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利润 央企“考核大限”遭遇利润持续下滑



     在“三年考核大限”将至的“第三年”,央企却已经连续8个月利润下滑,这让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当年“央企做好三年过冬准备”的预判几乎成为现实。

  财政部9月17日公布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称,今年1至8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8万亿元,同比下降12.8%。在财政部公布这一数据的同时,一些央企正在紧张推进“证券化”的工作,以期盘活自身庞大的资产,增加流动性,抵御利润下滑带来的业绩压力。

  某位央企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虽然国资委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硬性指标要求,但到2015年达到‘资产证券比率80%’却是不少企业心目中设定的门槛。”这意味着到2011年证券化率尚只有68%的中央直属企业,在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证券化渠道中,仍将会有“大动作”。

  80%证券化?

  目前已有多家中字头企业完成整体改制,只差临门上市一脚,但低迷的股市却让企业不得不在门外徘徊。

  来自央企内部的人士告诉记者:“资产证券化率80%是国资委在李荣融时代定下的目标,到了王勇时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王勇本身低调的风格,这一目标就很少再被提及,但一些企业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却仍然保留了这一指标。”

  不过,来自国资委的内部人士则告诉记者,“无论是李荣融时代还是王勇时代,中央国资委都没有对资产证券化率下达过明确的硬性指标,鉴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有些企业整体上市,资产证券化比例肯定会高,但有些企业只是下属一两家子公司实现了上市,资产证券化比率则很难达到80%”。

  在公开资料中,除了一些地方国资委有对资产证券化率的目标设定,记者未能看到中央国资委对企业在这方面的硬性要求。

  然而,不管有没有硬性的指标要求,资产证券化却成为了推动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下阶段,更成为提升企业业绩的一个有效手段。

  而盘活资产的重要方式就是要将资产证券化,通俗来说,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资委主任王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117户央企净资产的68%均已上市,要继续推动央企股份化和证券化。”

  这意味着,目前央企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已经高达68%,而8年以前,国有净资产额证券化比率只有36.7%。而3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这一比率有望被提高到80%以上。

  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好处,王勇表示:“央企上市、资产证券化以后,激发和促进了企业的活力,建立了更灵活的机制,同时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包括各种数据报表和内部运行情况。这样,促进企业运行更符合国际规律,企业是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更符合国际化。”

  而在当前形势下,资产证券化更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中国会计报》今年8月24日撰文《不缺钱的央企为什么关注资产证券化》,其中就提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上半年央企利润全面下滑,经营业绩、现金流量、绩效考核等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在其资产结构中,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重资产占比最大,折旧折耗的刚性增长对业绩形成严重拖累,因此,国资委鼓励央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以提升企业业绩。”

  然而,就是资产证券化这一对于企业业绩提升的便利捷径却因为国内外股市的低迷而遭遇阻滞。

  为国企上市提供过大量审计服务的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大中华区首席合伙人吴港平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大量欲上市公司在证监会排队,不排队也没有办法,股市不好,很难融到目标的资金额。”

  而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中字头企业完成整体改制,只差临门上市一脚,但低迷的股市却让企业不得不在门外徘徊。

  风险巨大

  资产证券化有很多好处,但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测,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国资缩水。

  经济学家、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委员金思宇告诉记者:“资产证券化有很多好处,但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当前央企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人才储备还稍显不足,加上市场环境的影响,企业在信息披露、资本运作等方面稍有不测,资产证券化带来的效果很可能就是国资缩水。”

  对于资产证券化达到的具体目标,来自某央企的财务部负责人李红(化名)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固定的数字过于绝对化,一刀切,而且大量中字头企业整体上市,股市能否承接是个问题。”

  尽管如此,李红所在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步伐却没有丝毫的停止,而他本人也在与会计师、律师密切接触以完成企业的改制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2012年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第三任期的第三年,而按照国资委规划,三年为一个任期,(国资委以出资人身份对央企负责人进行考核始于2003年,过去已完成两个任期),而任期期有间,绩效薪金的6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等因素,延期到任期考核结束后兑现。

