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学院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



     始建于公元43年的伦敦是英国首都,第一大城以及第一大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兼世界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与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并列。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作为世界性帝国—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因其在政治、经济、金融、商业、人文、娱乐、古迹、科技发明等领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世界之都,世界名城。伦敦不仅是英国的政治中心,还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由于伦敦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因此其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化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语言超过300种。伦敦亦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等。

大伦敦总面积有约15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00万,由33个相对独立的市政组成,著名的景点有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圣保罗教堂、伦敦塔、特拉法加广场、肯辛顿宫(戴安娜王妃生前居住地)、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国宴厅、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海德公园、马克思墓、杜莎夫人蜡像馆、莎士比亚环形剧院、泰晤士河、格林尼治天文台、唐人街等。

大伦敦市政府曾于1986年取消,后伴随2000年大伦敦市长的选举而重建,负责大伦敦地区有关事项,筹办2012年奥运会也是大伦敦市的事情,而与各市镇无直接管辖关系。大伦敦市的33个市镇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就是本书的主角—伦敦金融城,还有一个就是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市又翻译为“西敏市”,位于伦敦西区,一直是政治和宗教中心,国王王室、议会和政府都在这个区域。外国元首作为女王的国宾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其日程中必定有两项正式的程序,一是出席伦敦金融城市长的欢迎晚宴,二是参加威斯敏斯特市长的欢迎仪式。

1.不多雾的“雾都”伦敦

伦敦天气,世界闻名。中国人对伦敦的第一印象就是毫无疑问的“雾都”,该名源自工业革命时期到20世纪的70年代。狄更斯的名著《奥利弗》更是被翻译成《雾都孤儿》而在中国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20世纪的60年代,在英国的冬季和早春,伦敦街道总是烟雾弥漫,又冷又潮,给人一种混混沌沌的感觉。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伦敦的天气已经非常晴朗了。英国是一个岛国,本来就非常潮湿,伦敦又处于地势较低的英格兰南部,潮气难散,雾多也不足为奇。但是“伦敦雾”并非全部都是自然形成,更多是人为因素。

早几十年,由于伦敦天气潮湿阴冷,伦敦家庭只能依靠烧壁炉取暖,燃料是木材和煤炭。煤屑塞满烟筒,只能让身材瘦小的孩童钻进去打扫,工厂排出的大量烟尘加上家家户户放出的煤屑,污染了伦敦的环境,也造成了浓浓的黑雾。诗人威廉·布莱克震惊于扫烟筒孩童悲惨的遭遇,曾写出震撼人心的诗句:“我当时还喊不清‘扫呀,扫’/我就扫你们烟筒,裹煤屑睡觉”(《扫烟筒孩童》),“多少扫烟筒孩童的喊叫/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伦敦》),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在20世纪中期,扫烟筒的孩童虽然成为历史,但是烧壁炉的习俗未变,工厂依旧排烟,伦敦环境污染严重。楼房上积满烟垢,泰晤士河生物绝迹,河水恶臭。当时,连紧靠泰晤士河的议会大厦,夏天也不得不关紧窗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在过去几十年里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首先改造了产业结构,让第三产业成为主体,原来在伦敦的工厂或关闭,或外迁,现在伦敦地区已经没有工厂,更看不到任何有实际运用的烟囱。其二则改变了燃料结构,几乎全部使用油气和电能。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在北海发现油气田,1975年开始产油,80年代进行大规模开采。英国煤矿现在已经关闭殆尽,除了个别壁炉处于传统需要用无烟煤外,煤炭基本退出燃料历史。北海油气田的发现和开发,为英国燃料结构的彻底改变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改变伦敦的天气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更为英国的GDP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天的伦敦,楼房整洁如洗,有的还装饰出爽朗的白色、乳白色和奶黄色。泰晤士河清波荡漾,鱼虾畅游。河面已罕见繁忙的商船和军舰,而只有游船和游艇来往巡弋。不过,伦敦依旧有雾,那当然是自然界的造化而非环境原因。夏日偶尔薄薄的雾霭,令人产生朦胧的烂漫感。虽然伦敦的纬度较高,但由于暖流的原因,四季温差并无特别悬殊。即使在寒冬季节,仍是树青草茵。不过,其昼夜变化显著,夏天上午4时,已是阳光明媚,而晚上过了9时,太阳余辉依旧映照天际。冬季则下午4时已经日落西山,夜色朦胧,清晨9点依旧宛如黄昏。

