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



     任何一个不统一的国家,是没有办法在任何方面发生强有力的话语权的。要知道这“日不落帝国”的金融战争,那么,如果不对英国自身的历史,尤其是走向统一的历史有所了解,是不可能的。

正如《三国演义》里的卷首语说的那样:“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英国历经几朝更迭,最后也迈向了统一的步伐。

在当今世界现存的王国中,英国可以算是最古老的王国之一了。研究英国历史,反思自己的国家,会令人有着酸甜苦辣的不同感觉。人类历史至今,可称得上世界大国没有多少,能够对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艺术等全方位有着深远影响的,绝对只有“大英帝国”一家,这点毋庸置疑。工业革命时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乃至全球“诸侯”在大英帝国前面都瞬间黯然失色。虽然如今的英国依然不是昨日模样,有点“落日黄花”之相,不过,在这个伟大而神秘的国度游走、踱步,在这山水之间徜徉,英伦三岛的居民心灵深处那种深邃与不同、传统与创新、引导与追随,在游历的人们心目中,毫无疑问,总会引起阵阵涟漪。

不过,虽然英国在近现史上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其历史确实有点小乱,“剪不断,理还乱”。

亚瑟王,这个传说在公元5世纪或6世纪不列颠的人物,曾领导抵抗过盎格鲁8226;撒克逊的入侵。当然,传说只是传说,无法成为真正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如果从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英格兰算起,那么英国的王国历史就超过了1100年。但是封建君主制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英国确立,有人认为还是应该从1066年诺曼底王朝开始。

1066年,法兰西诺曼底公爵威廉成为英国国王,并创建了诺曼底王朝。在940多年君主制的历史长河里,其中,有11年,英国曾经实行过短暂的共和制度,也就是1649年至1660年。从诺曼底王朝开始,英国共经历了10个王朝,依次为:诺曼底、安茹、金雀花、兰开斯特、约克、都铎、斯图亚特、汉诺威、萨克斯8226;科堡8226;哥达和温莎王朝。英国的王朝变更大多与继承权有关,而最早的几个王朝更迭更是充满了腥风血雨的较量,说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也不夸张,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刀枪里出政权”是一个普遍真理呢?

诺曼底国王亨利一世的独子丧生后,决定把王位传给出嫁法国的女儿玛提尔达,但死后却被外甥斯蒂芬篡位。玛提尔达自不甘心,为夺回王位发起数次战争。最后双方妥协为斯蒂芬死后将王位传给玛提尔达的儿子亨利,也就是之后产生的亨利王朝。这次争斗以和平收场。安茹王朝的约翰王贪婪却不聪明,他想扩大在法国的属地,却被法国国王打得一败涂地,连安茹原来在法国的属地也几乎丢光,最后得了一个“无地约翰”的绰号。王朝只得改名为“金雀花王朝”。后世的暴君查理二世无子嗣,被兰开斯特公爵之子逼退王位,被关押在城堡中饿死,年仅33岁。兰开斯特王朝传了四代国王,在衰落中被迫与亨利家族作战,史称“玫瑰战争”,原因是兰开斯特家族标志是红玫瑰,亨利家族是白玫瑰。最后亨利家族取胜并开启了有24年历史亨利王朝。爱德华四世去世的时候,其长子年仅12岁,其弟理查德为了谋取王位,到伦敦后设下计谋将两个侄子关进伦敦塔,而自己登上宝座。百年后,伦敦塔发掘出两具少年尸骨,据说就是那两个被杀害的王子的遗骸。理查德的行为被民众憎恨,在位仅两年就被与兰开斯特家族有亲缘关系的都铎家族击败。

此后朝代的变化基本都是“和平”过渡的。都铎王朝最后一任君主是著名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毕生未婚,70岁临终时,同意由她的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接继,这就是斯图亚特王朝。这一王朝的安妮女王也无生存的子嗣,议会通过法案,选定了詹姆士一世的后裔汉诺威一家来继承王室。汉诺威王朝绵延187年,其中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3年之久,是英国最辉煌的时期。她儿子爱德华七世接继王位,将其父德国王子艾伯特出生地萨克斯8226;科堡8226;哥达改作王朝名字。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考虑到英人对德国的憎恨情绪,遂在1917年改称温莎王朝。毫无疑问的是,英国许多文物遗迹都与历史变迁相关,读者在2012年伦敦奥运前后到英国游玩不可一点也不知晓。

1.传说中的上古英国

无庸置疑的是,英国是以英格兰开始向四周发展而慢慢逐步形成一个海岛国家的。

有人将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时期称为“凯尔特人时期”,再往前就是“史前文明”了。不过,这个结论并不让英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认可。他们认为凯尔特人在英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不过,凯尔特人和其他在岛上的居民一样,他们都是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也自然没有记录能力。那时,没有固定的城市和部落,自然也没有所谓的统一的国家。

