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研究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对于人文关怀这一课题的关注源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1993年上海文学批评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辩论,于是,人文关怀的思想开始进入了我们学术界。其目标就是要唤醒人们对人的主体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条件以及对于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的重视。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带有创新色彩的德育观,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本文认为,人文关怀,即是指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及其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的实践形式。如果把人文精神界定为一种精神范式,那么人文关怀则侧重于实践,是实现这种精神范式的途径和方法。大学校园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大学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人生理想、人生意义等人的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特征,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作为一项精神文化事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着深层次、多角度的契合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所致力的目标与人文关怀所倡导的目标在本质上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培养人的德性境界,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以人为出发点的一项基本的人生教育和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直接关注和关怀人的精神世界的具体教育活动,其育人的本质特征是不言而喻的,与人文关怀所倡导的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及其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目标相契合。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一致。真正的教育应当让人体现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和幸福,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丰富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目的是建设人本身,是要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地强调并竭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所内蕴的对人的需求、发展的高度尊重和关怀的精神,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终极使命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实践活动,它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关注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意义和价值,力图把个体生命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深层的境遇显现出来,并特别注重对人的精神信念、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关注人自身的解放、解读人生终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终极使命乃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所处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则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此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社会进入常规性稳态发展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视角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从服从、服务于阶级斗争转变为服从、服务于社会建设和大学生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由过分强调政治功能转变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建设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实践措施等都被染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将道德生活等同于政治生活,或者寓于政治生活之中,其实质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社会的要求了。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但是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致力于学生人格境界的提升、人生意义的丰富及人生美德的高扬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从理想化的宏伟目标转化为把宏伟目标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需求结合起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往往着眼于高扬道德理想性的宏观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理想教育,表现为“高、大、全”的特征,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尽管如今的理想教育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方面,但这种教育只有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和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勾连在一起,才能收到较好的实效。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强调集体转变为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集体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贯的价值取向,倡导集体主义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推崇“社会本位”和“集体主义”观念、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及“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精神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并非是全部内容。如果把集体主义精神推向极端而无视个人存在,就脱离了现实的历史条件了,从而违背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根本宗旨,即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集体主义在不同时期因社会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尊严和人生意义,重视学生的自身建设,维护和弘扬他们的主体性,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需要 现代意义的大学校园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崛起时,被称为“精神城堡”。18岁到22岁的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生命中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因此,“精神营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和大学,功利主义盛行,有的学者指出,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以及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换言之,我们的大学教育缺乏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人共有的精神财富,是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这样的全球化、特别是商品化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受到了挑战,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当人文精神出现失落,社会与人都会发生困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无法回避或者绕行的现实。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对人文精神培育重视不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出现了薄弱环节,如:人文知识贫乏;人文修养浅薄;人文情感冲突等。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大学校园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带来的种种问题最终还是要转嫁给社会,正是由于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启迪人生智慧而引人入胜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干瘪、抽象和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抽象教条。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变化的时代,显然无法满足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在这样的生活现实中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力求改变时代给他们成长带来的“负面效应”。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彰显人文关怀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学生的根本利益问题,这直接关乎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和首要内涵,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快速发展的社会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造成了认识和选择上的困难,大学生面临发展这一主题,首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学生只有关注社会、面向社会、学习社会、融入社会,不断发展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否则,不仅不会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还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并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积极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及其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科学发展观作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反映,必然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青年群体,具有自己的文化形式和内涵,由于社会经济改革造成的生存与交往环境的变动不居,由全球化、信息化引致的不同文化的频繁交流与震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大学校园内各种改革所导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全新变异,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某些大学生有那么多的观念和行为为人们所诟病,但他们终究在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中被寄予厚望。而且作为仍走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青年,仍存在成熟和完善的较大空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地需要担负起引导和扶助大学生步入至善境界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 [3]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4]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李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更多阅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典型案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班别:11政本二班姓名:余晓明学号:1102010135【案例】2012年,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微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挑战,发挥优势,科学合理运用微博,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已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资讯、沟通和交流平台,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著作与参考书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张耀灿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4《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罗国杰主编 高等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评析 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评析——用预防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法、隐性教育法等 大方法评析极端案例政法学院 1102010212 郭冬霞导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
广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试题小汇集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
广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试题小汇集西大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代码 805考试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请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内化与外化2思想品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