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妮的《民国女子》(《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桑妮 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6月版,336页,36.80元)选了24位“活跃”于民国年间的女子作话题。其中不少是熟悉的名字,如阮玲玉、胡蝶和周璇。亦有蒋宋美龄和“护国娘娘”赛金花。林徽因和小凤仙也上了榜。确有“物以类聚”这回事的话,这么一个“民国女子”大拼凑,有点不伦不类。

《民国女子》最大的缺失是不见“前言”或“后语”,因此我们无法得知作者的选稿标准。作者是以“貌”取人?还是以“才”论相?因为没有指引,我们只好就已上榜的生平找出一些共同点来。“三嫁名流官宦为妻,三入烟花柳巷为妓”的赛金花(1872-1936),以年谱计算,是清室“楼台榻了”前的传奇。她在民国年号下活了三十多年,把她看作“旧”民国女子,理论上说得通,虽然这位烟花女子的后半生远不如前半生那么“多彩多姿”。 年谱的计算外,桑妮选材考虑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女子在当时社会的“知名度”。曾朴以赛金花事迹穿插写成的小说《孽海花》,被鲁迅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书出版后风靡一时,形成一股赛金花热。“护国娘娘”之所以是“民国女子”,因为她是名女人。 “骨感美人”阮玲玉和胡蝶“影后”入了名册,可说毫不意外。她们都曾“名噪一时”。一般读者对“名人榜”女子认识的深浅,总是跟她们身世的“八卦”成分多寡成正比。 因为陆小曼和徐志摩一直是民国“才子佳人”的热门话题,有关他们生活的各种八卦新闻特别多。桑妮在《民国女子》中对这种热门人物的陈述难有新意。那些比较“冷门”的反而教人过目不忘。我说的是出身于上海滩“长三堂子”有中国“娜拉”之誉的董竹君。救她出风尘的是袁世凯赏三万大洋取他人头的革命党人夏之时。两人成婚时,董竹君15岁,夏之时27岁。军阀混战期间,夏之时失去了军权,以搓麻将和抽鸦片度日,在家中成了暴君。竹君决定离开他过独立生活。出门时夏先生对她说:“你董竹君要是能在上海滩站住脚,我夏之时就用手板心煎鱼给你吃。” 1935年董竹君在上海滩创办了锦江川菜馆“锦江饭店”。前面说过《民国女子》无前言后语。正文内的引文也没列明出处。夏之时对竹君的“临别赠言”典出何处?或者,这只是作者根据现场的环境和人物的心态“推演”引申出来的小说家言?有关徐志摩和元配张幼仪那段“孽缘”,单看桑妮的引文就知究竟。幼仪告诉志摩自己已怀了他的孩子。诗人“冷酷地抛下一句‘把孩子打掉’”。幼仪胆怯怯地告诉他有人因堕胎而死掉,诗人回答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究竟有没有说过这种丧心病狂的话,桑妮只引其言而不作任何出处的交代。《民国女子》因此只能看作小说家言。本文原拟以桑妮演绎的小凤仙为话题,因取名“侠女出风尘”,谁料中途失控,他日再作补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