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出口如何推动 关于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际文化贸易的概念,国内外的文化学者、经济学者、及业内人士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一致怣的描述。有国内学者认为,“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而有国外学者指出,“从概念上讲,可交易的文化实体可被定义为能生产或分配物质资源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能通过音乐、文学、戏剧、喜剧、文档、舞蹈、绘画、摄像和雕塑等艺术形式娱乐大众或激发人们思考。“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际文化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 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或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入。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是跨境产物,是文化产业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或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购买外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或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入。文化贸易是文化产品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文化产品”属于产品范畴,“文化服务”属于服务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两个概念作了如下定义: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基于个人和集体创作成果的文化商品在产业化和在世界范围内销售的过程中,被不断复制并附加了新的价值。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时装设计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商品。

  文化贸易,从内涵来说是文化产品(culturalproducts)贸易的简称,一般来讲,文化产品包括有形的"文化商品"(cuhuralgoods)和无形的"文化服务"(culturalservices)。从外延来讲,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包含很多行业门类,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于这些行业门类的划分各有不同。在我国,以文化部等部委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为依据,可将文化贸易的外延确定为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影视娱乐等行业在内的文化商品和服务贸易。

  一: 国际文化贸易的特殊性

  1、贸易市场的高度垄断性

  国际文化贸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与各国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方面的能力、技术和资源差异、文化市场的文化商品受各国历史特点、区域位置及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因此,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垄断性较强,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垄断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劣势。

  2、贸易保护方式具有隐蔽性

  文化具有独特的渗透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着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是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也由于文化贸易标的物的特点,各国无法通过统一的国际标准或关税进行限制,而更多地采用国内的政策、法令的修改进行限制,如市场准入制度以及非国民待遇等非关税壁垒形式。

  3、贸易自由化的例外性

  由于图书出版、演出服务、广播影视、网络服务及教育等文化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等敏感领域,因此,各国在文化贸易的开放程度上,都十分谨慎,各国政府对文化贸易的各种限制和保护远远超过货物贸易,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际文化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中非2个国家完全开放了自己的文化市场。

  4、贸易约束条例的相对灵活性

  世界贸易组织一直致力于寻求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但从文化贸易概念出现之日起,“文化例外” 就成为一种不成文的主张,为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政府所接受并广泛运用于文化贸易政策中。因此,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文化贸易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5、与其他产业的强烈交融性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文化服务,融入到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贸易领域,品饮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反映出多样的文化价值取向。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速了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大了扩展范围,因而更增强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可贸易性。

  二: 国际文化贸易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情况

  2007年6月21日下午,大连富丽华大酒店,由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与《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论坛暨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发布会”隆重举行。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在此举行论坛上表示,作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出口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化出口尽管增长很快,但总量和规模仍然偏小。据统计,2006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3.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近3倍。但中国文化出口的内容主要是运输和旅游,这两项就占到61%,而其他核心文化产品,如电影、音像制品的比例就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据悉,目前日本每年出口到美国的动漫产品,收入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对美国钢铁出口收入的4倍。美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更是超过了258亿美元。

  1、国际文化贸易 "热战"将会愈演愈烈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换代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硬件时代、80年代的软件时代、90年代的信息通讯网络时代之后,在21世纪,"刨意性文化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内容是最为重要的竞争力之一。在世界各国纷纷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情况下,各国之间争夺国际文化市场的国际文化贸易"热战"定会愈演愈烈。

  2、发达国家垄断国际文化市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文化产品贸易90%的市场份额,而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当今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文化贸易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是强盛,它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也就越雄厚。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垄断地位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

  3、跨国公司是全球文化贸易的主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贸易的主导地位开始从一国政府转向跨国公司。在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真正主体的今天,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也成为一种 "巨人"之间的竞争,如果没有自已的大型跨国文化公司,一国将难以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4、WTO对国际文化贸易的规范作用将不断增强

  尽管很多国家反对将文化产品置于WTO框架之中,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WTO对国际文化贸易的规范作用定会不断增强。许多国家己经主动接受或被迫适应WTO的要求,在WTO的框架内来调整国内的文化政策。