历史学家认为,英格兰很早便有人类活动,居民在5000年前就创造了以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里(Salisbury)平原上的巨石阵4(Stonehenge,台湾地区称之为“巨石圈”)为代表的灿烂文化。阵中巨石的排列,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置的。2008年,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即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

图1-2 巨石阵

按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约在1万年前就生活在中亚的一个游牧父系氏族集团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分裂,东迁的一支进入新疆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汉代的楼兰;西迁的一支进入伊朗,较著名的就是古波斯人和米底亚人;南迁的一支灭了古印度;北迁的一支便是日耳曼人的祖先。因欧洲人在近现代科学研究中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他们以欧洲地理和欧洲人的历史为中心来创造历史名词,所以大量的历史名词带上了欧洲人的感情色彩,如小亚细亚半岛、巴勒斯坦周围、东亚就被按离欧洲的距离远近称为“近东”、“中东”、“远东”,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被称为“蒙古人种”,因蒙古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们发现远古时期中亚民族迁移过程后就将这个氏族集团称为“古印欧人”,之所以有这个“印”是因印度是他们的模范殖民地,他们对其是有感情的,他们希望所有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都向印度人学习,因此平时对印度提携有加。而且,印度也被大英帝国殖民超过了500年,印度人和英国人那是“剪不断,理还乱”。当前,在英国的国会议员中,少数族裔中能当上下议院议员,印度人跻身其中。

公元前2000至1500年,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西进,公元前1200至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凯尔特人继续西进到了不列颠岛。此前,岛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其首都是斯康宫,被苏格兰人称作历史中心,该宫殿以“斯康石”闻名苏格兰,史称“定命石”—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贵族都要到这里来举行加冕仪式。这样看来,这个传统持续超过了千年,因为直到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才决定把这种仪式改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举行。史料证明,直到诺曼征服后,苏格兰仍有皮克特王国。

事实上,从历史档案来看,在古罗马帝国诞生以前,没有英国建设城市的记录,当然也没有“国家”存在的痕迹。记录显示,英格兰古代城市的建造来自于古罗马帝国的驻军以及此后的不断开发。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古罗马帝国在英国的“行省”期间,英格兰没有语言、国家、金融的任何记录。因此,这段历史就让我们点到为止吧。

2.古罗马帝国行省时期

英国的历史学家倾向的说法是,古罗马帝国入侵英国,之后由于遭到抵抗而最后不得不退出英国。

公元前55年与54年,恺撒率古罗马军队远征不列颠岛,抢掠一番,在凯尔特人表示一定的屈服后就撤退了。公元43年,古罗马人再度入侵,罗马皇帝克罗迪厄斯御驾亲征。之后,古罗马人在不列颠岛设置了行省,不列颠岛被分为军事区(西北部山区)与行政区(东南部平原区)两部分。古罗马人实际上只控制了行政区,北部的苏格兰与西部的威尔士仍在凯尔特人的手中,他们时常起兵反抗古罗马人的统治,古罗马人为了防备他们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公元82年,英格兰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苏格兰和威尔士凭借高原山地优势顽强抵抗,罗马花了30年才征服威尔士,但始终未能占领全部苏格兰。公元4世纪至5世纪,古罗马帝国日渐衰落,逐渐放弃了对不列颠的控制,古罗马人从407年开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结束了对不列颠约400年的统治。凯尔特人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建立了一批小的公国,这些公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争战不休,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外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机。

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古罗马帝国退出英国,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在金融危机期间没有处理得当而引发了接下来的政治危机。这场由金币的流动性缺乏而导致的恶性经济危机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海岛驻军费用消耗庞大,供求比严重失衡。因此,撤兵的关键在于古罗马帝国自身的经济问题,而不是在英国本地尤其是凯尔特人已经有了强大的有组织的军事对抗能力。

英国发现最古老罗马硬币 可追溯公元前211年

2011年2月6日,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古老护卫犬的骸骨,它大概在地下长眠了2000年之久,忠诚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守护着身旁的宝藏。从尸骨来看,这条狗的体形大概有猎犬或阿尔萨斯犬那么大,属于那种专门为了守护宝藏而甘愿牺牲自我的护卫犬。

考古学家在英国最重要的铁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了它的骸骨。他们认为,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Corieltauvi)在公元1年到公元50年之间杀死了这条狗并将其埋葬,让它的灵魂守护身旁的宝藏。科利埃尔塔维人在罗马人征服英国之前便居住在英国。

