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文风会风 论“走转改”视阈下新闻文风的转变



   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新闻学专业的角度看是新闻战线认真遵循和实践新闻规律的重要转变,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质量、增强新闻说服力影响力、满足读者听众新闻需求的重要途径。而其中”改文风”这一项无论是对新闻报道专业本质还是对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都有着重大意义。

  1. 文风释疑

  所谓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特征,是社会上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章现象。

  毛主席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提到:“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这里所解释的文风更多是带有一种阶级性质。另一文学大家鲁迅 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关于“舒愤懑”》文中也写到了文风的重要性:“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文风不正,不仅损害媒体工作者的自身形象,也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影响报道的效果。“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这些2011年十大假新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大地危害。另外有的报道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联想起中央电视台前一段时间对新闻联播的改革,之前有些新闻报道在报道有关会议、领导人讲话等题材是纯粹是用模式去套用,或者照搬政策流程,观众观看起来毫无新意,这样既不符合新闻价值的原则也不适应新闻报道要求。

  2 “走转改”活动报道实例中体现的文风转变

  改文风,就要练就“短”“实”“新”的清新风格。新闻崇尚“短”,删繁就简三秋树,抽丝剥茧见真容,改进文风要力求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简短精炼。新闻重在“实”,新闻作品要以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语言力求平实,情真意切;新闻贵在“新”,要在充分拥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努力从实践中发现新东西,做到富有新意。

  事实第一原则。先来看一则报道的部分片段,“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黄小希)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工作只有扎根基层一线,才能汲取养分,不断发展。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这篇报道指出了只有扎根基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原理。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新闻不是空想出来的,是对存在的物质的反映,要依靠现实世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否则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为无源死水或者是虚假新闻。

  实践得出真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仅是一次活动的主题,更是需要新闻界长期坚持的课题。“走转改”活动自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都已经行动起来,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用实践挖掘新闻。新闻并不是生于头脑中的主观臆想,而是对于真实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新闻也必然根植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

  记者们通过角色互换,深入体验了基层工作者的辛苦劳累,树立了实践的应有权威,促进了新闻求真务实之风的发展。“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拿到第一手新鲜的素材,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文风才能清新朴实、生动活泼。而实践告诉我们,经得住历史沉淀的好作品来源于基层,来源于实践。

  2.3 坚持群众立场

  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要求我们深入学习百姓语言,用群众的语言报道群众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也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走向基层,迈向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这是实践的基础。

  记者在“走转改”活动报道中这样写道“这次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记者们全方位地与农民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与老乡同吃同住,切身地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这些是坐在办公室永远都无法想象的,让他们有机会从报道国家惠农助农政策的发布者、宣传者、解读者,变成了这些政策在基层实践情况的实实在在的体验者,感受者。这正是“走转改”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强调走向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恰恰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语言清新动人。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并且由于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而处于永恒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自觉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新的和更符合实际的观念克服和代替原有观念的过程,对于文风也是如此。

  走基层活动中有一篇描写访问孤独症儿童的新闻报道是这样写的“位于合市潜山路一隅的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是一群特殊孩子的乐园。……此时正是上课时间,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音乐声。顺着狭窄的楼梯走上二楼,中班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儿歌《肥皂》:‘小朋友,爱洗手;抹点香皂搓搓手;手心手背都要搓;看谁洗得最干净。’由于孤独症儿童在理解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问题,这首简单的儿歌需要学习几个小时。5岁的江浩然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整地读出了这首儿歌,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老师伸出大拇指说:‘真棒、真棒,你真棒!’在剩余的上课时间,江浩然竟然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对自己说:‘真棒、真棒,我真棒!’‘在康复训练中,鼓励对于这些孩子们至关重要!’时艳侠说道。”

  文章独辟蹊径关注了孤独症儿童这一群体,并且把以前人们眼中认为的孤僻、难接近的形象转变为充满温情的大家庭。对话式的描写真实生动,文风变得更加客观活泼,富有人情味,是顺应时代发展以人为本做出的改变,在题材和质量上有了进步和发展,也体现了辩证法中事物发展原理。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表现作风。“走转改”活动在转变文风方面做出了不少的改进,更加尊重事实、更加注重实践、努力贴近群众、争取用客观活泼的新文风,清新生动的新语言真实反映出最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

 转变文风会风 论“走转改”视阈下新闻文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黄小希.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开展”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新华网,2011.08.18日

  【2】为80多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治疗”春芽”的欢笑与泪水(走基层·一线见闻).人民日报, 2011.08.25

  【3】惠铭生:记者深入基层,新闻才有生命力. 舜网-济南日报,2011.08.15

  【4】一个草根群众眼中的“走改转”.中华网>中华网论坛>中华杂谈,2011.10.04

  【5】”走转改”活动要不断深化 持之以恒.经济日报,2011.09.14

  【6】连小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切中新闻规律肯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12.2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974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转变文风会风 论“走转改”视阈下新闻文风的转变》为网友痞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