  5、文化贸易的区域性竞争与合作同时加强

  同一般产品的贸易一样,文化贸易的区域性合作与竞争并存。文化贸易的竞争更多地发生在具有文化亲缘性的区域国家之间,而不是发生在具有极大文化差异的国家之间。尽管所谓的"全球化"时代早已到来,但文化差异性减少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纯粹经济、科技方面的合作。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区域性内部的竞争与合作程度将会加深,各国也都会将文化亲缘性市场作为主要的出口目标市场。

  6、大众传媒产品是国际文化市场的主导

  在当代国际文化市场上,大众传媒产品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从文化贸易的国际争端来看,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争端的焦点也是大众传媒产品,而不是演出服务、文物、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品。这与大众传媒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外贸出口如何推动 关于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几点思考
  三、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义

  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我们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 有助于提升对外文化的经济功能,加快积累国民财富。自1990年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浪潮滚滚而来,人类对于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市场也越来越大。国际文化市场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文化附加值市场等,已成为兵家必争的金矿,成为企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战略领域。如世界电影市场年销售总额约为200亿美元,美国电影就占75%的份额,约为150亿美元。再如日本的动漫画及衍生产品的销售总额,从60年代开始逐步高涨,到2000年已跨入1万亿日元。中国要在21世纪和平崛起,必然要成为对外文化贸易的大国。但是以2001年为例,我国出口总值2661.6亿美元,出口商品的种类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化工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而服务贸易的出口总值333.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11.1%,这其中电影和音像的出口总值为0.3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总值的0.1%,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反过来说明:中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有助于完善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文化产业的结构,加快积累国民财富。

  2、 有助于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一般商品和文化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不仅仅具有经济的价值,而且具有外交、外宣功能,传播了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通过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能够帮助树立起一个改革开放的新中国形象,吸引更多的贸易伙伴和国际朋友。

  3、 有助于开发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中国的外贸出口。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向其他的产业一样,提供丰富的文化附加值,为其他产业的外贸出口打开广阔的道路。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以樱花和传统的日本文化为先导,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设立的“樱花节”和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所设立的“日本节”,表现了日本文化的亲和力,对于日本产品在60—80年代大举进入北美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国家 (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其直接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视听产品已经成为美国仅次于航空航天产业之后的主要换汇产品,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英国2002年文化产业出口达到175亿美元,2003年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

  5、 带动后续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美国好莱坞有所谓的"火车头理论",影片作为火车头,它本身可能不赚钱,但它可以带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出口在一国对外贸易过程中也扮演着 "火车头"的角色,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乃至一国文化影响力的整体发展。

  6、 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并且不易引起相关外贸纠纷。 文化产品出口很难体现在对外贸易的统计数字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是以海关数据为基础,而影视、版权、演出等"软件"文化产品出口利润很难纳人。由此可见,文化产品出口所产生的利润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会面临反倾销制裁、别国敌视等方面的问题。

  7、 有利于增加进口国对本国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文化产业"走出去"还能增加进口国对本国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提升本国的文化形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就指出,"有无文化亲近感、文化尊敬感"甚至是 "直接关系到确保资源供应的大问题"。因此,日下公人极力主张日本在推行经济立国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文化立国战略,因为只有"创造文化、输出文化并使世界文明喜爱它",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文化鼻祖的利益,确保资源供应和国家安全。

  五、中国文化出口的现状和增长空间

  随着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也有了历史性的增长。由于统计方式的不一致,国内外对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有不同的判断。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认为1995年以后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并列于世界文化贸易的五强。但是,中国出口的文化商品50%以上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被认为是世界上文化硬件出口的第二大国;而文化软件的出口,在中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不但与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第三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而且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2001年我国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总额为0.3亿美元,而同年的进口额为0.5亿美元;同年我国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为11:9.1;而2003年,我国音像制品的进出口金额之比进一步扩大到9:1。导致中国文化贸易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定义文化的能力。所谓定义的能力,就是创造的能力、创意的能力,与此对应的是模仿的能力和抄袭的能力,平面设计、流行音乐、计算机游戏都是目前市场最有竞争力的项目,应该设法在这些创意上加大力量,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奖励这些领域的杰出创造者,适当的结合信息工业,要在文化产业领域想方设法制造我们的“靓女”,也就是我们的文化产品。 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把文化软件看做是重要的出口商品,缺乏对国际文化市场的认真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几乎没有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名牌。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保持了历史延续性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之邦。然而,五千年积淀的丰富文化资源,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服务出口,必须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经过产业化的再创造和生产,才能打入已经较为成熟和竞争激烈的国际文化市场。