这一考古发现表明,狗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长期以来就被视为守护者。这条狗的骸骨将与在遗址出土的宝藏一起在英国某博物馆展出—它将会被放入一个玻璃柜,置于博物馆的入口处,令其可以继续守护这些宝物。

图1-3 英国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2000年前的护卫犬骸骨,它被埋在那里守护莱斯 特郡的哈勒顿宝藏

注:右图是这条护卫犬的复原图,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将其埋在那里守护他们的宝藏。

护卫犬的骸骨是在英国莱斯特郡哈伯勒市附近的“哈勒顿宝藏”(Hallaton Treasure)遗址的一处深坑里被发现的,那里在2000年曾出土了5000枚金银硬币,以及装饰华丽的古罗马时期头盔以及珠宝,由此成为了英国出土铁器时代历史文物的最重要考古场所之一。

图1-4 莱斯特大学考古小队成员在挖掘现场合影留念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考古人员将这条护卫犬的骸骨细心拼凑起来,并将在哈伯勒博物馆展出与公众见面。领导实施这项考古发掘工作的维姬8226;斯科尔(Vicki Score)表示:“这条狗的骸骨是在遗址的入口处发现的,埋在地下的一个槽里。我们认为它被绑了起来,作为祭品埋在那里,去保护这些钱币。对于它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荣誉,它的岁数可能很大了。”斯科尔称,这条狗的骸骨埋在另一条狗的骸骨上面,有证据表明那里还有第三只狗。她补充说:“也许,人们当时发现了以前的护卫犬失去了保护的力量。”莱斯特郡议员戴维8226;斯普拉森(David Sprason)说:“这条狗的骸骨会与哈勒顿遗址出土的宝贵文物在博物馆找到自己的新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它的故事是这项英国重大考古发现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方面,一定程度折射出人类和狗存在数千年的特殊关系。”

哈伯勒博物馆哈勒顿宝藏项目主管海伦8226;夏普(Helen Sharp)说:“这副骸骨的摆放方式及其位置,说明这条狗的体型在铁器时代超过了平均高度,这表明它是看作守护这个墓地的护卫犬。看起来这是条非常老的狗,骨头上还有很多痕迹,表明它活着的时候就是护卫犬,死后仍然忠实地履行着这种职责。”

图1-5 “哈勒顿宝藏”遗址出土了迄今在英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罗马钱币,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11年

注:右图是在“哈勒顿宝藏”遗址出土的一个酒杯把手。

除了数千枚部族硬币,哈勒顿宝藏遗址还出土了迄今在英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罗马硬币,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1年,此外还有一顶同一时期的罗马银质头盔和珠宝。展览主办方将邀请参观者为这条护卫犬选一个名字,并且都选用凯尔特语单词命名,其中包括“布利纳”(守护者的意思)、“布伦特”(山丘的意思)、“卡德兰”(强大的意思)、“阿德拉”(高尚的意思)、“希尔加尔”(猎人的意思)。

3.盎格鲁8226;撒克逊人和英国的统一

罗马人撤离后,接踵而来的是日耳曼人。日耳曼的盎格鲁、撒克逊、朱特等三个部落迅速占领了英格兰,经过互相争斗形成了七个分立的小国。公元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统一各国,形成“英格兰王国”。这可以算是英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正式开端。再则是诺曼人。1066年,法兰西的诺曼底公爵威廉打败英王哈罗德,于当年圣诞节登上了英王宝座,建立了权力集中的“诺曼王朝”,开始了英国的封建王治制度。1018年,苏格兰实现统一,成为“苏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和英格兰王国之间长期纷争不断,直到1707年才合二为一。

作为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分别居住在不列颠岛对面大陆上的日德兰半岛南部和易北河与威悉河下游一带。“盎格鲁8226;撒克逊人”这个名称的由来就是由于盎格鲁人与撒克逊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与风俗很难区分,因此,这样统称起来较为方便。不过,盎格鲁8226;撒克逊人是日耳曼人中罗马化程度最低的原始部落,从公元3世纪起他们就对不列颠进行攻击。罗马人为了防备他们的进攻,修建了“撒克逊海岸”,也就是沿东南海岸从梭伦特到屋西建立了要塞和瞭望台,再加以军队配合。

