国当学徒


 形容创业艰难 创业艰难先要想好为什么

  1916年7月16日,林绍良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牛宅村里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春天,林绍良千里迢迢来到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占突士镇,找到他叔父林财金。叔父在镇上开了家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开始了。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有过几年经商经验、独具慧眼的林绍良预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他确信,这场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事业成败则与这场战争紧密相关。


  参战运输


  他毅然告别了在异国他乡作为惟一依靠的叔父,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的路--给印尼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林绍良冒着生命危险,自己也在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还与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这些都成了他日后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


  在贩运军火、药品的同时,林绍良敏锐地发现了另一宗可获大利的买卖--丁香生意。具有过人胆识的林绍良,根据以往贩运军火的经验,设计出一条丁香运输路线:从产地马鲁古群岛装货后,取道新加坡,再经贩运军火的通道,穿越荷军封锁线,运到中爪哇的古突士,然后再将丁香发到各地烟厂。


  一天傍晚,林绍良把一批军火押送到印尼军营后,便来到苏哈托的团部,两位挚友见面后,交谈十分投机。林绍良趁机把贩卖丁香的想法如实相告,并请求苏哈托团长派兵保护。苏哈托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由于有了苏哈托的特殊保护,林绍良可谓吃了一颗定心丸。第二天,他就启程前往马鲁古群岛。不久,一批丁香便平安地运达那些嗷嗷待哺的烟厂主手中。


  从马鲁古到古突士,林绍良频繁往来,苏哈托言而有信,每次都派兵"保驾",林绍良的丁香生意在战火纷飞中畅通无阻,滚滚财源尽收腰包……几年之间,林绍良已成了南洋颇有名气的大商人了。抗荷独立战争终于胜利了。心怀大志的林绍良也决心大展鸿图。古突士镇这个让他发迹的地方,再也不能满足他事业上的雄心了。1952年,他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这时的印尼,在经济上面临着怎样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的首要问题。林绍良据此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从衣食住行入手,伺机而动,再进入其他领域。


  金融新宠


  从1954年起,他先后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事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在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在经营活动中,他体会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1957年,他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


  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自如地应付企业资金的周转。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现端倪。这时,林绍良的大哥林绍喜和二哥林绍根也都来到雅加达定居,大哥经营地产业,二哥从事财政业,三兄弟相互依存,共谋发展。


  1967年之后,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发展高峰。这一年,苏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亚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眼光过人的林绍良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遇,他利用自己与苏哈托总统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在事业上大展身手。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利权。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现在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巨大的利润。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也就在这一年,印尼政府作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2/3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公司的创业资本只有10万美元,而印尼国家银行却给了这家公司280万美元的贷款。


  当时,公司第一座面粉加工厂落成时,总统苏哈托亲自为落成典礼剪彩。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一跃而成为印尼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同时,林绍良凭借他的胆识与实力,又进军房地产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的房地产商。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几乎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


  在林氏企业王国中占有关键地位的是金融业。尽管林氏集团经营的工业、商业、建筑、房地产、旅游业等非金融的资产约有30亿美元,但其金融业的总资产却达40亿美元。


  1974年,林绍良紧紧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由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


  1975年,林绍良在雅加达飞往香港的飞机上,巧遇不久前辞去泛印银行总裁职务的"银行界奇才"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发现李文正才华横溢,精通银行业务,便立刻邀请他到中央亚细亚银行供职,并慷慨允诺给他175%的股份。


  打造铁一样的成功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绍良果然慧眼识珠,李文正确是一匹少有的"千里马",中央亚细亚银行在他们两人的共同经营下得到了神速的发展--该行1978年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经过8年努力,其总资产增加了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全印尼设有32处分行,而且在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等地区及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地也设有分支机构。


  中央亚细亚银行既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也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声名远扬的"金融大王"。


  亚洲塑料之王王永庆


  他当米店学徒,后来自己开了米店;他对塑胶一无所知,却成了世界塑胶大王。由于他的存在,从而改写了世界化学工业的排名。王永庆是中国台湾人,曾是一位贫穷的茶山仔米店小学徒,如今已成为世界超级富豪。他于1916年1月18日出生于台北县,正值过年时日,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有值得庆贺的成就,就取名"永庆"了。


  王永庆15岁时,家境十分困难,吃不饱肚子,小学读完,就无法再上学。只好背井离乡去打工,到一家米店当小二,专司送米。几个月的送米生活,他从开始有饭吃、有活干的兴奋与满足,已变得不满足和有野心了,想自己开个米店。


  1932年,他16岁,他积攒的工钱和父母帮他借200元台币起家,开了个小米店,从此开始了他人生创业之路。如今,他成为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台塑集团拥有大企业公司16个,每年营业额1650亿新台币。


  他是一位超级富翁,但他的俭朴让人惊讶。坐飞机很少坐头等舱;穿的鞋是经补过后再穿;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竟然跟随他30年;他的手下人给他花1000美元换了办公室的地毯,他大怒,一定要把旧地毯换回来。但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确十分大方,曾给一家私立医院一次性捐助2.5亿美元。


