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纷纷兴建摩天大楼,实际上是想借此展现城市竞争力,这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现,因为近几年各个城市都在强调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而第三产业主要的办公地点是写字楼,摩天大楼的建设是迎合了市场的客观需求,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现在许多二、三线城市盲目建设摩天大楼,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它们的GDP增速跟不上,却想通过建高楼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增加城市竞争力,以及树立市民的信心,但实际上很可能会超过了城市的经济承载力,也与城市的人口规模不相匹配,盲目建设摩天大楼并不适当。
当然,一些城市也可能有另外的考虑,比如想通过建摩天大楼吸引投资,但是问题是,大楼建起来以后,不见得会有人愿意去租住。建设和维护摩天大楼的巨额成本,肯定都会转嫁到租户身上,那些顶级写字楼,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是不敢去租住的。也有的城市是想借建高楼来吸引全球眼光,吸引一些跨国公司进驻,或者发展旅游产业,从而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引擎,这个也有可能,但是我仍然持怀疑态度。因为当各个城市都在争建摩天大楼的时候,那么靠摩天大楼带来的优势也就没有了,而且这种蜂拥而上会造成许多浪费,这是要防止的。市场经济有的时候会出现产能过剩,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克服种种投资冲动带来的浪费,现在国家发改委代替了原来的计委,发改委要密切关注这种现象。“劳伦斯魔咒”说,摩天大楼立项之时,是经济过热时期;而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即是经济衰退之时。这其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当实体经济发展得好的时候,资金就会流到实体经济上去投资,而当实体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资金就会流到房地产行业避险。近几年,我国出口下滑以及汇率变化,实体经济生存困难,很多实体企业把资金投到房地产行业保值升值。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房地产经济一片繁荣,但是房子建完后就不行了,因为房子建完后没人去买,空置率很高,没有实体经济支撑,房地产业也难维持。 摩天大楼无非就是商业地产,也是房地产中的一类,大建摩天大楼是一种周期变动,它反映了资金的流向。虽然中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非常紧,采取行政手段限购,但是房地产为什么还是这么热?前两天广州又出现了新的地王,就是因为现在出口受挫,实体经济不好做,资金才会流向房地产,但是现在楼建起来了,租不出去,也卖不出去,开发商就会破产,带来不稳定。尽管我认为中国经济还是会高速发展,不会像国外那样出现大的危机,因为中国市场庞大,中西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西部市场打开后,中国就不会出现负增长或者增长非常慢,但是出现写字楼过剩的风险还是很大,不管是民营的,还是政府主导的,所谓“打造第一高楼”都很可能成为烂尾楼。摩天大楼不仅建筑成本非常高,管理和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包括空调、电梯、水处理都是高耗能的,因为它相当于在高楼里建造另一个世界,租金必定很高,如果租不出去就可能出现资金断裂。 至于现在广为流传的“在建摩天大楼中,二、三线城市占了80%”的说法,我认为并不奇怪。因为它定的“摩天大楼”的指标比较低,只有500英尺,合152米,现在许多地方的楼都会超过这个高度,但是如果把标准定为300米的话,那么二、三线的“摩天大楼”就会大幅减小,大部分的“摩天大楼”还是在一线城市。另一个原因是,二、三线城市地价比较便宜,所以建的高楼会比较多,但是从单个城市的高楼总数来看,二、三线城市肯定比不过一线城市。 本报记者 徐伟 实习生 成云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