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灾大难(比如海啸、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很可能会换个活法,这肇始于如是追问:“若我已在那场事故灰飞烟灭?”
已有的研究表明,进行过“逆事实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人(譬如想象公司辉煌的历史另有文章),倾向于对组织更有担当、更少跳槽、更佳的业绩以及更高的满意度。
在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教授Adam D. Galinsky、管理和组织学行为副教授Brayden King、纽约大学营销学助理教授Hal Ersner-Herschfield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Laura Kray看来,逆事实思考的潜力尚待挖掘,它可深度地影响人际关系中的责任感,以及对组织甚至国家的担当。
研究者召集了237名本科生和MBA学生做实验。第一组(本科生)由15个男生和25个女生(30人是美国人)构成。其中一部分被告知:想象一下,如果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压根就未存在过,他们的国家或者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另一部分则中规中矩地描绘事实以及今日如何从昨日那些人与事中而来。然后,他们回答了10个类似“我是美国人,我有多么自豪?”这样的问题。结果是,第一组的平均分是5.33(总分为7分),第二组为4.82;美国人和非美国人“不约而同”。
在第二个研究中,97名MBA学生中的一些被要求写出公司的大事记、英雄谱,而另外一些人则必须想象公司的历史灰暗、悲惨,然后回答8个问题,评估他们对公司的感情以及在此地工作的理由。他们被要求为公司选择五种不同的未来。那些在想象中失落的受试者有89%选择了两个最值得奋斗、最乐观的未来中的一个,而另一个组的比例仅为64%。
许多公司以一种对社会有价值的使命陈述来凝聚人心,藉此提升员工的忠诚。在第三个实验中,研究者虚置了一个计算机公司,以及四个变量:亲社会的政策(prosocial),疏社会的政策(non-prosocial policies),逆事实的“历史”(公司压根未曾存在过,公司的辉煌不过是南柯一梦),知悉英雄年谱的。结果是,(亲社会的,逆事实的“历史”)组合激发了最强的员工担当。Galinsky指出,逆事实的效应与亲社会政策的作用路径是迥异的。后者直接;而前者,则稍微“迂回”,因为公司若不存在,则或失业,可能朝不保夕,因而无须扬鞭自奋蹄。
第四组实验由40名MBA参加。受试者每人选择写出6个对其职业生涯有重大影响的人,然后其中一组想象这些人不过是黄粱一梦中的吕道士,富贵尽在梦中求,醒来怆懑小米生。两周后,62%的忆苦思甜者选择了写信给那些人,而另一组有些“忘恩负义”,只有33%的人写了信。
这个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了激励员工的干劲、提升部属和员工的忠诚度,经理们与其大肆显摆公司的过往、大讲特讲好汉们的英明神武以期“长江后浪推前浪”,倒不如说说“创业艰难百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