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上)》 第一章 新典范时代 传统的产业成功理



      长期以来,有关产业为何能在国际贸易中成功的解释很多,“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21是最古典也是经济学家深信的一种理论。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的地位就在于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在国际上,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到了李嘉图时代,比较优势的概念被进一步强化。他认为市场力量会引导国家资源应用在生产率比较高的产业,即使该国能以低成本生产某些产品,但它仍可能决定进口该项产品,而将产能用在生产更高优势的产品上面。正如我前述的讨论,绝对与相对优势两者都是贸易的必要条件。

 在李嘉图的理论中,贸易是因为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有所差异而产生的。22他把这个“差异”归因于各国由于无法操控的环境或气候不同,所以会偏好某些产业的发展。李嘉图的观点虽然正确,但是他对贸易理论的专注与本书的主题不符。进一步发扬比较优势理论的是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2年,瑞典经济史学者)与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年,瑞典经济学家),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水平相等的情形下,生产方式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23每个国家在比较自己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后,会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24例如,韩国的劳动力充沛、劳动成本低,出口比重大的是成衣与装配电器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天然材料与矿脉丰富的国家如瑞典,拥有的铁矿石具有含磷少、冶炼出的钢铁质量佳等优点,因此钢铁工业成为该国的强势产业。

 以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决定生产形态确实有它直接的说服力,成本因素也在很多国家考虑产业的贸易形态时扮演一定的角色。俄林等人的观点承认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干预,全面或局部地改变生产要素的优势。25此说一出,各国政府不论对错地提出一连串改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政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政府降低利率、压低工资、贬值货币、提供补贴、特许某些设备折旧、针对特定出口项目提供融资等。在特定的时空中,这些政策工具各有一定的效果,目标通常锁定在协助本国企业将生产成本压低于国际竞争对手上。

 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上)》 第一章 新典范时代 传统的产业成功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822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上)》 第一章 新典范时代 传统的产业成功理》为网友透明爱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