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代理 逐鹿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情景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幻想了。在电梯里短暂的停留中,不经意间,或许你就看到了拉卡拉那个“给你个人的专属银行”的广告。除此之外,预订机票,购买电影票,或是在味多美挑选美味蛋糕,如此种种,都可以不用现金,不用信用卡,只需拿出手机来,“滴”的一声刷机,轻轻松松就付完款了。

  以“刷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其背后的风光和支柱,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改变生活的鲜活体现。

  毋庸置疑,电商市场和移动支付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电商市场规模突破40.6万亿元大关。今年,国内电商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相当乐观,易观智库近期发布的行业预测报告显示,2012年B2C市场规模将达4500亿元。据淘宝无线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前,登陆手机淘宝的独立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预计今年年内将刷新为2亿。此前支付宝数据则显示,每天使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支付的用户已经是去年同期的6倍,并且以每天激活6万用户的速度激增。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项重要应用,移动支付兼具方便、快捷、安全、时尚的特性,迎合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改变国内民众的消费和支付模式。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手机支付已经成为2012年中国网民最期待的支付方式,有28.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2012年使用手机近端刷卡支付。

  据艾瑞咨询整理Gartner最新调查数据发现,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1715亿美元,较2011年的1059亿美元增长61.9%;同时,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31.3%。预计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移动支付产业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时期。

  政策引导:从封闭到开放

  巨大的发展潜力,使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国家政策所关注的范畴。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同时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广。业内人士表示,规划的指引,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纵观我国移动支付的生态环境,一系列相关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正在引导、规范、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从封闭到开放,并逐渐成熟,成为其发展路径。

  事实上,作为整个支付产业链的一部分,移动支付从诞生之初就带上了明显的封闭印记。早在移动支付发展初期,央行曾明确规定,经营支付业务必须有金融牌照。支付业务成为了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内“专属”业务,将通信运营商等其他非金融机构挡在了支付的门外。这使得萌芽于2001年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

  2003年底,各大通信运营商开始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广移动支付,一些企业或机构也通过直接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进入产业链,这第三方支付机构雏形初现。

  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放量增长,使得移动支付产业进入地域性快速扩张阶段,包括终端商户、硬件厂商等产业链各方纷纷加入,产业链逐渐呈现出开放与合作的趋势。

  2010年6月,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行业逐渐从“放养”到“圈养”,从在“灰色地带游离”到“走向阳光”。

  2011年,央行发放 “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牌照的发放不仅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名,并且使得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畴、监管等有章可循。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对于整个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的明确的支持让支付产业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据统计,从2011年5月第一张牌照发放,到2012年6月29日,央行一共发放了四批支付牌照,共有196家第三方支付行业获得了“通行证”。

  市场驱动:走向融合创新

  广阔的“钱”景,吸引了各路运营商、金融机构、终端厂商、系统厂商加入。德勤《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的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制定了移动支付战略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拥有战略但尚未提供服务的占到20.72%,两者合计87.39%。

  在移动支付的蓝海中,产业链各方都想争夺话语权,尤其是作为核心产业的金融机构与运营商的博弈。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移动支付呈现出技术领先于市场的发展态势,足够规模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还没有出现。有专家表示,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应该以融合各方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的规范和持续的平台整合为主线有序推进,实现这些,需要产业链各方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相互可能的合作。

  从《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来看,德勤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王鹏程博士表示:“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以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为主,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但对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弱。反之,运营商模式对终端用户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较强,但缺乏商户资源。第三方支付在用户和线上商户资源上具有优势,但现下商户资源不足,对终端设备制造的影响力也有限。各种模式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上参与方都持有合作共赢的态度。”

  “移动电子商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业务。应该说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用户的需求是无限的,但我们技术团队和系统能力是有限的。市场机会是无限的,创新速度是有限的;用户资源是无限的,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各方携起手来共同合作。”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业务运营部经理游峰认为,不管是中国移动也好还是未来整个移动支付产业或者是移动电子商务领域也好,未来的业务发展都要突破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的边界,走向开放。

  金融业和通信业的行业龙头已经在这方面迈出合作的一大步。6月2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约。

  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在主营领域内的丰富经验与资源,发挥各自行业优势,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深度业务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基于移动通信网络,通过SIM卡等安全载体承载银行卡账户的移动支付产品;并在近场支付技术标准、NFC手机产品检测、可信服务管理平台(TSM)互联互通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双方计划在全国不少于50个城市的范围内建设移动支付业务示范商圈,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产品,并配以受理环境的升级。

  柴晓峰说,行业合作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催化剂,移动支付的业务要想做大,必须要重视受理和支付双边市场的建设。受理是基础,移动支付是支撑,商务资源是支付业务的源泉,移动支付必须要为消费者提供数量足够多的商品和服务。

  业界则表示,在移动支付市场,国内银行卡巨头和电信运营商的这一次“握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移动支付标准大一统时代即将到来,而随着手机移动支付标准的统一,全面便民移动支付时代即将来临。

  产业角逐:“鲶鱼”即将到来?

  近日, WTO公布了有关美国贸易代表署投诉中国银联垄断一案的专家组报告,这“中美第一桩有关金融服务业的跨国争端”将给中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移动支付代理 逐鹿移动支付
  对于此案,专家组的定论是:“中国银联强制要求所有在国内发行的支付卡加入银联网络并附带其标识,以及强迫所有支付终端使用银联网络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定”。如此看来,“鲶鱼”进来只是早晚的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表示,如外资支付机构再被批准进驻中国,无疑会推动我国未来电子支付市场格局的改变。

  也有人说,缺乏竞争活力的行业犹如一团死水,要打开移动支付发展的桎梏,需在市场放进一条“鲶鱼”。但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电子支付,已不仅是刷卡这么简单。据了解,国际巨头Visa已将自己在支付领域未来的战略定位为近场支付、电子钱包和商户优惠集成,并和美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关键角色,包括Verizon、AT&T、Sprint、T-Mobile等运营商,谷歌、Isis、VeriFone和PayPal等移动支付方案供应商,以及富国银行、第一资本金融公司、美国运通、Discover、万事达等金融机构合力成立了移动支付委员会,正加速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相比Visa,中国支付市场上的银联、支付宝、财付通及其他中小规模的电子支付企业,竞争力能有多大?在尚未成熟的新领域引进“鲶鱼”,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个领域的活力和潜力,同时保证国内的电子支付行业不被外资侵入大潮所淹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4473.html

更多阅读

形容青年才俊的成语 闯入移动支付的青年才俊

     2014年1月,福布斯公布《30位30岁以下俊杰》榜单,22岁的卢卡斯·杜普兰(Lucas Duplan)成为金融领域的超级巨星,支持他上榜的是他创办的Clinkle公司,一家想用手机上的数字钱包颠覆金融交易方式的初创企业。  杜普兰和Clinkle公司

移动支付模式相关案例 移动支付的赢利模式

     自2011年第三方支付牌照下发以来,央行已累计发放250张支付机构牌照,支付主体多元化,业务范围多元化,具体涵盖: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等众多支付业务类型。从本质上来看,移动支付是

声明:《移动支付代理 逐鹿移动支付》为网友清新少女贩卖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