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硬件设计团队研究发现,一个活跃的电脑用户每小时敲击空格键669次,而这仅仅是众多对关节和身体造成损伤的重复性操作的一个表现。针对这样一个高频率、重复性的动作,设计能做点什么呢?
微软的目标是设计出能将生产率最大化、减轻用户疲劳、改善工作环境的鼠标和键盘。 早些时候,微软人体工学键盘4000便是针对用户在使用键盘录入信息时双手内倾、与键盘呈45度角的姿态, 改良了按键分区与排列, 设计出了左右键区呈14度角的分列式扇形布局,使用户的双手在水平上可与小臂保持一条直线,不用向外扭曲;另一方面,它还改变了传统键盘摆放在桌面后远离用户一端较高、靠近用户一端较低的形态,使键盘表面与桌面处于平行状态,让用户可将双手手腕轻松置于曲线形腕托上,不必上扬即可敲击按键。此外,微软还在这款键盘的键区上应用了弓形仿生学曲线,以缩小用户在按键时的手指移动距离。 “触摸”作为符合人最自然与外界接触的方式,在多点触控技术的兴起中应用良好,使用户有机会更灵巧地处理数字内容。这也给了微软硬件设计团队启发。 结合上述发现和人体工学要求,微软开始想要设计出一款多点触控鼠标,提供更多自然的操作方式去驾驭电脑。 Arc Touch鼠标以及可以实现多点触控的 Touch Mouse鼠标由此诞生。Arc Touch采用了多功能触摸式滚轮,在触摸条上缓慢移动手指,即可控制滚动;用手指轻轻点击,就能进行超快滚动,想停下来时,只需轻松一叩即可;触摸条还有三个用于新增功能的叩击“按钮”:上翻页、下翻页和中间点击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这三个区域进行自定义。 微软三支团队共为此研发了5款利用不同技术的多点触控鼠标原型。他们分别是FTIR Mouse、Orb Mouse、Cap Mouse、Side Mouse、Arty Mouse。这些原型鼠标的研发,主要目标就是支持多点触控手势以及常规的鼠标操作。多点触控鼠标应当让用户能够轻松地掌握和释放设备,利用手腕或前臂移动鼠标,重新定位以及执行标准的光标互动而不影响操作的精确度,包括点击、拖拽、选择等。 为了在实现多点触控的同时支持传统鼠标操作方式,研究团队开发了标准图形用户界面鼠标光标的加强版,称作多点触控云(Multi-touch Cloud)。对于结合触控传感器的绝对数据和鼠标指针输入,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设备的适用性,以及它们的相对优势和劣势,研究团队进行了用户试用研究:要求6个用户重复几个结构化任务,按顺序使用每个设备旋转、缩放和转换一个随机放置的图片,以使其大约匹配一个目标框。 每位用户按顺序试用了所有五个设备,每使用完一个设备后,研究团队会对用户进行简短的采访,要求用户对设备的一般感觉、物理舒适度、互动直观性以及易用性等方面与已经使用的其他设备做比较。 最终,研发团队选择了以电容传感(capacitive-sensing)技术为基础的Cap Mouse作为Mouse2.0的技术原理,将其产品化。因为相比于其他模型,它与触摸屏的感觉更为贴近,而且它既能便利实现传统鼠标的单点操作,又便于在表面添加多点、多手势操控的新功能。 微软硬件设计团队眼中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体工学设计。即产品的设计要符合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让人们在使用它们时保持自然、健康的体态。人类工程学是针对人类如何工作的科学研究。由于降低工作中的损伤和紧张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大量人类工程学研究都专注于人体能力与工作任务的匹配。 2.全新的触控体验。多点触控技术的兴起,让用户有机会更灵巧地处理数字内容。“触摸”这个动作是符合人最自然地与外界接触的方式。微软希望多点触控技术可以让人用更自然的操作方式去驾驭电脑。 3.个性化的外形设计。 4.人性化的按键设计。 为了良好用户体验的团队合作流程 研究和初期设计:用户体验和工业设计团队在这一环节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将用户调研数据融入设计理念,并基于生物工程学家所关注的人体数据,让设计师打磨泡沫制作产品模型。微软在“雷德蒙营地”中有一个样板工作室,用来制造产品原型,并对产品的设计、颜色、材料、成品进行测试。 工程开发阶段:工程师首先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接着寻找并开发满足产品需求的不同技术和子系统。公司拥有研发子系统的专门技术团队。例如,鼠标研发团队通常侧重于像无线连接、表面导航追踪及滚轮这些鼠标功能。微软蓝影技术就是一个不同领域工程师合作得很好例子,光学工程师、集成电路设计师、电气工程师和产品耐用性工程师共同努力,改善了跨越不同表面的导航追踪方法。 测试和最终产品阶段:进入产品层面,工程团队会基于泡沫模型、CAD设计和原型草图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制造和反复测试。在产品走向最终定型之前,还需考虑到设计的可制造性和产品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