2.伦敦奥运会2

 伦敦大学学院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
2012年伦敦奥运会,又称为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伦敦第三次举办的奥运会。也是至今为止第一个举办了三次奥运会的城市。

英国人怎么也没料到,第三次承办奥运会的荣耀竟然在金融危机下被全球所关注。伦敦市长波里斯·约翰逊在2009年的韩国国际气候峰会上表示,要重建2012伦敦奥运体育场“伦敦碗”顶棚。这个顶棚当时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工期。他认为2012年的伦敦夏季可能会大雨不断,而现有的设施无法保证所有观看开幕式和比赛的民众免受雨淋。这个造价超过5000万英镑(目前约合人民币5亿)的“伦敦碗”希望可以容纳8万名的观众,用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最受瞩目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100米短跑。可是他这番话一出,大伦敦市政厅的发言人立即发表声明,表示市长的话被误读,因为,现在大家考虑的是建成顶棚之后的增补方案而不是重建顶棚。虽然,从设计公布之日起,“伦敦碗”的顶棚设计屡受诟病。再加上预算经费屡屡超支的问题,更是备受非议。

不过,伦敦计划在2012年奥运会前成为“地球上最干净和环保的城市”。用约翰逊市长的话来说,正是因为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大量消耗能源和排放废气,才造成了气候变化的恶果,因此“地球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个城市问题”。伦敦拟以2012年的奥运会为契机,提升城市的环保水平,力争在2025年以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将翻修市内大部分公共建筑并铺装绝缘层环保材料。

让我们回顾一段有趣的历史。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伦敦主办1948年夏季奥运会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囊中羞涩,连参赛运动员吃饭都要限量。那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打肿脸充胖子,拆东墙补西墙,而是能凑合就凑合。更严重的是,当时英国仍在实施配给制,肉、蛋、奶、糖等必需品都是凭票供应。英国政府规定,参赛选手全部享受“A”级供应,也就是相当于重体力劳动者,比如矿工、码头工人的待遇。唯一的区别是,运动员每人每天配加两品托牛奶、每星期配加半磅巧克力和糖果。不过,世界的资源还是“丰富”的:在预先接到伦敦奥组委的警告之后,很多参赛国带来了大量的食品贡献给伦敦:阿根廷带来了100吨肉,荷兰带来了大批的水果和蔬菜,冰岛更是名不虚传,带来的全是冷冻羊肉。财大气粗的美国每天都从洛杉矶空运大批面粉,供所有运动员分享。当时英国的粮食部描述美国“根本不考虑距离和金钱”,对美国的“慷慨大度”大加称赞。

英国人怎么也没料到,半个多世纪后,他们第三次承办奥运会的荣耀,竟让始料不及的金融危机打得灰头土脸!到2011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依然阴云密布,欧债危机前途未卜,虽然英国代表队在北京奥运取得佳绩,给政府金库帮了不少忙,但承接2012年奥运工程的企业资金依旧吃紧。原先,英国政府预估约有7亿英镑私人资金注入奥运以及在伦敦以东斯特拉特福周围地区整建工程。但越来越让人担心的是,全球银行停止借贷,开发商资金吃紧,纳税人将不得不介入。提供17000名选手入住、预估耗资十亿英镑兴建的奥运村,已成了工程首选开发商澳洲Lend Lease公司最头痛的问题。该公司希望在奥运结束后,以出售部分奥运村收回一些投资。负责2012年伦敦奥运基础建设的伦敦奥运筹建局,计划注资5亿英镑兴建奥运村与媒体中心,其余费用则由私营企业负责筹资。

另外,英国包括射击、排球和水球在内的部分奥运会和残奥会运动队的经费被大幅压缩,比例高达50%甚至更多,另有4个残疾人运动队的经费也大幅缩水。经费的严重不足可能导致个别运动队无法坚持训练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之时。一些英国人因此担心,伦敦奥运会上有可能出现英国无法参加所有奥运会项目比赛的尴尬局面。

按照新的经费分配原则,悉尼奥运会上曾为英国代表团赢得一枚金牌的射击项目此次损失惨重,他们备战北京奥运会的经费为550万英镑,而备战在自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的经费被削减为120万英镑。水球和排球等项目的经费则被压缩了一半。

