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园林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和群落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宜的季相色彩,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生态园林”的指导思想是“生态平衡”。

  人们大多注重于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的研究,而对生态园林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关注不够,还没有提出较具体的生态园林建设原则和目标。我们认为,生态园林应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体养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体憩、游览等生存发展的环境。在可能的条件下,生产各类园林产品;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充分利用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质,衰减噪音,防风降尘,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2.生态园林对城市起的作用

  生态园林景观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地增加了城市的生气。从而逐步向实现园林生态的城市景观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生态的城市景观。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 生态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

  首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居何处。病因在于不借鉴先进城市如何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寻找本城市的特色,而是人云亦云,不知为何而云。治疗的良方就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生态园林景观艺术提倡“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首先是保护和发展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巧于因借”的“巧”体现在“借景随机”。山形水势、四时季相、树木花草、风花雪月、昼夜阴晴无不可成为随机的所在。有心的创造意旨往往开始只是星星的火花。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园林组成因素诸如山水、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而是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以表达,运用景名、额题、景联和摩崖石刻等为表达手段,烘托景观的意境。而借景的创作要求以“臆绝灵奇”为最高境界,似乎是想疯了,想到绝处才能逢生,从而达到“灵奇”的高水平。

  由此可见,此造景理法无时不刻地将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将当地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不仅仅让子孙后代更加了解城市的文化,也让外来的人员进一步地了解到该城市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

  其次是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上往往大量地采用当地的树种。当地的树种不仅容易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容易成活,成本较低,而且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树种与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有许多的国家、城市都与它们当地的树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植物如此,其他的构筑物、建筑形式也是如此。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现代城市景观中越来越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文化景观是城市各类景观之一,其主旨是追忆、展示和传颂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文化景观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视觉形态设计元素,其基本意义既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又彰显其装饰的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

  3.生态园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生态园林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城市的形成是与产业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城市不仅是产业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费、休闲的中心。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形成成为必然。然而,城市化的进程也使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生态园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当建设怎样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应当是为人设计和建设的,实际上是一个放大的家园,服务设施应有,青山绿水温馨舒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建设的应当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城市、一个生态的城市、一个绿色的城市、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这将对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发展和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4.建设景观生态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从人类古老的祭奠神灵之类活动起,便有了远古的园林,近代园林经历了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三个阶段。农业时代的园林服务的对象以皇权贵族为代表,造园是造美的风景;工业时代园林以大工业的发展使社会产生巨变为背景,园林开始以公园绿地系统为创作对象,服务对象为工业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城市居民,讲求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后工业时代是社会进入到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及国际化时代,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公园绿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环境,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消失、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园林专业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研究的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和协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文化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从园林的发展我们看到,今天的园林不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布置园路,现代意义上的园林,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园林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经历了近、现代曲折的社会发展,我们的思想变得开始落伍,城市如此,园林也如此,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设计师们急切的走出了国门,去西方求取改善城市面貌的“真经”。当他们回来后的几年中,我们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超大广场、景观大道、模纹花坛、大草坪、豪华铺装等景观一夜间在大江南北传播开,于是,城市原有的城市面貌被彻底改变,我们在用西方曾经走过的而历史证明,西方人已经摒弃了的具有纪念性但缺少永恒价值的城市景观城市美化运动装点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园林开始追求“档次”,所谓的“档次”就是宏大的气派与豪华考究,而不考虑本身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园林在天天大谈“以人为本”的同时在很多地方不再关心人性,我们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追求的最大目标,人们常常忽略他的功能却乐道于他的形式美,我们的园林设计重榜样而不重创新, “创新”仅仅是与众不同的形式,而对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却漠然处之,我们热衷于“模纹花坛”, 热衷于把公园当花园建,热衷于把自然地当作公园作,热衷于“诗情画意”, 热衷于奇石、大树,热衷于所谓的欧陆风格、法式、意式、英式风情等等,我们讨厌野草,我们是尽可能地让他变得跟农村不一样。我们喜欢看到高楼大厦,我们逃避自然。