之后,撒克逊人开始从北海东南岸出发在达沃什湾登陆,进入泰晤士河流域;盎格鲁人则横渡北海进入英格兰中部。在公元500年至613年之间,凯尔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互相对战。于是,英国在民族上形成了凯尔特人居住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等地,而英格兰各地则由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占据。现在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等三个地区的居民大都属于凯尔特人后裔。后来,这三个地方的人大举移民北美,成为开发北美洲的主力。现在美国南方的凯尔特人后裔的比例就比较高。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与凯尔特人的征战中陆续建立了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兼并形成了英格兰历史上的“七国时代”,这时先是北方的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王国,然后是中部的麦西亚(Mercia)王国,最后是南方的威塞克斯(Wessex,或称“西撒克逊”)王国都曾称雄英格兰。其他四个国家是肯特(Kent)、萨塞克斯(Susses,即“南撒克逊”)、埃塞克斯(Essex,即“东撒克逊)和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等。这7个国家是有历史记载的。由于古代军队总是伴随着大量的“非战斗人员”,有时这些“非战斗人员”和士兵的比例达到3倍甚至10倍,因此这7个国家的人员构成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种族概念。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5,因为英国这个时期与中国不同,没有系统的官方史书记载,也没有大量有文字记录的鼎文之类的考古证据,故此一切都有很强的猜测性,有关“盎格鲁8226;撒克逊人”这个“松散联盟”的存在和“跨海来到英国,后逐渐扩张”的说法都没有在这些国家的任何官方史书中得到记载,故此“七国时代”,很有可能是几百个部落相互征伐的部落战争时代,结果可能就是7个比较大的部落最终取得了主导权。因为即便在当时,也是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化,英语这个语言在当时还不存在,最多算得上是“古英语时代”。

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亚瑟王(King Authur)是传说中英格兰的创立者,也是传说中的第一个王者。凯尔特神话是欧洲神话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传说中,亚瑟王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这段时期里面,以凯尔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场。他率领各部落在名为巴顿山之役的交战中一举击溃属于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萨克森人,被视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传奇人物。但是,亚瑟王的形象却随着传说故事旳演进而不断地变化,最后演变成为统治不列颠之王,成为将兰斯洛、崔斯坦等传说中的骑士收于麾下的“圆桌骑士团”的首领,拥有至高荣誉的英雄。王者之剑(Excalibur)6与石中剑(The Sword in the Stone)是亚瑟王至尊的王权象征,佩带着这把具有精灵魔力的王者之剑,令众骑士俯首称臣,不仅确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众多的战役之中赢得胜利,凯旋而归。

“圆桌骑士团”的传说造就了英国今天的“绅士”。有一种说法就是英国的“绅士”从某种程度上就是“骑士”的另一称呼。其中有一个传说就是“骑士之花”7,流传很广。

在传说中,亚瑟王诞生在英格兰西南的康沃尔郡(Cornwall)的海边,在一系列的胜利中,在海浪和崖壁激斗中,也降生了英格兰精神,那就是:王道、尚武、开创、神学。随着英格兰对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征服,这也成为大英帝国的精神。崇尚英格兰之尚武与开创精神,在金融方面,则被伦敦金融城、罗斯柴尔德家族、苏格兰银行家族以及伦敦金融城的商业行业商会运用得淋漓尽致。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第一任的英格兰国王则公认是爱格伯特(Egbert,又称Ecgbehrt或Ecgbert,约770年至839年)。他是8世纪时不列颠岛韦塞克斯(Wessex)王国的国王。在位期间,他征服了不列颠岛上其余6个盎格鲁·撒克逊人王国,结束了七国时代,实现了英格兰的基本统一,成为英格兰王国威塞克斯王朝的第一任君主。

图1-6 第一任的英格兰国王—爱格伯特

在英国逐步的统一过程中,也是国王和贵族不断妥协的过程。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任伦敦金融城市长是亨利·菲茨-艾尔温(Henry Fitz-Ailwyn),他于1189年正式就任,直到1211年。

当艾尔温1189年成为伦敦金融城首任市长的时候,中国文明已经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这个英格兰最大城市的人口当时还不足3万人,而中国汉民族的南宋都城杭州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00万。当时中国的生活标准远远高于英国,在其后的100年,欧洲商人开始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中亚,前往中国购买丝绸、瓷器等奢侈物品。同时,他们也带回了一些发明,包括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在后来的朝代更迭中,中国滑向衰落,而伦敦则跃升为一个全球帝国的首都,继而又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欧洲现在又派出了自己的使者和商人,前往东方寻求财富和机遇,寻求双赢。8

