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俾斯麦治下的大陆均势



   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传统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鉴此,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陆同盟体系”,建立起欧洲新秩序。

  一、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建立的背景

  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在欧洲传统均势中,法国占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它绝对不能容忍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的出现,所以它千方百计地企图阻碍德国统一。普奥战争结束后,法皇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通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恐惧法国的心理。利用南德的这种心态,俾斯麦遂与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普法战争是德国为完成统一及争夺欧洲霸权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俾斯麦使用了外交手段,诱使拿破仑三世主动挑起战争。色当战役后,法国已败阵,第二帝国又被推翻,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已不复存在。而普军却继续向法国推进,包围巴黎,并迫使法国签订了割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朗的条约。从普鲁士方面看,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防御转变为侵略,进行一场带有掠夺和争霸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新的变化 。普法战争后,一方面,德国的强大使德国进一步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另一方面,在欧洲,德国虽打败了法国,却不能以武力将其消灭,德国以后便以推行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结盟作为它的外交政策。

  2.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普法战争打破了相对平稳的欧洲均势关系,德意志帝国崛起,法国衰落,改变了殖民主义力量对比,从而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促使殖民主义国家重新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德国力图以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孤立法国,包围不稳定的法兰西共和国,它协调了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1873年三国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的。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1878年柏林会议后,“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与奥意形成三国同盟,与此同时,法与英俄也逐渐接近,形成三国协约。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帝国的崩溃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终。根据和约,法国赔款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实现统一,欧洲大陆的局势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德法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3. 1873年三皇同盟

  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3年6月6日,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在这之后,1875年爆发了德法战争危机,俾斯麦遭遇了一次重大外交挫折,同时也暴露出三皇同盟基础的脆弱性,表明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均想维护欧洲政治现状,并不期望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德意志帝国。而近东危机打破了巴黎和会后欧洲大陆的安静,各大国争夺利益的矛盾日益明朗化,特别是俄奥之间的矛盾动摇了三皇同盟。1878年柏林会议,与会国包括欧洲强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后,强国希望重建巴尔干半岛的秩序。但实际上会后俄奥关系却渐渐变差,巴尔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满解决。最后,与会国家签订了《柏林条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得到自治;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地利管理。但是柏林会议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各国间的利益冲突。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1.德俄关系和1879年德奥同盟

  普战争以后,德国宰相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奥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俄接近。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袒奥匈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权益。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觉察到法俄接近的迹象,为应付东西两线可能的进攻,选择奥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也把奥国推向德国。1879年秋,俾斯麦开始积极筹备反俄的德奥同盟条约。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2. 1881年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结成的同盟,是俾斯麦苦心孤诣维持欧洲平衡而促成的。三皇同盟时期的欧洲形势错综复杂,法国跟德国完全对立并拉拢一切有可能成为盟友的国家对抗德国;奥匈帝国跟德国关系最好;英国当时视欧洲最大的威胁来自俄罗斯;俄罗斯自克里米亚战争后就对奥匈帝国恨之入骨。俾斯麦勉力维持德俄奥的同盟关系使法国不敢妄动,利用俄罗斯牵制奥匈帝国对巴尔干的野心,又利用英国对俄的担忧牵制俄罗斯对巴尔干的野心。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保加利亚危机后俄奥关系恶化,法俄转而开始接近;在保加利亚危机发生的同时,德法关系再次紧张,布朗热运动后,法俄接近。但事实上,保加利亚危机和德法关系危机都是德法关系恶化和三皇同盟中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的结果。对俾斯麦而言,俄国对外政策也不甚明确,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促使俾斯麦开始对大陆联盟体系进行调整。

  实际上,建立和调整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是孤立法国。所以俾斯麦首先主要是拉住俄国,防止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鼓动英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联合对付俄国。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至此,大陆联盟体系最终形成。

  四、总结

 俾斯麦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俾斯麦治下的大陆均势
  俾斯麦下台以后,德皇威廉二世虽然基本上沿袭了俾斯麦的外交战略,但是在具体的外交策略上开始偏重于反俄联英和逐渐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并导致了欧洲军备竞赛的加剧和相互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892年8月,法国和俄国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此后法俄同盟正式生效。至此,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互对峙的新格局。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正式解体。

  不同于欧洲其它时期的体系名称,如之前的维也纳体系和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有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名称是冠以人命的,这充分证明了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才能。但是这不能掩盖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俄矛盾。仅凭俾斯麦个人的力量无疑是阻挡不了历史的步伐。

  [1] 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 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7764.html

更多阅读

简·奥斯汀故居里的下午茶 劝导 简奥斯汀

傅雷曾经说巴斯是“最精致而美丽的城市”,这个被誉为英格兰最美的城市,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来此,在巴斯众多名人和访客中,简·奥斯汀该是最受欢迎的一位。7月18日,一百九十四年前的今天,43岁的简,奥斯汀得结核病过世。我想奥斯汀也不曾想到

劳伦斯?许和他的服装 劳伦斯许工作室

劳伦斯-许山东 枣庄大中小在劳伦斯•许的工作室,曾经因为张静初的“孔雀”礼服,范冰冰的“丹凤朝阳”礼服而声誉鹊起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再一次因为柏林电影节上为闫妮设计了两套炫丽而又具有东方情调的晚礼服而走进众人的

罗斯柴尔德的现状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电影

  (2010-04-05 19:54:56) 转载▼标签: 杂谈家族的现状进入现代后,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的业务主要是并购重组——帮助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的企业或者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组。罗斯柴尔德的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在欧洲,在2006年世界并购排行榜

麦当劳企业文化的启示 麦当劳的企业文化ppt

走入中国每一家麦当劳店,里面的员工同样都是中国人,但是他们身上那种快乐、主动、积极给人的印象却异常深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麦当劳的文化“熏陶”了他们。1.赢家思想麦当劳员工手册首页就是“麦当劳箴言”,特别提到了赢家与输家的

转载 西蒙·比斯利是我的偶像 西蒙比斯利

原文地址:西蒙·比斯利是我的偶像作者:坏小子 我告诉你们,我现在有着喜欢很多艺术家,但却眼中只有一位艺术家就是西蒙·比斯利插画大师。为什么会说起呢,理由就在:他独树一帜的作品风格相类似,个性也十分鲜明。他的作品表达了强壮的身

声明:《俾斯麦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俾斯麦治下的大陆均势》为网友花季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