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名著《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段真假李逵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李鬼的人冒充李逵野林劫道,没想到遇到了真李逵。最终骗局被揭穿,李鬼于是也真成了李逵的刀下鬼。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受体制不完善、监管有真空以及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等多重因素影响,各种各样的“李鬼”总是层出不穷。傍名牌、仿名牌甚至假名牌的“山寨”现象,不仅让通常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消费者真假难辨,也让致力于品牌化深耕之路的知名企业叫苦不迭。 众所周知,品牌是企业用于传达自身商品和服务的独特名称、图案、文字、象征与设计的组合。它是企业在商品和服务上区分其他市场竞争者的第一标识,也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无形的沟通“桥梁”,品牌在传递有形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还会契合无形的消费心理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品牌是企业价值的延伸,因此对于其发展的意义非同小可。 一个成熟的品牌,凭借其独有的个性、文化与形象,可以成功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构筑和创造关于企业所有联想的综合感知。一个成功的品牌,则可以“不动声色”的向消费者时时传递着企业的信誉、品质与价值。 正因如此,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往往包涵了超越自身的极大价值,也蕴含了巨大的市场利益。而与之相对等的是,品牌的建设与维护也将耗费大量的成本。于是,一些不守规则的市场主体就会对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伺机而动”、乘利而上,通过抢注名牌商标,仿冒名牌商标,生产假冒名牌产品等手段,利用知名品牌来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李逵李鬼混战江湖的结果就是,破坏了品牌的声誉、耗损了品牌的价值,甚至造成品牌的生存危机。 建设一个品牌需要数年时间,而毁掉一个品牌往往只在一瞬间。多元开放的市场经济,为品牌建设营造了市场活力和空间,但如果没有规范的机制与体制保障,也可能成为品牌湮没的坟场。短视的品牌投机行为,虽然短期内能为企业获得一定利益,但在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于内,其自身必将付出更惨烈的代价;于外,还将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引发市场秩序的无序和紊乱。 因此,要发展品牌、保护品牌和维护品牌,就必须加大对守法企业及其品牌的保护力度,同时严厉打击品牌盗用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既是对市场守法主体的利益保护,也是对市民消费权益的保障。事实上,维护市场守法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健全诚信守法的市场体系,这原本也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题中要义。 目前,全省正在大力推进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在迈向更公平、合法、有序的市场经济之路的过程中,一轮全面而又系统化的整顿和清理自然不可避免。对于耍着雕虫小技的“李鬼”而言,劫道还是被“揭”,很快便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