图1-7首任伦敦金融城市长是亨利·菲茨-艾尔温的肖像和装扮

资料来源:伦敦金融城网站。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
这里关于首任伦敦金融城市长的职务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当时的伦敦金融城就是伦敦市,而不是今天的大伦敦市。今天的大伦敦市有33个区中就包含伦敦金融城这个区。因此,艾尔温也就是当时伦敦市的市长,也是历史上有记录的伦敦市的第一个市长。而伦敦市的第一个民选市长,也就是目前公认的第一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伦敦市长则是在2000年选举产生的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艾尔温创立了“伦敦公司”。虽然今天我们把“伦敦公司”称为“伦敦金融城”,但是,在当时,“伦敦公司”应该是一个从事“跨国贸易”的公司。至于说艾尔温是来自苏格兰的犹太人的可能性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英国的统一时期大致是从442年至1694年。这段历史是现代英语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英国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奠定了伦敦金融城(也即是“伦敦公司”)在英国社会中的经济金融统治地位的重要时期。

1072年,威廉一世征服了全英国。他在全国建立封建庄园,令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加快。威廉一世剥夺了几乎所有的贵族领地,除了盎格鲁8226;撒克逊人骑士的领地。威廉一世通过“战事分封制”巩固了王权,并将教权置于王权之下。通过“战事分封制”, 各诸侯不能形成统一的地方势力来与国王叫板,削弱了将士的权利,此举必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强了王权。最后,威廉一世占有了全国耕地的1/7和绝大部分的森林。1086年,威廉一世出台了著名的《末日审判书》,因为这项对土地赋役的调查与审判无疑,其实,其编撰的书名原意则应该为《土地赋役调查簿》。这项调查旨在通过了解人口和土地状况,从而令国民无法在承担纳税义务方面有所取巧。这些都给日后伦敦金融城的形成以及贵族与国王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当时,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仍拥有诺曼底公国,法国王室一直试图挽回。名义上的法国国王与威廉一世相争时主要通过外交与封建习惯法赋予他的宗主裁判权。不过,这个法国国王采取了分而治之,从内部攻破堡垒的方法,挑拨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与威廉一世的关系,并支持他向其父要求继承诺曼底公爵之位。在这样的挑拨的背景下,父子俩展开了大战。1087年,威廉一世死后,他的次子卢弗斯的威廉继承了英国王位,称威廉二世,罗伯特也最终获得了诺曼底公爵头衔。这样,英格兰与诺曼底分而治之了。英国许多大贵族在两地都拥有领地,所以他们要对两个君主同时承担封建义务,法王利用这点大肆挑拨,使威廉二世统治的13年间内乱不止。

4.亨利二世、约翰、爱德华一世和《大宪章》

那场在贵族自身的经济金融利益为背景的“内乱”,直到亨利二世建立的“金雀花王朝”以及之后1215年《大宪章》的最终签署才真正缓解了贵族和王室的尖锐矛盾。

不夸张地说,这份十分给力的《大宪章》的诞生是真正奠定伦敦金融城今天成就的重要法典。大宪章当时用拉丁文写就,即Magna Carta,英文就是Great Charter的意思。最初的《大宪章》是当时英国贵族基于亨利一世的时候所拟的一些条款扩充的。

(1) 穷兵黩武与宫廷之争间接推动建立伦敦金融城

1154年,亨利二世继位,他开始严厉镇压内乱期间骚动的贵族阶层,措施分别是拆除贵族阶层建造的300多座城堡和任命亲信担任各地郡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措施是改革军制。当时的传统是贵族每年必须向国王服军役40天。不过,这样造成了王权对于贵族领主军事力量的依赖,无法自主掌控军队,而必须听命与贵族。亨利二世就采取“金钱换军役”的做法,要求领主缴纳盾牌钱。这样,上缴的盾牌钱就可以去募集军队,招募将士。这样无形中造就了英国统一早期阶段王室利用金融手段控制政权的萌芽。

在司法方面,亨利二世规定自由人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以越过贵族直接向国王法庭申诉,骑士、市民、及所有自由民均可由此摆脱贵族司法权力的束缚,因而更加支持王权。

罗宾汉的传说里以及《艾文荷》中的人物“狮心王”即理查一世,以穷兵黩武和凶狠残暴闻名于世,他在1189年,也就是伦敦金融城成立的元年,登基了,成为英国金丝雀王朝的第二任国王。不过,由于理查一世在位的十年期间连年征战,财政十分紧张,引起英国当时国内各个阶层的普遍不满。据调查,理查德在英国的时间只有1/20。他曾说过,如果有合适的价钱,他将卖掉伦敦。由于军费开支庞大,国王开始利用金融手段向贵族融资用于军队开支,这样,贵族势力再度抬头,并为《约翰国王大宪章》的最终签订起到决定性作用。