  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料大王"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出名不仅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还因为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


  大王始于米贩


  根据台湾《天下杂志》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拥有近7万员工、近3800亿元新台币营业收入的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台塑集团六轻厂完工投产后,乙烯产量将超过日本、韩国,居亚洲第一,跻身全球十大厂之列。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如今声名显赫的"塑料大王"王永庆当初竟是一个卖米的。


  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此举深受顾客欢迎。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展了送米上门业务。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何时需要买米等,到时候便送米上门,尽量不使顾客为买米操心费神。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庆的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当初他一天卖不到12斗米,后来一天就可卖出100多斗。小有积蓄后,王永庆又办起了碾米厂。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他把日本人办的厂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台塑"),并把发展触角伸向海外。


  简朴无人能及


  王永庆的生活非常俭朴,他对穿着的要求是大方整洁,从不计较衣服的新旧及款式。他生平最喜欢收藏名人字画,然后就是听戏,并常年坚持慢跑锻炼。他的子女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他们的父亲是个富豪。王永庆认为长途电话费太贵,除了生意上的必要联系外,他不赞成子女们常打电话回家。但他又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几乎每周都要给子女们写信。为省邮资,他常用一种很薄的信纸,每封信都是密密麻麻好几张。他生活之俭朴和工作之勤奋,在台湾企业界人士中恐怕无人能及。


  王永庆共有3个老婆,因此儿女很多,长子王文洋是他最器重的一个。王文洋出生于1951年,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物理系毕业,1975年同时获得该校的企业管理硕士和化学博士两个学位,1980年返台后任南亚塑料塑胶课长、厂长及经理等职务,1993年升任协理,再任职南亚科技公司总经理,南亚(广州)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职宏仁企业集团、及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中国)公司董事长,并曾于辅仁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及政治大学担任副教授,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商学院讲座教授。但是,由于王文洋在婚姻问题上和父亲闹了很长时间别扭,因此几年前就已经被赶出家门。目前,谁能接掌台塑的帅印,已经成了王永庆最大的心病。不过,据消息人士透露,王永庆还是比较倾向由王文洋接他的班。


  拟建全中国最大医院


  随着台塑集团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岛内的基地早已不能满足需要,用王永庆自己的话说就是,"弹丸之地,已经难以容下‘石化王国‘了"。可是,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湾当局一直死守"戒急用忍"政策,石化产业也在禁止投资大陆之列。


  目前,台塑集团只有南亚塑料与台化公司在大陆有投资。已经80多岁高龄的王永庆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在祖国大陆建成一个大型石化基地,形成台塑进军大陆市场的桥头堡,牵制美国埃克森等国际石化大集团抢占中国大陆瓜分石化市场的步伐。据悉,王永庆已提出在厦门建立两座轻油裂解厂的投资案以及在宁波实施梅山岛石化区投资案,总投资额约80亿美元。


  另外,王永庆还计划独资150亿元新台币在大陆设立医院,打算兴建全中国最大的医院,在北京、厦门、福州3地,以基金会经营的方式,建立病床总数高达11000张的大型综合医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2073.html

更多阅读

未来创业发展趋势 要有好的发展,怎么创业呢??

  赚大钱还是有机会的,选择当老板吧。  1首先要选择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  2要当老板为别人打工绝对不会成为巨富  3提供一种有效服务,或一种实际产品,靠写作画画变成富翁的机会可以说无限小,而在营销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发大财

餐饮创业考虑哪些方面 想创业怎么先要考虑好哪些问题?

  想创业先问自己十个问题?  创业就是一条走不完的路,如果你不为了你的目标去奋斗,去拼搏,那么这条路永远就是一条不成功之路;相反,如果你为了你的目标付出了努力,坚持走了下去,这条路将是一条拌你走向成功的高速公路。  你为公司

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 要创业,先要树立正确创业观

现在想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创业抱有一夜暴发和严重的赌博心理,有的甚至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借贷创业,把全家都绑在了他的创业战车上,似乎觉得只要自己创业,就可以发大财。有这种思路非常危险,奉劝这些朋友,创业不是赌博。什么是创业?白

想开个小面馆 在哪里开面馆你想好了吗

  想开餐馆的人都知道,餐馆经营要成功,地点选择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是地点选择不当,空有高级的装潢、美味的食物、优雅的气氛,仍吸引不了顾客进门,其效果与预期的相差甚远。因此要想好面馆开在哪里——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想出的成功,干

90后创业成功案例 要想成功创业 其实就这么几招

  在许多创业成功的案例中,一些专家总结出创业成功的几点: 一、管好资金。企业是由人才、产品、资金所组成,自有资金不足,会导致创业者利息负担过重,无法成就事业。因此,一定要有“多少实力做多少事”的观念,不要举债经营。二、慎选行业

声明:《形容创业艰难 创业艰难先要想好为什么》为网友情畫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