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及其管理者与其花时间去自诩与抱怨,不如低下头来,放下身段,从田间地头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或许达不到“世界最高水平”,但总能让中国的老百姓喝上一杯放心的牛奶。 据媒体报道,在8月25日召开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放言:“中国乳品工业水平应该说是世界最高,我们唯一的差距就在于奶源。”他抱怨说,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与这番慷慨陈词相映成趣的是今年以来光明乳业频繁出现的质量危机:7月底,广州市工商局公布的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结果中,光明乳业两家相关公司生产的50%减脂芝士片均发现菌落总数超标。而这已是一个月内光明乳业发生的第三起产品质量事件。 两相对照来看,得到的结论清晰而简单:所谓“会抽死人”的抽查、几十万个合格的指标,并不能杜绝光明乳业持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若是相信中国乳品工业的“世界最高水平”而放弃抽查,那恐怕真的是要“死人”。事实上,国家为什么要对乳制品企业进行如此频繁而严格的抽查检测,人人心里有数,更不要说郭先生这样的行业大佬。 在这次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就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乳制品行业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也坦言:“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业历史上最沉重的打击,行业信誉发生危机,消费者信心降到了最低点。” 在乳制品产品质量事故频发、消费者谈乳色变望乳兴叹的今天,国家相关部门对乳制品企业的检测检验就算再频繁一些、再严格一些,恐怕都难称过分。

当然,自诩为“世界最高水平”的郭先生或许还是会觉得委屈—既然是“世界最高水平”,既然和西方先进奶企的差距只在于奶源,那么板子为什么要打到我的身上?这只能说,郭先生对于什么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企业了解得还不够透彻。 优秀的食品制造商,或许不能或是不愿投资于产业链的全部环节,但一定会利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流程、标准把控整条产业链,保证企业对于食品质量的标准和要求能够在种植、采购、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得到贯彻与执行。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如何在上游通过对奶牛养殖环节的指导和把控保证奶源质量,如何在加工环节实现对乳制品品质的全程控制,并通过研发和创新提升乳制品的质量,如何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实现对乳制品的保质保全,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谈得上是一家优秀的乳制品企业。 这些是纸上谈兵或是天方夜谭吗?不是,这是很多真正的“世界最高水平”的企业一直在做的事情。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饮料厂商如日本三得利、麒麟、可口可乐(日本)公司纷纷从福建进口乌龙茶作为茶饮料原料。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茶叶的农残超标。当时中国茶叶种植使用农药之随意,用药种类之广泛,施药药量之庞大均令日本公司极为挠头。但他们没有对日本消费者说:我们的唯一问题是茶源问题。而是把日本对于农药残留的标准一点一点地通过培训茶农、合格茶园基地示范、赠送或无偿租借农残检测设备、指定专业农药提供商、研发人员互访交流等一系列的方式灌输给福建的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 30年后的今天,福建的乌龙茶生产企业在日本不断提高农残门槛的情况下,仍可以保持着对日出口的持续增长,日本消费者仍然对写着汉字“武夷茶”的茶饮料充满信赖。1988年,比它的日本同行们略晚一些,雀巢公司来到云南省普洱市试种咖啡,在此之前普洱从未有过咖啡种植的历史。4年后,雀巢在此地设立了咖啡农业服务部,先后派出五任专家在这里指导当地农民如何栽种树木、如何按地施肥、如何脱皮发酵与晾晒。到了采购季节,雀巢又会雇用专业的搬运团队进行卸载和分类,派出专家去取样和检测。到了1997年,雀巢的东莞咖啡生产厂已经能从普洱获得所需的全部小粒种咖啡豆(高品质水洗咖啡豆)—这里已经成为雀巢全球咖啡版图中80多个种植生产基地之一。 三得利、雀巢珠玉在前,所谓“世界最高水平”和“奶源是唯一问题”不攻自破。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及其管理者与其花时间去自诩与抱怨,不如低下头来,放下身段,从田间地头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或许达不到“世界最高水平”,但总能让中国的老百姓喝上一杯放心的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