图1-8 英国国会大厦一侧的“狮心王”理查一世的骑马驰骋的铜塑雕像

理查一世获得王位的过程有点类似中国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虽然理查一世的两个哥哥先后于1183和1186年死去,理查遂成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并兼有诺曼底公爵领地。但是,当亨利二世要求理查将阿奎丹让给其弟约翰时,父子之间的冲突又起。据说,亨利二世虽然都不喜欢他的孩子,但是实际上立了约翰(即约翰国王)为继承人,而不是理查。1189年,理查勾结法王腓力二世和安茹叛军对父作战,迫使其父签订屈辱的条约。亨利二世含恨而死。

理查一世很少亲理国政事务,而是热衷于战争,大部分的国库财富被他在战争中耗费掉。从这一点来讲,他的“狮心王”的称号,是恰如其分的。实际上,虽然他的名气很大,但是其实际影响就是在萨拉丁的战争与和约后改变了地中海东岸的局部政治格局,其他留下的只是所谓的“骑士精神”和浪漫传说。

理查一世的不务政事在另外一个程度上推动了“伦敦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伦敦金融城”的建立。理查一世在位10年,仅到过英国两次:一次是举行加冕典礼,住了四个月;另一次是在被俘获释后回到英国,住了两个月。其余时间除参加十字军东征外,主要是住在法国的领地上。他把治理英国的事务委托给亲信大臣,起先是担任政府和教会首脑的威廉8226;龙尚,随后是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兼监督长的休伯特8226;沃尔特。他自己则全力投入十字军东侵和大陆上的军事活动。龙尚对理查极为忠诚,但他替国王进行的苛征暴敛却引起贵族们的不满。休伯特8226;沃尔特的治理则有明显的政绩。他沿袭亨利二世的改革措施,并对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在农村依靠乡绅以维持治安。1189年,为了更好地调动在国王无法主政背景下的各方贵族,“伦敦公司”成立。因此,尽管理查长期远离国土,但英国境内仍能保持大体安定的局面。

1199年,理查一世在法国战死。经历了一系列的宫廷之争,弟弟约翰终于继位了,也翻开了英国乃至伦敦金融城历史新的一页。

(2) 约翰与《大宪章》

约翰登上王位后,利用得以加强的王权,大肆剥夺各阶层,引起国内各阶层对王权的背离。1204年3月,法王腓力二世通过法院审判剥夺了他在法国领地的一切权利,法军立即进入诺曼底。在接下来的十年,法王、英王和教会大主教彼此博弈,一时间异常混乱。直到1214年,虽然腓力二世利用英国贵族对于约翰的不满先打败了约翰,并派出太子路易攻入英国本土,拿下伦敦城(也就是伦敦金融城的前身)。约翰的失败成就了贵族乘机发难的大好时机。还有一个传闻就是他杀害了另外一个有继承可能性的王室成员,同时,他也与“教皇”在主教任命的问题上“无法统一意见”。在多方因素的压力下,约翰在1215年6月10日被贵族们用武力挟持,并要求接受贵族所提出来的《男爵法案》。1215年6月15日,约翰正式批准了这个法案。这样在国家存亡之际,许多以前投靠腓力二世的英国贵族转而支持约翰,法军最后在教皇的干预和贵族的双重压力下,退出英国。

《男爵法案》的核心就是:“限制王权”。

图1-9 约翰国王在签订《大宪章》期间和贵族和大主教的博弈场面的艺术形式体现

历史的进程正是如此的相似。中国的资本主萌芽从宋朝开始就出现了,但是毁于元朝的“铁骑治国”。英国的《男爵法案》是以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向“封建”王权提出“分享”社会利益和权利的产物,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萌芽色彩。这个保护金融贵族和中小贵族的《男爵法案》就是《大宪章》的基础蓝本,当然,法案仅是贵族阶层和王室的“社会契约”,而不是英国人民与国王签订的某种“约定”。但是,在后来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初始阶段,英国金融势力为了自身利益,对《大宪章》进行了一种有利于金融发展的新解释。实际上,《男爵法案》并没有在条款中特别写明针对谁,但是,从“男爵”这个最低级别的贵族一词作为法案的前缀就可以看出,这个法案或宪章最早与英国人民无关,只是在后来被引申了。

从法国战场败回的约翰受到了贵族的逼迫,为了获得贵族们的资金支持,他与贵族们于1215年6月15日在泰晤士河的兰尼米德召开会议讨论《男爵法案》,即《约翰国王大宪章》,6月19日《约翰国王大宪章》得以通过。这是一场主张地方分权自治的“封建领主”与“统一王权”的斗争,在当时英国加强王权的潮流中是一种退步,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却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工具,因为里面有一些当年的贵族们为拉拢平民上层而设立的保民条款,这就成了第三等级与王权进行斗争的法律依据,为以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早的理论依据,成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也同样为今天伦敦金融城乃至英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确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说《大宪章》是今天英美法系的宪法乃至大法律的蓝本一点也不为过。美国《宪法》和《人权法》就是建立在《大宪章》的基础上的。

