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6日在新德里“黑公交”上被轮奸、虐待致伤的23岁医科女生,12月29日终于医治无效,在新加坡伊丽莎白医院去世。 这一消息令本就愤怒的印度、尤其是首都新德里等大城市民众更加不满,人们不顾当局一再劝阻,发动了自一年半前反腐示威后,印度最大规模的街头抗议。 针对此,印度政府、军方也作出许多姿态以安抚民意。执政党国大党领袖索尼娅·甘地呼吁“不举行新年庆祝仪式”,并得到不少响应,而印度军方则已宣布取消所有既定新年庆祝计划。 除此以外,印度国会也开始传出修订反强奸法律的议论,“刑期延长至30年”、“化学阉割”,甚至“强奸适用死刑”的传闻不胫而走。 然而政治家和强力部门所能拿出的,暂时似乎也只有各种各样的姿态和议论。 “12·16”事件发生后,沉浸在愤怒和悲痛中的印度并不缺少强奸暴力案的不和谐音,甚至早在被尊称为“印度之女”的“12·16”受害者去世前,就有一名更年轻的受害者饮恨服毒自尽,起因是报警后警方要求其嫁给强奸者并销案“私了”,更有另一名受害人,被强奸后赴警局报警却“再入虎口”。“印度之女”去世至今不过短短数日,印度又发生加尔各答郊区某腐女被6男子轮奸杀害,和新德里一女孩乘公交时险遭不测的事件。 从概率上讲这并不足为奇:按照印度警方登记的资料,2009年全年新德里报案强奸案是459起,2010年489起,2011年则高达572起,刚刚过去的2012年,数字尚未统计出,但节节上升的趋势一望而知。 许多批评者诟病立法的不健全和警方的颟顸,但在这两方面,暂时很难有明显改善。印度国会党争激烈,效率低下已成痼疾,辛格政府和国大党刚因零售开放遭受冲击,国会中对立情绪更甚,各方为2014年的立法选举,势必会围绕“12·16”事件做足姿态,却未必肯为推动某个法案,冒更多政治风险;警察方面,印度警察装备落后,投入不足,数量、质量上都不敷需要,2008年11月孟买恐怖袭击案曾给印度社会以更大震撼,“加强警力”、“提升社会治安安全感”呼声和压力更高,可如今4年过去,改善几何?法国《世界报》援引印度学者的调查资料显示,印度30%的警力被用于保护VIP人物、目标,应付社会治安需求自然更捉襟见肘。 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法律和警力。 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印度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社会还充斥着“女人就不该深更半夜抛头露面”、“她们被歹徒看上一定是自己打扮举止风骚”的说法,且政客和警方也常作此声调,而城市化进程却不断加快、大量女性走上职场时,强奸案的高发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此案所暴露的那样,面对强奸案的高发,在“12·16”案闹出如此大动静前,政客和学者们所一本正经提出的方案,却充斥着建议女性去专门的“女餐厅”、“女酒吧”,“少乘巴士多打车”的奇谈怪论,可想而知,随着风头渐渐平息,这样的“解决方案”将再成主流。 许多印度国内外社会学家都指出,印度的性暴力和其他恶性犯罪行为一样,农村比城里严重,下层比上层严重,许多底层妇女被侵犯后控诉无门,或担心家族和社会歧视而讳莫如深,或如前文某警察所建议那样,索性嫁给犯罪者,许多严重的性侵案因上述原因,根本就不在警方视线范围内。此次“12·16”案受害者是富裕阶层,成功的中产阶级子弟,而中产阶级是印度当前最有活力、最愿意也能够发出抗争之声的一群人,倘若受害的是一名普通“贱民”女子,还会有这样的不平之鸣么?
![性别不平等 性别与社会不平等共谋出恶之城](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323647470168.jpeg)
“12·16”案毕竟影响巨大,立法、执法等方面必然会有所触动,并作出一定改善。但只要导致这种现象频发的社会根源—男权至上观念和等级意识—根深蒂固,“强奸之都”的帽子很难就此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