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为什么离开凤凰 《随记光阴》 推荐序一 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曹景行



      前几年,我与乔海燕是凤凰的同事,我在凤凰卫视,他在凤凰网。我们做新闻的离不开凤凰网,凤凰网也经常与我们新闻评论部门合作,就这样相熟了。那时,我们有什么重要新闻,像美国国务院官员接受凤凰独家采访,我就马上通知他们,将采访稿上传到网上。有时,我半夜上网,发现凤凰网上发出的东西有错,或者有什么帖子会捅娄子,马上就会给海燕一个电话,不管他是不是已经入睡。

 但我们很少谈自己的事情,我只知道他在新华社长大,没想到他也是知青。现在看了他的《随记光阴》的文稿,更感到我们都还有着浓厚的知青情结。他要我写点东西,也许就因为我们都是知青一代吧,或者说,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

 

 更有承受能力的成熟一代

 

 这两年夏天,中国北方的旅游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去新疆一带的减少许多,而东北地区成为新的热点,可谓盛况空前。从北京前往哈尔滨的火车票,提前十天半个月就销售一空,从北京等地飞往中国最北端的城镇漠河的航班,更是一票难求。2008年刚开通机场的漠河,则是一床难求,许多人只能屈居简陋的小旅店,因为去那里的游客数量从早先的每年两三万人,暴增到现在的三十万人。

 不过,在去黑龙江的游客中,不少已经上了年纪的人并不只是为了游山玩水或者避暑,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重回离别四十多年的“上山下乡”之地。对他们来说,这片留下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留下他们辛劳、奋斗、激情、热汗、血泪、伤痛——还有许许多多爱恋和思念的地方,不管在后来的回忆中是怎样的苦甜酸辣,都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所以,这两年出现了这些老“知识青年”重返黑龙江北大荒、大兴安岭故地的高潮,有的更成双成对、携儿带女,甚至还有孙子孙女,一起参加当年“老战友”的难得约会。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高潮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之后,估计有两千万大中城市的中学毕业生下放到农村。我四十四年前到安徽黄山茶林场务农,前后十年。前几年,我们一群上海的老知识青年一起到黑龙江参加了一个星期的活动,最大的感触就是“知青”早已不年轻,较老的如我们那样的“老三届”(1966至1968年毕业的三届高中生和初中生),都已过花甲之年,头发早就斑白脱落。哈尔滨的知青艺术团演出了一台回忆知青岁月的歌舞,他们个个全力以赴,颇为精彩感人,但他们中最小的也已五十一岁,那正是知青一代中最年轻的了。

 同上一代相比,知青一代在“文革”动荡当中成长,在改革开放当中成熟,较少受到传统教条和旧体制的束缚,更懂得自我思考和探索,更具国际视野。他们吃过苦,有承受能力,懂得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讲求实际却又不失理想主义色彩。这对中国甚至世界的未来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难以定论,但知青一代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尤其未来十几年中国正处在能不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关键时期。

 也许,在当今中国各类人群中,老知青是最抱团的。2009年8月11日,中国迄今为止最具规模的“知青博物馆”在黑龙江边的历史名镇瑷珲县城举行开馆典礼,从各地赶来的老知青竟然超过千人,远多于预先的安排。那几天当中,每天都见到“老战友”抱成一团的场景,还不断有当年知青插队村子的老乡赶来寻找他们,见面时又是另一番的百感交集。

 知青会聚,谈得最多的仍然是如何看待四十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依旧大有分歧。有人坚持“青春无悔”,认为没有那段经历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但更有人认为那只是“文化大革命”大灾难中的一幕,知青和家庭、社会都深受其害。但无论如何,老知青四十年后回首以往,已可以比较理性而平衡地思考那段岁月了。瑷珲的知青博物馆中,既记录了他们的成就和功绩,也记录了他们刻骨铭心的呼喊。一幅题为《我的前夫》的油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位身着军便装的女知青成亲,旁边坐着的是比她大十来岁的丈夫,她脸上的麻木呆板与他的露齿而笑形成强烈对比,令人欷歔。

 在北大荒,不断有当地官员对我们说,他们就是当年知青教出来的学生。确实,下乡知青给他们带来了知识,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有的乡村,打从来了知青才懂得刷牙,学了知青的卫生习惯,农民身上的跳蚤、虱子也渐渐消失了。那里的孩子盼着知青回家探亲后快快回来,他们就可以得到最好吃的大白兔奶糖。可以说,没有当年的知青下乡,就不会有今天北大荒的巨变。但一位曾在农垦兵团医院里当过护士的老知青谈起往事,对许多知青伤病者的不幸遭遇感触很深。

 国际上对中国知青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在中国,随着越来越多的老知青退休赋闲,整理和记录上山下乡历史一定会成为他们关注并积极参与的事情。我当年所在的黄山茶林场的一群老知青,有的出力,有的出钱,出了一本题为《知青部落》的历史记录,收集到的资料和物品远远超出预料。

 曹景行为什么离开凤凰 《随记光阴》 推荐序一 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曹景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史学的朱政惠教授提出建立中国“知青学”的主张,得到出身知青的诸多学者的响应。毕竟,我们的后代和世界要研究中国,不可能避开这段历史。而知青一代所留下的记录,应该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依然心想天下的理想一代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场后的第三天,浦东园区人山人海。下午,我搭乘场内的电动大巴士去看世博主题秀“城市之窗”,旁边坐着一位年纪同自己差不多的女士,没有孩子陪着,拖着一只带轮子的塑胶箱子,疲惫的神态中透出安详,甚至略带满足。问她看了哪些馆,回答说:“新西兰,还有澳大利亚。”我马上猜测:是不是孩子在新西兰?

