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了2011年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行情况。2011年,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量1060亿元,是上一年的2.9倍;涉及的87家企业和机构中,超过六成为内地金融机构和与内地业务有关的企业。虽然与在岸债市2.2万亿的公司债发行规模、近600家发行主体相比,离岸市场只占约5%的比重,但这一融资规模却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在香港市场不足6000亿元人民币存款的基础上产生,实可谓发展惊人。
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为何飞速发展?首先,内地流动性持续紧张给企业融资造成一定压力,内地企业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其次,海外资本市场一向是内地企业解决资金紧张的重要来源,然而在欧债危机持续,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背景下,也引发欧美证券市场对中国概念泡沫破裂的担忧,2011年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相比2010年出现大幅下滑,融资规模减少近半。相比之下,香港飞速发展的人民币资金池为内地企业融资带来新的可能。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香港留存人民币余额呈现几何级数增长,2011年离岸人民币存款总额达到5885亿元,比上年增加近9成。
香港人民币资金池不断膨胀,可供人民币境外投资的渠道却极为有限,大量资金追逐极有限投资产品,导致离岸人民币融资成本比内地低数百个基点,使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人民币资金成为可能。即使2011年下半年离岸人民币运用渠道有所改善,两地差价收窄,离岸市场总体融资成本仍低于在岸市场6.56%的基准一年期贷款利率,以及在岸市场BBB+评级发行人10%的债券收益率。
更为重要的是,监管政策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为内地企业的海外融资汇入在岸市场打通政策渠道。2011年8月,内地放宽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定,10月发布人民币FDI有关文件,允许境外取得人民币可投资内地;而香港的监管政策也适时配合市场发展需求。2011年12月香港金管局放松了对香港银行运用人民币资产的有关限制,2012年2月修改了银行流动资产比率规定,允许银行业在更灵活范围内提供多种人民币投资工具和产品,为离岸金融体系释放更多人民币资金。
毋庸置疑,香港人民币债券融资开始成为内地企业海外集资的重要平台,但离岸市场能否为内地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供给,仍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否持续,以及跨境人民币政策的完善细化等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离岸市场集资最吸引人之处仍然是相对低廉的融资成本,而这是基于香港人民币资金使用渠道相对单一的资金供需错配,也是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失衡结果。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考虑引发了离岸资金对人民币债券的强劲需求,人为压低了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率,也令投资者较少考虑发债主体质量和信用评级。但这种状态曾在去年9-10月间全球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中发生逆转。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可能性增大,地方政府债务及民间借贷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消减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信心,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因而整体下滑。
同时,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表现出现分化。根据中银国际的有关计算,国企债券收益率略有上升,仍处于2%-5%范围内,而非国企债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位于6%-15%的区间内。这表明由升值预期引致低收益率的简单逻辑已经被打破,企业自身信用评级和项目资质开始成为融资成本的主导因素。
政策层面的不明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长远发展。目前对内地企业在海外人民币融资后的资金汇回在岸市场,仅限于人民币FDI渠道。根据最新规定,境外人民币要转至内地需要通过商务部、中国央行及外管局等部门审批,审批方式也多以个案审批形式处理,且操作环节仍待明朗。香港人民币债券能否成为满足企业多方面融资需要的“可口点心”,内地政策的细化和明确应是不可或缺的调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