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疯建摩天大楼,是现今追求政绩、相互攀比的体现,他们希望通过城市的建设,制造热点带来“眼球经济”,并借此提升城市形象,但实际上城市的实力和发展水平,不必要通过建摩天大楼来体现。
可以很清楚的是,这些项目都是在政府的某种暗示、授意,以及土地、税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房地产市场开发商以自己的名义去启动的。我国的城市规划很严格,各个城市的建筑标高有详细的规划,比如北京二环以内不准建高楼,城市规划的高度是86米,但现在北京CBD出现了几百米的楼,包括国贸3期已经超过规划了,没有政府的同意,这些高楼是不可能兴建的。 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这些大楼的建造成本和未来经营管理成本非常昂贵,做这种超乎当前实际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楼未必能够取得好的回报,而且极大可能会给它带来极高的风险。除了北上广深属于经济发展中心,经济的活跃度和开放性,对一两座摩天大楼或许有实际需求,一般的省会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纷纷建摩天大楼实际上是政府推手在主导。经济实力的大小、城市竞争力高低与高楼没有必然联系,这就是一个面子工程,相反,它的风险很高,如果不能够及时租出去,资金肯定会断裂。 诚如德国经济学家劳伦斯所言,兴建摩天大楼与经济衰退之间有某种关联性。一般在经济活跃、流动性过剩、融资成本很低的时候,很多企业、开发商会对一个项目有很好的发展预期,有很多的高楼大厦在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经济过热的下一步就是紧缩,这时会面临房屋难以出售的尴尬,经济就会下行。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可以验证这一点,当融资成本很低、资金获得条件很宽松,也恰恰是政府鼓励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时刻,催生了房地产泡沫,毕竟房地产可以带动非常多的行业,包括建材、家电、钢铁等连锁反应。世界各国往往会通过房地产刺激去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但是一旦失控或出乎管理者的预期,就会造成长期的低迷以及信贷的高风险。 二、三线城市寄希望于通过建摩天大楼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后往往会成为一种负担,摩天大楼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超过了经济发展阶段去纷纷盖摩天大楼,反而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财政税收的负担。 以美国为例,纽约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中心,地价很高,所以拿到一块地,肯定会通过不断加高楼的高度,去增加建筑物的面积,这与经济发展和土地的极度稀缺是联系在一起的。但美国的其他城市,就很少像纽约一样建那么多摩天大楼,从经济实力来说,它们盖多少楼都没有问题,但是从客观需求和投资回报来说,高楼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热岛效应。在我国很多人以为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程度,与楼的高低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也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手段,其实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城市投资环境的好坏,以及基础设施的好坏,与摩天大楼的高度也没有联系,这是他们的一种错误理解。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摩天大楼出现资金断裂,最后还是会要银行和财政买单,因为这种巨额投入肯定需要取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并且在土地出让上有优惠政策,这实际上也就是财政上的优惠,诱导开发商去做这些项目。从经济发展和财政公平角度看,它的优惠本身也是对公共财政权力的滥用,税收上的减免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当许多二、三线城市都要建摩天大楼的时候,就必定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 2008年的刺激政策应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就是滥用财政政策去制造泡沫式的需求,最后经济活动下行会更加剧烈。今天中国经济局面昭示了一点,就是不要滥用财政货币政策,把我们宝贵的的资源投放到没有效益、占用空间,还制造污染的工程上去。今天的摩天大楼与2008年的“铁公基”项目的性质是一样的,也许是刺激经济的一种行为。重新开启摩天大楼的热潮,或者是希望通过这种巨额投入去拉动低迷的房地产业,继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些许活力,但是要提防这是一种更大泡沫的躁动。 本报记者 徐伟 实习生 成云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