  原因之二是主体的缺乏。开展文化对外贸易的主体是优秀的企业以及它们打造的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而它们走向世界不能主要依赖国内政策的保护,必须形成一套适应国际市场的整体策划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现在我国几十万个文化企事业单位中,很多单位还处在从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一时还很难完全改变,这样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参与竞争是很难想象的。

  原因之三是政策的缺位。一个文化贸易的出口大国需要有一整套经常调整的、重在推动本国文化贸易国际化促进的法律和政策,包括文化贸易的外汇管理、项目审批、商品结构、区位重点、税收优惠政策等,我国目前急需研究制定这样的文化贸易法律和政策框架。

  六、中国文化出口的增长空间

  中国文化出口的增长空间第一方面是产品的类型。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现在还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我们文化产品的出口量还比较少,出口的节目类型主要是动作类,杂技类的文化产品,其他类型的产品还不多。前一段时间我国有一个文化出口项目的评奖,在申报的项目当中,多数都是功夫类或武术类的。所以我们应当采取相关的支持措施,进一步鼓励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多元化,使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不能仅靠动作类产品,应该变成一个多元化的拳头,真正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增长空间的第二方面在于出口的对象。世界主流的文化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开拓空间,现状来看,我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对象主要集中华语圈,以东南亚市场为主。我国虽然跟欧美主流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真正意义上的出口产品还不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有限,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在欧洲和美国的主流文化市场上,应该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

  增长空间的第三个方面是文化资源的利用。应该充分利用国际性文化资源,开拓市场空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类文化遗产的国别界限越来越模糊,美国的好莱坞,已经在利用花木兰,宝莲灯等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成功地开拓了世界的文化市场。因为人类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别的,全人类的资产都可以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针对目标市场国的特点,加以中国化进行改造。尽量降低在出口当中的文化折扣。

  第四个方面是来自于世界华人文化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目前对全球华人的总数大家普遍认为,应该在五千万左右。所以海外华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海外华人可利用丰富的海外资源,开拓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的市场空间。

  第五个方面是文化创新。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要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内容的建设。比方说如果原封不动的把中国古代的24孝图、烈女传等拿到国际市场上,不管利用的制作手段有多大的科技含量,也不管印刷多么精美,绝对不会有销路。所以我们文化的自身更新方面,仍然存在着非常紧迫的任务。

  除了文化内容之外,文化形式的创新很重要。我们过去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洋鬼子看戏,傻眼了。不是因为吃惊了,是因为看不懂,所以形式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国际受众欣赏的习惯。应该积极把握并主动适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运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高新文化产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七、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文化产品出口既能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一国的整体形象、增强"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对于改善我国外贸整体格局、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出口的推动力度,增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以扩大中国文化产品市场份额为目标,在政策、管理、运营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作用和功能,利用已有平台,推进文化贸易与其他贸易方式的优势互补;积极促迸各有关部门的整合,改变条块分割严重的不利局面,形成合力;宏观着眼,微观着力,恰当处理全国各部门、各区域、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优先支持优势部门、区域、企业;同时,以先进带动落后,提高中国文化出口。

  (二)工作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必须按照循序渐迸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地制定推动中国文化出口的相关政策。十一五"期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蓄势发展期,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考虑自身现状,尽量避免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文化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十二五"朝间,是中国文化产业与国外文化产业的对峙期,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和海外华人市场。之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大大提高。应以WTO框架为基础,促使中国文化进出口政策与国际接轨。

  2、点面结合原则。在国外市场,通过已有的知名文化品牌,在国外建立营销平台,利用海外华人市场和关系网络等方式,以"点"带"面",培养中国文化产品的忠实受众,建立中国文化产品营销网络的"海外根据地"。在国内,以北京、上海、东部沿海地区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为试点,以点带面,形成国内文化产品出口的全面、均衡发展态势。