金融危机前,伦敦奥组委签了包括阿迪达斯、英国航空公司、英国电讯、劳埃德银行在内的7个顶级赞助商,拿下4亿英镑的赞助费。这个数字距离7亿英镑的总目标还相差不少。虽然伦敦奥组委还打算在其他领域,包括汽车、服装等再发展几个,但金融危机让不少财大气粗的潜在赞助商都捂紧了钱包。

无论如何,运动员的需求是应该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但除了部分奥运会和残奥会运动队的经费被削减,奥运村也已也从原来的4200套公寓减少到低于3000套公寓。原计划占地130万平方英尺的新闻中心建筑规模也被缩减,可能到时候有4/5都将采用临时结构。虽然英国品牌“吉百利”巧克力也签约了伦敦奥组委,成为其首个所谓“二级赞助商”,但这2000万英镑的赞助费不到顶级赞助商的一半,实乃杯水车薪。而且,巧克力的赞助还引发了反对声。因为英国的食品健康组织认为,在这个青少年肥胖问题突出的国家里,让一个巧克力品牌当奥运会的赞助商,无疑很有讽刺意味。

3.马克思墓

伦敦与近现代中国人相关的一处静地就是马克思墓。说马克思是世界影响最大的西方伟人之一是很准确的,因为他在13亿人的中国得到崇敬,马克思本人也一定没有料到,他的改变世界的主张在英国以外的地方得到更加充分的践行。很多人总是误以为马克思墓在海德公园,因为马克思曾经在海德公园演讲过,其实绝对不尽然。

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被安葬在了伦敦西北的海格特陵园(Highgate Cemetery)。关于马克思辞世前后的那段日子,《传记》是这样记述的:1883年3月14日,他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下午两点半来看望马克思,见他正在炉旁的安乐椅上打盹。一两分钟后,恩格斯走进他的卧室,马克思已长眠不醒了。恩格斯给一位住在美国的朋友写信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然而,在马克思度过了大半生的英国,他的死却没有引起多大注意。《泰晤士报》的讣告仅有一段文字,而且行行都有谬误,比如说马克思“出生在科隆”,“20岁时移居法国”,等等。当时只有一家报纸提到了马克思可能会留名后世,这家报纸写道,《资本论》虽未完成,但它未来会对各阶层中关注社会问题的人士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一个偏僻的角落下葬,同他的妻子燕妮埋在一起。参加这位伟人葬礼的只有11个人。恩格斯在墓前致悼词说: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革命家,是世界上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人类将永远不会忘记。

海格特陵园位于伦敦西北一个幽静美丽小镇的一座山丘上,占地37英亩(约222市亩),这里是伦敦最大的公墓。在5.2万座墓地中,有1.6万知名人士长眠于此。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些名人也葬在这里。但是,如今没有哪一位的名气能比得上卡尔·马克思。在他的墓前,终年有人献花;逛公墓的人,凡路过此处,都会驻足良久,端详一番这位先哲;许多人专程从海外赶来,把拜谒这位历史巨人的长眠之地看作人生一大幸事。公墓的看管人叫玛琳。她回忆道:“来海格特公墓的,以寻访马克思墓的人数最多,除英国本土人外,常有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人们,你们中国人来的也很多。”

走进公墓的黑色铁门,墓地气氛肃穆,眼前展开一条有一车道多宽的沙石直路,陵园内一片葱茏的绿树,树隙间是一排排形态各异的墓碑,以白色为主。路的两侧,大大小小的墓地延展出去,高矮不一、新旧不同,有的豪华,高大如小宫殿,有的质朴,只是一方石头,也有的完全没有得到照料,碑上的刻字也都模糊难辨。

沿着这条路前行约五分钟,远远就看到在道路向右的拐弯处,高耸着一座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碑顶上是硕大的马克思头部雕像。马克思墓曾经只是一块简单的碑石。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英国共产党于1954年为他建了一座新墓,把马克思和他的亲人都安葬到一起。原来墓址还在,上面有一块石碑,标明马克思和燕妮曾安葬在那里。英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墓选在了陵园最醒目的位置,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都为修建这座墓捐了款。最初的墓地是在陵园远处的密林中,和其他墓挤在一起。道路的转弯处的另一侧,有几座其他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墓葬,如牙买加、南非以及伊拉克等国的共产党领袖。

