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颁奖之前的媒体打分榜上,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的《大师》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导演的《五月之后》得分最高,北野武的《极恶非道2》和泰伦斯·马利克的《通往仙境》则垫底,不被媒体看好。最终,《大师》捧回了最佳导演银狮奖和两个最佳男演员奖—威尼斯也会下双黄蛋。《五月之后》只获最佳编剧奖。 《大师》原本就是今年好莱坞颁奖季最受瞩目的作品,关注的是热门话题科学教。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扮演的角色原型为罗恩·胡巴,基督教科学会的创始人。他曾在“二战”中受伤,对心理咨询有严重的不信任感。战争结束后,他以写小说为生,逐步建立基督教科学会。《大师》的故事主要围绕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和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助手弗莱迪·萨顿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展开,以此探讨宗教和救赎的命题。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两部“救赎”影片的成功](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34116071553.jpeg)
巧合的是,由金基德导演的、这次金狮奖的获奖作品《圣殇》讲的也是救赎的话题。在一个几乎被废弃的机械加工厂里,底层的加工工人接零散的基础加工小活,收入微薄、生活极度困苦,借高利贷的风险是还不起债务,很多人最终自杀。黑暗的生活环境里,充满男主角黑暗的世界观,但是这时候,母亲突然出现了。关于母爱、复仇和救赎的故事由此展开。《圣殇》的原片名“Pieta”是意大利文“施恩”的意思,宗教意味浓厚。《圣殇》和《大师》一道,让本届威尼斯的获奖名单看上去很有终极命题感。 金基德在《圣殇》的发布会上自嘲:“我是欧洲知名的韩国导演。在韩国,浪漫喜剧类型的电影更受大众欢迎,很遗憾,我的电影作品在自己的国家不怎么受待见。”尽管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金基德在韩国国内始终没有获得太多认同。 这样的情景很容易让中国影人联想到自己的状况:在国际上受欢迎的获奖作品和国内市场的反馈完全不同。去年威尼斯电影节捧回金狮的《人山人海》在国内艰难公映,显然被观众当作了小众文艺电影对待,市场反应平平。本届威尼斯独立电影表现好于其他单元华语影片的情况,更让人不得不思考中国电影中“艺术”和“独立”之怪象:中国电影中,只有独立电影能很快地走向国际吗?为什么独立电影顶着艺术之名却没有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艺术和市场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国际电影节之后越走越背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