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说,我国将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延迟退休,表明了官方一步步推进的态度。话一放出,民众反应再掀波澜,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碰撞出火花。 延迟退休到底可不可行?还有多少路要走?该怎么走?国人倍加关注。 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养老负担沉重,而退休年龄是对养老金制度收支平衡影响最大的指标,政府的政策焦虑显而易见。为了化解中国未来养老危机,政府给出了推行延迟退休的三大理由:一是为了男女平等;二是为了缓解劳动力压力;三是为了平衡养老金的未来债务。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意反弹却一次比一次强烈,而且直指弥补养老金缺口这一焦点性动机。公众舆论几乎一边倒,人民网(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176万网友中,有94.5%反对延迟退休。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发布的《重塑国家资产负债能力》报告指出: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发布的《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称,至2050年,养老金支付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不论如何,现实中中国养老保险的制度债务已的确存在。 延迟退休这个看上去很美的远景,为何遭遇民意抵制?其根本原因在于延迟退休动机旨在填补巨额养老金缺口;按照延迟退休年龄细账算下来民众发现不划算,所以抗议声如潮。更重要的是中国养老基金个人账户投资无门,只能按活期利率计息,养老金的替代率从建立之初的60%下滑至当前的30%。 政府出于挤压新增劳动力就业机会的担心,多年来,延迟退休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也是年轻人的疑虑所在。其间,延迟退休在上海试点遇冷,主要原因是企业和劳动者对新政都不感冒。试点情况和民意的反馈证明,延迟退休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实个人账户,即有钱可投。 理论上,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办法有很多,比如,提高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放慢社保全覆盖的速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等。但这些措施几乎不可能获得政策放行。 延迟退休年龄是延迟退休的核心所在,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社会可提供的岗位总量,导致就业率进一步低迷。而推行延迟退休的最现实的阻碍在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支付和金额差距过大的“双轨制”、养老保险费率过高等问题。“先解决了养老‘双轨制’,再来谈延迟退休问题。”有民众直言不讳地说。

延迟退休似乎是解决养老危机的必经之路。如果一旦实行,会对哪一批人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呢?养老金缴纳与领取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好养老理财呢?《金融理财》认为,延迟退休对60后男性影响最直接,80后的医疗教育养老压力会更大,而对于所有弱势群体而言养老金的缴纳与领取则有些伤不起。养老理财需从长计议,提前规划,从年轻时做起。 一项欠缺周全的改革,必然缺少健康长远发展的土壤。因此,延迟退休年龄务必要顾及到社会公平公正,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于向既得利益群体开刀,多倾听群众心声,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盲目的拿来主义、拍脑袋决策,不可能会把好事办好。延迟退休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弹性”和“自愿”都是要遵循的原则。 延迟退休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符合民意很重要。人社部提出的 “差别化退休”方法是真的很美还是看上去很美?赞同方认为,这更合理、更具人性化;反对方认为:影响就业和公平。不少民众担心:实行差别化退休后,养老公平难以实现。某些既得利益者赖着不走咋办?某些弱势群体一旦变得更弱势又怎么办?差别化退休抑或是一柄双刃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时很难判断。总之,延迟退休需慎行,需全方位考量和兼顾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