  3、市场原则。当今世界,国际文化竞争已不再依靠原来的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对抗,而是转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激烈争夺。文化进出口必须以市场为主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文化政策的制定、实施也必须以市场原则为前提,否则便有可能走回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老路。

  (三)支持政策

  1,走文化产业化道路。经营规模方面,要组成企业集团,改变文化企业规模小并且分散的现状。以我国的电影业为例,中国电影业扩大经济规模的基本思路是成立电影集团,实现集团化经营;发行放映的主要改革思路是建立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利用现有的发行放映资源,建立区域性院线和跨省院线,鼓励有条件的发行放映公司进行院线制改造,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发行环节,扩大发行放映企业规模;通过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几家跨媒体经营的大型电影制片集团和若干跨地区经营的、设施先进、院线布局合理的电影发行放映机集团,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效应就可实现。市场化程度方面,文化产品的运作要引进国际化的市场策略,在融资方式、发行渠道和消费方式等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重视我国文化产品与世界文化市场的趋同性和可沟通性,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用国际化的手段把我们的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和宣传,扩大文化产品的外源融资渠道,增强文化产品的外围消费方式,世界主流文化市场才能更快地接受中国的文化产品。《英雄》和《无极》的成功运作就是一个例证。

  2,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3,实行重点与多元的内容战略。 选取优势品种重点扶持,形成品牌,巩固中国杂技、功夫电影等动作类文化产品的国际优势,并积极开发更多优秀产品;建立 "中国文化产品国际知名品牌名录",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恃;鼓励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建立 "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中国民俗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等,既可以更好地掌握已有的出口情况,也可以选取重点项目和类型,进行重点支持;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鼓励中国企业借用国外知名文化产品,使国际化内容与中国化形式相结合,降低文化出口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尽快打开国外市场。

  4,增加发行网络和发行渠道。 目前,国内文化产品出口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国内国外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如深圳文博会、法兰克福书展等;二是通过外国发行公司代理。这两个渠道有一定的效果,但都有其局限性,因此要大力增加文化产品发行网络和发行渠道。应鼓励国内文化企业自己组建专业的海外发行公司,或收购国外现有的发行公司;依托其他行业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起来的国际销售网络,进行增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盟海外中介协会;在海外投资建设 "中国文化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文化贸易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主要瓶颈之一。要加快中国文化出口的步伐,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培养既懂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又懂国际文化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基地"; 在文化出口优秀企业设立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实习基地",为人才转轨提供便利,为其他领域的国际贸易人才向文化领域转轨提供更多机会和便利条件。

  5,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文化产品出口的资金支持体系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设"国际文化贸易法律法规系列讲座",建立"国际文化贸易法律人才库",掌握现有国际文化贸易法律人才的基本情况,为有关企业提供法律援助。

  6,建立文化出口信息交流与数据统计平台,推进政、产、研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建立 "国家文化出口信息资料库",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定期出版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和研究报告,供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参考,完善文化产品出口统计口径。

  7,设立中华文化传播奖,鼓励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为进一步鼓励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可考虑由政府或民间组织牵头设立 "中华文化传播奖",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为手段,以鼓励、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每年颁奖一次,对在推动中华文化世界传播方面成绩显著的各界人士等给予奖励。

  结束语:文化产业既是一个产业,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在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是无法忽视这方面发展的。没有文化内容,旅游、娱乐、餐饮等行业都会逊色很多;没有文化内容,工业产品的需求和附加值也明显减少。在中国大力强调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和自我品牌的今天,大力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文化贸易的逆差,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李小牧 李嘉珊 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四川商务》月刊电子版2007-11。

  2,周成名,《关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考》,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03。

  3,高洁,《从文化贸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07-12。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

  5,张玉国、朱筱林,《文化、贸易和全球化》,《中国出版》,2003第一期。

  6,刘江华, 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及应对. 对外经贸实务 , 2005-12。

  7,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

  8,金元浦,《数字时代的奥运与内容文化产业》,人文奥运网,2004-11-09。

  9,张正焉 孔岩 尹少文编著,《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1。

  10,海江 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

  11,陈家勤主编,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1642.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有效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有效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晋城市实验小学贺荣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交给我们的学生。这些理论性的概念和

声明:《外贸出口如何推动 关于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几点思考》为网友我可以睡你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