  建设现代大城市,需要能够承担起设计和协调人与生态关系的重任,再造安全、健康的城市环境生态景观的园林。

  克服小农思想,树立大国民、大社会意识。中国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人们向往的是高楼大厦,是宏伟壮观的视觉美。我们城市的新建公园、绿地从设计到管理,都充斥了农业时代小农园林的手段与方法。或是大量的花坛布置,人工整形修剪,除草施肥,引种异地观赏植物,或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构筑“诗情画意”,而把"公园"的主要的本质功能忘却,更谈不上把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栖息地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跳板。这些对于解决中国城市紧迫的环境问题,无异于南辕北辙。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园林必须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我们的园林必须放下小农园林思想包袱,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以成为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改变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为己任。

  理解人、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人、尊重人类文化。西蒙兹在他的《景观设计学》中提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特定景观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景观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做为园林的建设,首先应该从普通使用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同时符合当地的自然过程和文化,体现理解人、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人、尊重人类文化的精神。而在一些人眼中园林不是考虑平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求,而是搞一些大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切实的、宜人的但不能立竿见影的、看不见的就被忽视,大广场、精致花坛、亭台楼阁等既没有时代需要也没有历史和生活含义的农业时代小农式的空洞模仿却大为盛行。

  树立科学的时代审美情趣和价值观。中国当下流行的景观审美,一是中国古典主义——以自然中的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的“奇石”和大树为主要元素的造景方式,意味着对自然的掠夺;二是西方古典主义——以精致的工艺见长,布置修剪整齐的花木、动态的喷泉,铺砌光亮、奢华的大理石庭院,耗费着巨大的维护成本和资源,极尽繁琐与奢华,这都意味着对可持续发展的对抗。

  而我们这个时代需求的审美趣味应以生态为基础,兼顾一切事物的审美趣味,而非视觉的美艳。美来自于平衡与和谐,时代呼吁乡土之美、野草之美,甚至于廖荒之美和遗产的锈蚀之美。概括一下,即可持续之美亦或伦理化之美。

  学科的融合与互补。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从目前风景园林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领悟潜在地影响着其规划设计作品的品质。因此,现代园林应当做好各学科的融合与互补,才能设计、建设符合时代和人类需求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

  5.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于1980年由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其后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接受并使用。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如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现代园林是社会进入到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及国际化时代,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公园绿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环境,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消失、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现代园林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研究的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和协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文化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园林不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布置园路,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园林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建设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也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006)。广义的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地,也是可持续的绿地。节约型城市园林无疑是现代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1%,却只拥有世界上7%的耕地和水;全国600多座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而且被污染的城市河流比比皆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城市园林设计应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任,而不再沉迷于那些虚伪的精致。而面对这样的重任,园林必须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汲取古人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城市园林之路。

  有两种不同的景观:一种是朴素、真实的,饱含了辛勤的劳动,繁荣至今;另一种则是宏伟的、壮丽的,如海市蜃楼一般,但却都已成为废墟,比如古罗马的城市、玛雅的城市,还有中国被焚毁的圆明园。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城市景观设计都沉缅于所谓高尚文明的浮华装饰、纪念碑式的建筑以及“人间天堂”般的花园造景之中。无可否认,这是继续建造腐朽,而不是为了生存。其实,对城市进行精心打扮的行为,如当前城市建设中斥巨资来摆花、建规模超常的广场等,是最不生态的做法、是城市文明不成熟的表现,因为斥巨资建的花坛、修的广场等不能自我照料、自我生息繁衍。长期而言,城市会因精致装扮型的景观设施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建设现代城市,需要能够承担起设计和协调人与生态关系的重任,再造可持续的、节约健康的城市环境生态景观的园林。

  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是第一个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上的园林设计师。他的设计只有两个目的:生存与成功,也就是健康的城市环境。这需要每个生态系统去找其最适合自己的环境,然后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去增加适合程度。适合的意思是:“花最少的气力去适应。”这也是他的设计手段。

