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面向2011-2015年的“十二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央行正式发布。这个规划中提出了金融业各方面的改革目标和具体政策着力点。总体上看,这个以市场导向为主的金改规划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也将很多市场多年来期待的目标明确写入了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上进行改革攻坚,同时也指出,要通过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减少监管套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假如规划目标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实现,可以断言,中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将基本完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金融体制将得以确立。可以说,根据规划,“十二五”将是中国金融改革启动以来最关键、最艰难的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相当繁重,既要在国内金融体制,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市场化上取得决定性突破;又要在外汇管理体制,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实现市场主导。对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而言,这些方面的改革即便不说是颠覆性的,至少也是革命性了。 但实现这些目标可谓是困难重重。从金融监管体系的角度来开始分析,现有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譬如银监会,尽管其分支机构延伸到县,但每个县只有2-3人的监管办很难适应当前的日常监管需要,整体监管效率不高。甚至可以说,银监会从央行分设并未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至于保监会和证监会,由于只在各省设立一个监管派出机构,在对监管对象的监管力度和有效性上,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特别是保监会,对目前保险市场混乱局面缺乏手段,导致市场混乱现象没有根本性改观。 之所以首先从监管体制讨论起,就在于这样一个高的改革目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体制相匹配。就当下而言,现有的市场发育已经暴露出监管体制的诸多弊病,分业监管的整体上成效不彰。相反,譬如银监会和央行,两者在监管边界上的不清晰反而导致银行业怨声载道,多交了不少监管费不说,银监会和央行两个婆婆都不是那么好伺候的,监管套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此带来的监管有效性问题也值得关注。 不高的监管效率和僵化的监管模式、监管指标导致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有限。虽然看起来诸多金融机构在市场里争夺客户不亦乐乎、抢占资源好不热闹,但实际上同质化的竞争模式和相似的产品线并未明显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服务的覆盖度和深入度还远远不够,很多热点问题例如中小企业和公众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对照改革目标,现有的监管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从机构设置的角度看,保监会、证监会是不是要将派出机构向省会以下城市延伸?央行、银监会的县级派出机构是不是还要继续存在?外管局的机构该怎样设立?从操作层面看,存款保险是商业保险还是政策保险?是交由现有的保险公司经营还是单独组建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的费率应该是多少?政府金融办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职责?这些都是必须尽快给出明确说法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规划中提出了很多目标,独独没有详细提及这方面应当如何改革,只是含混地提出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避免监管缺位和错位,这显然是不够的。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需要一个市场化的监管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的监管体制需要凤凰涅槃才可能适应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很难想象,在剩下的三年多时间内,我们的监管体制能够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从方案设计上来说,无论是被扼杀在襁褓之中的港股直通车也好,胎死腹中的央行县级支行改制为存款保险公司的拟议也好,不成熟的方案被枪毙无可厚非,而面面俱到的改革方案也不可能存在,改革终究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规划中提出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困难并不在于市场,而在于操作层面上,比如,监管机构能不能革自己的命,各大金融机构愿不愿意屈身同中小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等。 处于攻坚阶段的改革当然阻力重重,任何一项改革似乎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其实真正让人担忧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