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评估经济不平衡的方法是考察归属于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国民收入的各自比重。来自中国国民收入账户的两类数据可以用来阐释这个部分。 第一类是,员工报酬、经营盈余、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的数据。员工报酬是归属于劳动力的产出份额,经营盈余和折旧共同构成归属于企业的产出份额,税收净额是归属于政府的产出份额。目前可以收集到的是1993~2009年的数据,这些数据显示,员工报酬在20世纪90年代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保持50%,可是后来略微下降,到2009年降为47%。以税收净额形式归属于政府的国民收入份额从1993年12%增加至2009年的15%,而归属于企业的份额出现了极轻微的减少,从1993年的39%跌至2009年的38%。
![可支配收入 我们的可支配收入为什么这么低](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392371738623.jpeg)
修正之前的数据显示,劳动力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现有比重10%,而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上升7%。修正没有明显影响归属于政府的收入份额。 第二类是,归属于劳动力、企业和政府的产出份额所表现出来的类似趋势体现在资金流数据中,这些数据也来自国民收入账户,但采用的是略有不同的收入分类体系。此类数据可以收集到1992~2008年的数据,显示员工报酬下降了5个百分点。不过资金流也提供其他信息,我们的分析从员工报酬转向可支配收入时,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对数据进行调整。可支配收入就是员工报酬加上资产收入以及去掉家庭成员缴税后的转移支付净额。要理解家庭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变化,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可支配收入。1992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2008年跌至只有58%,大部分下跌发生在21世纪前十年,而不是20世纪90年代。 将可支配收入组成部分分列出来,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它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跌如此剧烈。正如资金流账户所显示的那样,1/2强的跌幅可以被认为是工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跌所致。约1/5跌幅可归因于资产收入(绝大部分是利息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跌,另外1/5源自家庭转移支付净额比重的下跌。 收入分析法解释的不平衡现象的主要意义是,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家庭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而不是因为来自可支配收入的家庭储蓄率上升。前一因素构成了消费比重3/4的降幅,后一因素只占1/4。 还有一个意义是:为什么在家庭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的阶段,利息收入比重反而大幅下跌,理解其中缘由对我们很重要。同样,以上数据还意味着,为了理解消费比重下滑的原因,我们需要理解家庭转移支付净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什么下降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