图1-10 约翰国王于1215年6月15日在兰尼米德签署了《大宪章》

(3) 伦敦金融城出现的必然性

在英国早期,并没有所谓的民族政权,这是因为英国早期被欧洲大陆的各种较为强势的部落或军队所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13世纪以前的英国长期处于一个受贵族、商贾、资本、士官、教皇领土资产所主导的特殊金融政治生态,跨越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的彼时之“跨国资本”牢牢掌握着英国的一切资源。如此,金融商业主体制在英国的形成和发展并没有受到什么非常大的阻力。《大宪章》中王权被限制的本质就是英国的金融贵族、教会“地主”和军阀阶层连说在商业征税和管理方面争取主导权的一个手段。

“伦敦公司”,即“伦敦金融城”在成立之后的地位的巩固,离不开《大宪章》最后真正地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宪章》的实施和约翰国王的签字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妥协,有一种被威胁的味道。但是,从漫漫的历史长河来看,英国整体的金融化主体制发展不是偶然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英国这个国家表面上的世袭王室权力的逐步衰落,必将要造就一个能够对英国全国事务乃至之后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进行实际管理、操作和协调的金融体系。“削藩”的失败、王权的没落、民主的萌芽、《大宪章》的强制实施,有着英国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

这样的条件才最终造就了在商业行业工会以及管理公司下的伦敦金融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4) 欧洲封建制度与英国的特殊政体

欧洲的封建制度时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世纪”。在对欧洲研究问题上,大致认为中世纪是文明史比较贫乏的时期。欧洲封建社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公元5世纪至11世纪,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11世纪至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封建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这也恰恰和古英国的发展有某种程度上的时间“巧合”。

5世纪末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的崩溃。此后日耳曼各民族的大迁徙带动欧洲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欧洲封建社会初期,领主制盛行,庄园里的主要生产者是农奴,农奴依附于领主。随后就是地主制。这些制度造成了政治分裂和思想保守,阻碍了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13、14世纪,英国和法国都出现了议会君主制(又称等级君主制),令情况有所好转。不过,这种状况直到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后才真正有所改善。此时,英法形成君主专权、西班牙和俄国则成为中央集权制国家、意大利和德国还是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后,民众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行动,发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展开和天主教会的博弈,由此主张自己的权力。

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过程中,其“精神统治工具”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扩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灭了其他“异教”。 在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除了教会的《教义问答》,任何异端思想都不允许存在。天主教则是西欧最大的“地主”,一般占有各国土地的1/3或者更多,且有自己的行政、税收、法律、军队、监狱,俨然一副“国中之国”。从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挑战就可以看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动摇了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基础。布鲁诺支持“日心说”,最后被火焚烧致死。不过,布鲁诺被处死的原因主要还是反对基督教。当时,根据宗教审判对布鲁诺的指控,其中的40 项里面大部分是关于神学和哲学方面的,例如怀疑三位一体学说、否认圣母玛利亚的童贞、否认耶稣的生平事迹,还包括他的一些具体行为,如侮辱教皇、试图在修道院纵火等。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到基督教对整个社会民众的控制和在社会上的权力。在哥白尼的时代,罗马教皇还有着相当大的权利,就是政教统一。因此,哥白尼“明哲保身”,在临终前才将日心说公之于众。近些年,梵蒂冈教宗专门对哥白尼错误向全世界做出公开道歉。恩格斯曾说过: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尽管有各种内部战争)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光环”。

不过,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英国现在是欧洲封建体质中最成熟的,也是时间最长的,当然即便是相对于封建体质而言,更不用说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直到当今21世纪,也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个世袭王室体系。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当然也离不开《大宪章》和各个阶层的妥协。“起得最早,却赶个晚集”,这样特殊的社会现象,让英国长期、持续地延续这一种封建世袭王权社会体制,这样,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其是无法再适应新的充满着变化的历史机遇的。无论是“被限制的、仅仅具有象征意义的王权”,还是“没有被限制的绝对王权”,其本质都是“世袭的王权”和“封建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大宪章》给英国带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优先权”时,英国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长期的“代价”。从历史的分析角度来看,《大宪章》的出现让民众可以倾向地去接受一个王权被限制的,只具有名义和象征意义的“最高权力”,而不会“绞尽脑汁”地想着去推翻。这样一个依靠联姻而复杂存在的拥有大量社会财富和土地资源的贵族阶层的上千年的存在,使得“被限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王权仍然对英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间接巩固了其金融体系的联系性和国际影响力,也在另一个角度让世界见证了伦敦金融城的崛起。

