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女性视角的美国“爱情片大师”、导演、编剧诺拉·艾芙隆(Nora Ephron)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纽约曼哈顿去世,享年71岁。 大多数人未必想得起她的名字,但一定看过她的电影。《当哈利遇上莎莉》、《电子情书》、《西雅图夜未眠》以及女导演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朱莉和茱莉亚》,电台里沙沙的电波声音,帝国大厦楼顶的夜遇(到今天美剧《绯闻女孩》里Chuck和Blair还相约在这里),电脑屏幕上跳出来的邮件,都市感十足的轻松对白,依然影响着人们对都市爱情的浪漫想象。 艾芙隆的这些电影是“小妞电影”(Chick Flick)中的经典作品,风格温馨轻快,有着独特的女性气质,女主角戏份极重。艾芙隆获过三次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 《丝克伍事件》、《当哈利遇上莎莉》、《西雅图夜未眠》)。而她本人的形象更神似她电影中的御用女主角梅格·瑞恩:蓬松短发、长脸、活泼干练、生机勃勃。艾芙隆生于曼哈顿一个文学家庭,父母都是好莱坞剧作家—父母还曾将女儿们的故事写进剧本里,四个女儿长大后也都成了作家。4岁那年,艾芙隆随全家从东岸搬到西岸,在著名的比弗利山长大。在卫斯理大学读书时,艾芙隆开始为校报撰稿,1961年夏天,她去了约翰·肯尼迪总统任内的白宫实习。艾芙隆后来回忆这一段日子,在2003年为《纽约时报》写的一篇随笔中这样描述:“在所有白宫实习生中,我也许是约翰·F.肯尼迪总统唯一没有献过殷勤的一位。” 1962年大学毕业后,艾芙隆搬回纽约,决意投身传媒。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新闻周刊》做信差。不久,在《纽约邮报》罢工期间,机缘巧合之下,她总算得到当记者的机会。这段经历让她学会了写短文章以及外围写作,这让后来的女作家写剧本时能更得心应手地处理环境和支线细节:那些穿透窗户的光线、公寓的细致布置、约会时的菜式等。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艾芙隆转战杂志,在《君子》和《纽约》两本杂志工作。 艾芙隆还写散文,曾出版数本个人散文集,都名列畅销书排行榜。艾芙隆的散文尖刻而不过火,幽默又坦率,描写城市生活细致入微,衣食住行无一不精。她的散文集《我的脖子令我很不爽》曾在中国大陆出版中文版,得到“隐约看到张爱玲影子”的评价。 艾芙隆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同行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urg),以失败告终。1976年,她嫁给著名记者、报道“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这段婚姻让她走进了电影业。当时,伯恩斯坦与合作调查“水门事件”的鲍伯·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合著《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一书,两人对改编的电影剧本不太满意,于是这对年轻夫妇想自己试试。尽管最后他们重写的版本也没能用上,但艾芙隆引起了电影圈的关注。 艾芙隆之后与朋友共同完成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丝克伍事件》剧本,女主角是刚获得第一次奥斯卡影后殊荣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这部真正的编剧处女作为艾芙隆赢得了第一次奥斯卡原创剧本奖提名。 和伯恩斯坦的“痛苦婚姻”再次宣告结束,艾芙隆为此写下自传体畅销小说《心火》,并改编成电影剧本且亲自执导,由重量级的奥斯卡金像奖影帝杰克·尼克逊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担纲演出。1989年,导演罗伯·莱纳将她的剧本《当哈利遇到莎莉》拍成电影,大获成功,艾芙隆写浪漫喜剧的天赋才得到了公认,从此在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艾芙隆的最后一任丈夫是意大利裔的同行尼古拉斯·派勒吉(Nicholas Pileggi),他是《盗亦有道》(Wiseguy)和《赌城风云》(Casino)的作者,还曾和马丁·斯科塞斯合作过《愤怒的公牛》。这段婚姻显然为才女带来了幸福的滋润,因为后来她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生活的秘诀:嫁给意大利人”(Secret of life Marry an Ita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