 这位姓徐的退休教师六十多岁,女儿去了新西兰,已经成家,她自己一个人在上海过日子,没去过那里,也不打算去,这次就想来世博会看看新西兰是什么样子的,觉得很好。她又说,一个人慢慢看,吃力了就歇一会儿。反正也习惯了,有时候半个月都没有人说话,就通过互联网同女儿交谈。再谈下去,知道她同我一样都是当年的上海知识青年,去了安徽插队落户。下车时她说,我们这些人那时候要什么没什么,现在总算苦出头了。

 过了几天,5月9号母亲节,在网上看见一篇博文,是我下乡那个农场“老战友”的儿子所写,题为《我爱您妈妈:平凡的八零后儿子献给我的母亲》。文中说:

 

 妈妈生于1950年,也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六十年的人生,经历了国家诸多的变革。年轻时在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参与了黄山茶林场的建设,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母亲注定会一直怀念那段日子。四十年后的今天,母亲一代知青间深厚的友谊让我羡慕,她对自己无悔青春的真挚情感让我动容,让八零后的儿子感叹身为其中一员的母亲并不老。

 回沪的妈妈延续着她的努力与执著,许多对中年人来说头疼的考试在妈妈眼里并不难。她总说:努力后的失败不会后悔,成功会青睐一直努力的人。只是变革太多的社会终究不是母亲拥有理想的年代,努力的人也不是拥有所有的机会。母亲不是八面玲珑、善谋利益的人,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在伴随着她。已无法准确说清楚许多机会的失去与放弃对日后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也许按照世俗的眼光,母亲的有些选择有些傻,有些不懂世故。

 妈妈在1997年提前退休了,现在的工资不高。她的努力与才能让她还能靠兼职增加收入。妈妈一点不想被社会淘汰,生活中很注重学习新生事物,计算机知识是她现在一直努力学习的,她甚至有自己的博客。妈妈她又十分传统,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股市与投资理财,大部分的家务活也都亲自操持。她总是说等儿子结婚了自己就能休息了——祝母亲节日快乐,我今生永远欠您一次生命,让我用一生来偿还孝敬您。

 

 她们的经历和命运,应该就是大部分知识青年的经历和命运。尽管“文革”结束后绝大多数知青都能够回城,但已经失去的青春岁月和与之相伴的机会,都已经再也不可能讨回。一般来说,知青一代仍然是当今中国城市中境况较差的群体,一辈子都用尽力气追逐已经远去的希望。一生辛苦之后,他们往往只能把所有心血都放在孩子的未来上,偏偏这几年连大学毕业生都越来越难找到好的工作,购房和结婚成家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其中,像我们那样能够赶上读大学末班车的,当属最为幸运的少数,大概十中仅存一二。其中,更有一些成为出类拔萃者,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精英人物和核心人物。2010年4月中旬的那两天,一群当年的老知青难得聚会在四川成都附近的安仁镇,那里曾是川军刘湘的大本营,如今则以樊建川先生建起的博物馆群落而闻名中国。“2009年度十大精英评选”颁奖典礼在那里举行。

 樊建川兄倾力尽心建起的十多座博物馆,一半展出抗日战争的历史,另一半的内容则同“文化大革命”相关。那天下午,老知青们在成千上百“文革”时期台钟的打击声中开会研讨,晚上颁奖致辞、喝酒联欢,谈论的不只是对过去的万千感慨,更多的是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的沉重思考。

 娃哈哈集团老板宗庆后是浙江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北京开“两会”时我曾多次采访他,感受过他的商界强人气势。但这次他拿起话筒,刚刚提到四十多年前的下乡经历,就止不住流下热泪,哽咽难语。也许,只有知青一代才能体会他难以自控的情绪翻腾,因为作为知青的他,能够走到今天,即使有幸取得成就,也都太辛苦、太不容易了。

 去年夏天,上海的黑龙江知青组团回“老家”,参加知青博物馆的开幕典礼等活动,我受邀随行。期间,在一次关于知青的讨论会上,我强调知青一代要抓住时机多做点事情,包括整理知青历史、“文革”历史,留给后人。我们不做,别人是不会做的。这次在四川,樊建川兄也深有感触地呼吁到会老知青,抓住人生最后的时光,加紧做事。

 不过,即使当年的知青进入老年,仍然会是视野和心胸最开阔的一代,也是仍然抱有理想主义的一代。不信,请看那次四川聚会的论坛话题: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不过,与会者中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表述,认为应该改为“民族使命与个人命运”。确实,在这一代老知青的思考中,不会再只有抽象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个人的完善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6706.html

更多阅读

于正版《笑傲江湖》:就剩一种虐恋叫东方不败

2011年,《宫锁心玉》让于正红了,杨幂和冯绍峰爆红了,晴川哭着对八阿哥说的那句“你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照顾自己”的煽情台词,更感动了亚洲电视剧评委,让于正力捧最佳编剧大奖!事实上,《宫》带来的感动,带来的炫丽,对宫廷斗争的尖锐批评,

转载 《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

原文地址:《随园诗话》作者: 老觳觫《随园诗话》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谁怜七十老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失意雅不惬,见花如见仇。须凿燕然山上

声明:《曹景行为什么离开凤凰 《随记光阴》 推荐序一 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曹景行》为网友凌晨两点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