如今的马克思墓碑高8英尺(约2.5米),是一只坚固的花岗岩方柱,顶端塑着马克思的青铜头像。头像非常传神,一头蓬松的长发和神气的大胡子,面孔在发须的环绕中,显得冷静、严峻而有不失平和,眼睛尤其能抓住人心,双眸深深地凹进去,透出深邃而有智慧的神情,凝视着前方。

墓碑两侧各镶一个青铜花环,正面上方金色地刻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The 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下面刻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联合起来”(Unite)单列一行,格外醒目。墓碑前有一块绿地,用护栏精心围了起来;背后则是高大挺拔的绿树,金色的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穿射下来,洒落在花岗岩的碑体上,让人感到神圣和肃穆。墓碑中间部位,镶嵌着一个方形白色大理石,上面刻着马克思和妻子燕妮、女儿爱丽娜、两个外孙查理和哈里以及女管家德姆特的生辰和忌日。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但他一生的事业与伦敦密不可分。从1849年到1883年,他在伦敦生活和工作的34年中,一直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幸运的是,他到伦敦的第二年就得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借阅证,开始在那里苦读群书,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如今这个阅览室仍有关于马克思的介绍,说他当时经常坐在L至P排的座位上,因为这些座位离他需要的参考书最近。正是这种不倦的研究和对英国等当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入考察,他才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的一大批巨著,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工资、价格和利润》以及《资本论》第一卷等,都是住在伦敦时写的。马克思本来身体强健,但由于长期颠沛流离,忘我工作,加上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和营养不良,他的体质越来越差,多种病魔袭来,精神打击也接踵而至。

据惠恩写的《传记》记述,1881年11月2日,燕妮因病去世。当时马克思正患胸膜炎,医生不准他外出,结果,他连妻子的葬礼也未能参加。此后仅一年多,他最钟爱的长女小燕妮又被膀胱癌夺走了年轻生命。疾病的折磨和家破人亡的打击,把这位老人折腾得虚弱不堪。晚年的马克思曾两次离开伦敦,为的是换个环境以改善健康状况。一次是冬天去了英国南部气候较干燥的怀特岛,没想到,刚到岛上,那里就风雨交加,气温急剧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他的胸膜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从怀特岛回到伦敦后不久,他去了阿尔及利亚,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离开欧洲。在阿尔及利亚疗养期间,他决定把大胡子刮掉。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幽默地写道,他已决定把像是先知的大胡子剃去,自己的头顶上再也没有灵光了。但他不想让后代看到自己脸上光秃秃的样子,所以在剃须前照了一张相,叫女儿们永远记住那目光锐利、毛发蓬蓬的父亲。1882年底,马克思返回伦敦,此时离他生命的终结已经不远。回伦敦前,他给为自己看病的医生留了张照片,并用颤抖的手写下了“祝你新年快乐”的赠言,据人们所知,这是马克思生前留下的最后几个字。

西方人从学术角度研究马克思的观点之一是: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判断震动了西方政府,而西方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正在面临严重的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西方政府被迫进行制度改革,避免了资本主义垮台预言的实现。因此,西方福利制度的出现要感谢马克思和列宁的警示。当然,西方的研究界也不认为今天的此资本主义为彼资本主义,甚至资本主义这个词都已经异化了。对我们中国影响最大的,应该说还是马克思的认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毛主席正是从这里找到了认识中国的钥匙,邓小平也是从这里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200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卡尔·马克思传》,是英国作家弗朗西斯·惠恩撰写的,分30集播完,每集都以《国际歌》开始,以《国际歌》结束。在世界上已有的百余部有关马克思的传记中,据说这是最新的一部,它记载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的不朽业绩、作为一个流亡者的艰难奋斗历程以及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普通人的生活。一百多年过去了,人类为实现马克思的伟大预言谱写了辉煌篇章。不管道路多么曲折,真理终归是真理。即使在当初把马克思学说看作“幽灵”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巨大无比的影响也不得不被认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证是,颇具影响的英国BBC于1999年底通过因特网评选上个千年对世界最具影响的人物时,马克思位居榜首。

每年的3月14日,英国的马克思图书馆都要组织拜祭马克思。许多来墓地的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无疑坚信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感情上对他充满崇敬之意,或者是认为马克思的著作是理论经典,内心对他钦佩。无论如何,马克思墓前的鲜花总没断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635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伦敦大学学院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为网友看三国品人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