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是表演艺术的源泉 从事话剧表演的我们都明白,生活是进行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早期还是近代,只要能取得非凡的艺术成就的艺术家,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和源泉来进行创作的。比如我曾经创作过的小品《美丽不打折》,该小品是以美容院为背景讲述了当今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现象。 我饰演美容店老板。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到美容店进行了实地生活观察。主要有三方面的体会:首先了解了她们的工作环境,美容院最重要的就是整洁.安静.温馨。因为来这里消费的顾客主要是以放松休息为主,因此,在观察了美容院等工作环境之后,将小品的布景和道具的风格定成了浅色明快的基调。其次我着重观察了前台接待人员的情况。我发现她们对待每位顾客的态度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明显,她们的态度只在眉梢或嘴角处轻轻带过,小小的一个眼神便把态度带了过去。我琢磨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和素养也在悄悄改变,尤其是美容院,服务行业更注重这些。有了这些观察的基础,对于小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我就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创作起来,就从容多了了。最后我又观察了她们的外在特点,比如着装情况,仪表仪容的特点等。走访了大大小小多家美容院,我发现无论是店老板还是前台接待人员,她们的外表除了靓丽之外还透着一丝丝职业女性的气息,使我感觉到温婉可亲却又不是干练之气。有了这些观察的基础,对于我来说就已经明确了如何设计人物的的外部形态的特点了。正好小品中有一个农村大嫂来店里做美容的细节,当她见到我饰演的美容院老板时,被深深地被吸引了。亮丽的外表,干练的气质,口若悬河的项目介绍,还有优雅温馨的环境,于是农村大嫂动心了!这些细节无不渗透着生活的基础,而生活正是我进行人物创作的源泉。 2. 对于角色的理解 演员是创作人物的灵魂,一个人物创作出来是否鲜明生动,是否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都是和演员的理解力密不可分的。我的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演员要想创作出生动鲜明的人物,没有很好的理解力是不行的。而这种理解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成的。它是通过对文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长期熏陶,经过日积月累,才能在角色中得以体现。进入到实践过程中我才体会到,创作是清苦而寂寞的,平日的修行与学习更是这样。俗话说“艺不压身”,作为话剧演员更是这样。由于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集文学、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融于一体,那么话剧演员在这些方面就应该有长期的学习与训练。经过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提高。到最后,演员在舞台上拼的就是文化与修养。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充满了竞争。从事文艺创作的我们也不例外,要想使观众喜欢并认可你的艺术创作,而且不被淘汰,我想只有提高自己平时的文化艺术修养,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力,创造出的人物才是富有艺术生命感染力的。创作素质的良好体现,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理解力。一个演员要想拥有对角色的理解能力,除了上述所讲的方面,还包括了个人的思想境界、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熏陶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包括欣赏其它不同种类的艺术,如美术、文学、音乐等等来提高演员个人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演员创造的角色才有可能具备审美价值,这与演员的理解力是分不开的。 3.体验角色 在学习表演的这几年中,我不仅理解了一定的表演理论,并且还获得了一些在生活中体验角色的实践经验。对于角色的生活体验包括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捕捉人物的外部形象两个方面。这两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我创作的角色有:小品《小保姆》中的保姆、话剧《又一个黎明》中的单亲孩子、电视剧《老三届》中的农村妇女等等。这些角色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没有经历过的。其中我所没有体验过的思想感情与外部形象对于创作人物是最有难度的。就此,我请教了一些表演前辈,查阅了相关信息及影像资料,还拜访了具有这些生活经历的人们。多方面的准备对于我体验角色、体验生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经验,我会一直保留并且坚持下去的。这些点点滴滴的感触让我明白,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不仅在于体验自身经历过的素材,更要善于体验其它人或事的一些生活元素及其它人身上拥有的具像表演元素。只有坚持用正确的体验方法去体验角色,才会在创作过程中不至于无从抓起,无所适从,偏离体验角色的轨道。 4 表演与做人 一个演员要想打下坚实的表演基础,其中演员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是至关重要的。记着刚刚迈入表演殿堂的大门时,我的表演老师在第一节表演课上所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想学习表演,首先得学习做人!”是呀,一个拥有高度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水准的演员才会在理解、体验角色的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与原则,才会不惧创作道路上的寂寥与清苦,坚定的朝着正确理解、体验角色的创作方向迈进。敬业精神可以说是一位演员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没有了敬业精神,也就没有了演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我的表演老师经常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大师的话告诫我们:要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关于这句名言,我想谈一下我的创作体会。陕西人艺在排演大型话剧《钟声远去》时,我饰演售货员一角,上场时间不过短短一分钟。当时我想尽管只有一分钟也要让观众对我有深刻的印象。于是我设计了三种上场方式:第一种是拿着抹布一边拍身上的灰尘一边上场,弄的对手也得适应这种情境;第二种是拿着扫帚边扫地边上场,对手同样也的跟着我适应;第三种是嗑着瓜子上场。导演看过以后不与否定也没有肯定,这让我很郁闷。是我的上场方式有问题呢还是我的创作思路走偏了?我当时就像被一团迷雾包围着,怎么也走不出来。第一阶段的演出结束了,恢复了平静的我偶然得到了《钟声远去》的视频资料,直观立体的通看了全剧,又把剧本再读了一遍,这下终于想通了。纵观全剧,我饰演的售货员只是起一个连接在男女主人公相见之前交代情景的作用,过多的表演设计对全剧并无意义。回过头来想想,脱离了剧本,脱离了规定情境,只是一味的想让观众记住自己,真是应了那句话“要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上述的两个方面无不诠释着如何领悟表演与做人的真谛。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创作之路,无论角色大小,都是离不开表演的基础元素的。通过实践我才体会到,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总体素质,在生活素养、职业道德水准、敬业精神、理解能力等方面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打下丰富、扎实的表演基础,从而创造出具有真正审美价值意义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