  麦克哈格认为,大多数的规划技术都是用来征服自然的,然而,自然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因此,自然环境的破坏将对生态体系造成干扰。他认为设计应该与自然相结合而不是与自然相对抗。麦克哈格认为:美是建立于人与自然环境长期的交往而产生的复杂和丰富的反应之上的。

  只有结合自然的才可能建设具有可持续的、节约健康的城市园林。

  体现乡土与寻常,建设真实的园林景观。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忽略。席卷今日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步履了美国和欧洲“城市美化运动”的后尘,但其实也正是中国自己的虚伪、空洞、畸形的造园传统的延伸。

  乡土与寻常,指的是日常,白话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对于豪华和异常而论。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珍惜普通人的文化,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实的普通事物。要让人人参与设计的过程、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的汇聚。从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城市的绿地景观是用来显露自然和生态过程、显露土地上的历史与人文过程的。园林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以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雨洪不再被当作洪水和疾病传播的罪魁和城乡河流湖泊的累赘。雨洪的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应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与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景观。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护,这些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是千万年自然演替和进化的结果,是生物与土地,生物与生物,人与人,以及土地和其它生命长期共存共生的结果,体现为独特的生境和种群,以及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如梯田、风水林、宅旁的药用和薪碳林)。

  坚持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原则。自然系统是博大的,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与自然合作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景的多样性。

  在城市绿地中,保留适量的荒地是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所以在城市绿地中,保留适量的野地,并使其与整个公园用地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同时,除了允许游人进入的大型疏林草地和运动场草地外,尽量不种植耗水量大的大面积观赏性草地,植物配置以乔木、灌木、湿生植物和观赏性地被植物为主,在大型树林下留有空间供草本植物自然演替。这样,既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也为市民提供了一处风景优美同时又富有自然气息的休闲观光场所。

  节约、再利用和再生。节约、再利用和再生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

  园林中合理地利用自然,如光、风、水等,可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城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地带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使植物能自播繁衍。

  再利用。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再生(Recycle)。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这一流动是单向不闭合的,要实现再生,必须向自然学习,创造环境之形引导功能之源。

  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与自然共存的要求,城乡绿化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市区绿地延向郊区渗透,郊区绿地成为城市外围的嵌体。城市园林必须从与农家争地转向农林牧园相结合的道路。城市绿地向农林牧生产绿地延伸,郊区确保优良的农田同时发展林网、林带(可考虑经济林),使城乡绿化融合协调,形成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并具优美的田园景观。

  建立乡土植物的繁育之地。建立绿化带也好,建立公园绿地也好,田园城市也好,都要依托于乡土之地,乡土植物。没有乡土,只能到山里去挖大树,到别的地方去引入植物,像引入美国的草坪。各地有各地的植物,各地有各地的生物,必须有大量乡土的植物,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椿树,这些都是乡土植物。要种这么多树,到哪儿去找?没有,必须搞乡土植物苗圃。这个苗圃基地一定是规模很大,乡土植物就是当地的植物。只有这样,城市的绿化、美化,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它的基础。城市绿化用野草,在野地里它看起来是很美的,在城市里面就变得更加漂亮,很脱俗。这些都需要乡土植物苗圃。部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代园林认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致力于在自然和人类并存的前提下,或者说缝隙中使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向融洽;意味着将生态学的思想作为一切行为的前提。城市需要现代的园林,用现代园林理念,才能建设一个健康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刘 敏.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02.

  [2]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秉洛.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 2006.

  [4]钟晓青.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城市[J].生态科学,1996.01

  [5]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J]. 风景园林,2007.0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7306.html

更多阅读

浅析水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绿化 对水环境的影响

浅析水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010-05-07 10:18:14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作者:范中亮王剑楠 许佳 史杰  微博评论浏览次数:0字号:T|T摘要: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生态规划”思想, 在分析城市水环境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作者:唐华仓农业的发展已经和将要经历的阶段是“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化农业——生态文明农业”,在石油农业发展阶段,由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化肥的使用,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吴经建:品牌城市特色发展之路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这样一个背景下,品牌经济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一种高级的形态,成为最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品牌经济也被业内的各位

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

声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网友后玩世不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