(5) 欧洲的“封疆建制”封建制度和中国的“宗法”封建社会

其实,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英国及欧洲乃至日本的封建制度是不同的。

“封建”这个名词,早在中国周朝就已使用了,如“封建诸侯”、“封邦建国”等。但是现代历史科学上所谓的“封建”,周朝分封制和欧洲日本的封建社会是不同的。周朝的封建制度,主要是从政治立场来考虑的,比如“分封诸侯,以藩屏周”,来保卫周天子。较为准确地说,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宗法专制社会”,虽然现在学术界,中国封建社会始于何时终于何时都还没有定论。9

中国的封建社会不同于欧洲和日本的纯粹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弹性的。因为,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阳春白雪也好,三教九流也罢,商人、农人,甚至社会最下层的贱民,只有有钱,都可以买地,因此,身份与经济权是分离的。而欧洲和日本的纯粹封建社会则是,无特权就无土地,有土地就一定有特权,以庄园土地制为基础。在中国,地主和农民也是可以转换的,而不像欧洲那样不可调和,截然对立,无法转换。

但是,欧洲中古的封建制度,不仅具有政治上的意义,还具有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意义。《大宪章》的出现,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资本社会的发展,削弱了英国封建实力,让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在英国顺利发展。在这里,“封建”意味着“封疆建制”。尤其是从经济上说,就是贵族可以合法拥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五套班子”。

中国的“宗法专制社会”全部的权利是属于皇帝的,无论土地还是官员管理。皇帝本身以宗法传承,无法实际拥有和享用所有的土地和所有的疆域,故此形成了一种“法律和形式上的拥有”,看似权利无限。但是,一个帝王又能拥有几代?到清朝为止,一个独立皇朝的传承没有超过300年(宋朝如果把南北宋加在一起超过300年),最多十几代人的土地和社会资源的“临时管理”根本无法和英国乃至欧洲那种世袭千年的金融君主体系相比,从稳定性和传承性上就缺少了许多发展空间。

5.爱德华一世最终奠定《大宪章》

然而,约翰签署《约翰国王大宪章》只是权宜之计。他实际上并不想真正遵守,他利用教皇对宪章中限制教权内容的不满与贵族开战,贵族们便干脆拥护法国太子路易为英国国王,控制了大部分的地区,约翰长期无法取得主动权。1216年,约翰之子亨利三世继位,时年九岁。由于辅佐他的大臣很贤良,在贵族和王位的妥协下,英国国内的政局开始安定下来。 

约半个世纪后,爱德华一世于1272年登上王位。他就是《勇敢的心》中的那位英国国王。在爱德华一世主政英国期间,他完善了英国王室的宪章以及《约翰国王大宪章》。他参加过十字军,在位期间征服了威尔士,封长子爱德华为威尔士亲王。他并规定以后英国的王储都要先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在完善《约翰国王大宪章》之际,他还创建了“模范议会”。

1282年,爱德华一世占领爱尔兰。这以后,爱尔兰人起义就没断过,直到1536年和1542年颁布的联合法令才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苏格兰贵族与平民的起义此起彼伏,爱德华一世对此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6.玫瑰战争—贵族和王室的金融战争

在“英法百年战争”之后,战败的英国在1455年再次爆发了战争—“玫瑰战争”。名字听起来罗曼蒂克,可是结局可并不轻松。战争是因为爱德华三世第二子后嗣约克公爵为首的约克家族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贵族支持下与得到西北部旧贵族支持的以亨利六世的兰开斯特家族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因为约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红玫瑰,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玫瑰战争”。“玫瑰战争”期间充满了贵族和王室的利益勾结和金融交易。如果没有得到贵族的资金支持,双方都无法持续作战。可以说,早期的金融战争就是由于真正的战争所引发的。

最后,兰开斯特家族的最后一个远亲里士满伯爵亨利8226;都铎取得了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的贵族与部分约克家族贵族的支持,他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兄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8226;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8226;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他于1485年在博斯沃思打败理查三世后登上王位,称亨利七世—英国玫瑰战争结束。“玫瑰战争”可以说是英国贵族的一次集体自杀行动,只有约克家族留了一点后嗣,其他所有的大贵族与大多数的中小贵族都被消灭了,这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崛起扫清了障碍。但是,在英国的特殊背景下,资产阶级最后仍然必须和贵族和王室妥协才创造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和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帝国”。

其后,英国经历了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王子与贫儿》11中王子的原型)、简·格雷(上台仅九天)、玛丽一世(因镇压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等。

图1-13 1892年由查尔斯·韦伯斯特出版社出版的《王子与贫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636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为网友女王钻石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