  这也就是说,2012年的业绩考核结果出来后,将直接关系到央企负责人近一半的绩效收入。而2015年则是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第四任期的最后一年,资产证券化的目标显然意义非凡。

  不过,资产证券化并非盘活资产的唯一方式,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部长王志钢指出:“企业要降低成本,抵御寒冬,一方面可以把闲置、低效的资产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央企资产整合的力度。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产业链发生了变化,所以一部分资产可能会转让出去,让社会资本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增加央企在资产管理上的弹性,有进有出,进出结合,而过冬的时候,国有资本应该进行适当的收缩,把资源集中在优势领域,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控制成本成为了央企过冬的关键词。如何降本增效成为央企这一个时期最大的管理课题。

  尽管今年央企不断传出利润下滑的消息,但如果仔细关注,就会看到央企的利润虽然呈现下滑的态势,但是央企的营收却是在不断增长。

  财政部数据显示,1到8月份,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542.3亿元,同比下降9.4%,8月比7月环比下降1%;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248.6亿元,同比下降19.6%,8月比7月环比增长7%。

 央企利润 央企“考核大限”遭遇利润持续下滑
  但与此同时,营收方面,1至8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6.79万亿元,同比增长达9.7%。

  一方面是营业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利润的下滑,从会计学原理来看,影响因素显然落在了成本增长的问题上,根据财政部的数据,1至8月国有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为25.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事实上,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背景下,这并非是央企或国企的单独遭遇,从各上市公司及民营企业发布的上市公报或数据来看,同样呈现出营收增长而利润下滑的趋势,典型如华为等。

  对于成本的上升,作为央企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显然早有关注。“在经济扩张时期,成本高低对企业来说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在紧缩时期,成本因素对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影响日益突显,对一些企业而言更是关系生死的问题。”邵宁曾经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对央企做如上提醒。

  因此,控制成本成为了央企过冬的关键词。如何降本增效成为央企这一时期最大的管理课题。

  记者从国资委处了解到,早在今年3月,国资委就启动了旨在强化基础管理的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整个活动要持续到2014年2月结束,共分成3个阶段,分别是“全面启动、自我诊断”,“专项提升、协调推进”,以及“持续改进、总结评价”。

  当时王勇动员讲话时曾表示,“一些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容易被掩盖、被忽视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更加显露出来,中央企业‘要通过管理提升找出风险点,止住出血点’,保持生产经营平稳运行。”

  纵观央企目前出现问题较多的行业,如钢铁行业,化工行业、有色行业、交通行业、建材行业、石化行业等,这些行业的普遍性问题是受经济的周期性影响较大,伴随原材料国际价格的提升以及市场的萎缩,此时此刻,从管理上获取成本效益就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的成本问题早在去年即已现出端倪,2011年9月20日国资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8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6242亿元,同比增长13.1%。这一增速相较1~7月份的15.7%的增速进一步下降。

  而到去年11月份,利润增速的降幅进一步拉大,根据媒体公开的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在内的117家央企净利润增速的降幅高达46.5个百分点,而库存和应收账款这两项运营和财务成本,合计已占到企业流动资产的46%。

  这意味着,宏观经济形势一旦向变坏方向发展,市场萎缩,坏账增加,企业的流动资产就会折半,而流动性是企业的生命所在,这也就是成本问题之所以关键的原因。

  与此同时,央企当前普遍采用以海外投资来拉动增长的战略,虽然国际形势为有大量现金储备的中国提供了绝好的海外投资窗口期,但必须注意到,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所带来的挑战,比如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日益突出,如何寻找到有效的避险工具也成为央企必须面对的一项全新课题。而毫无疑问的,任何避险工具的使用都会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全球风险管理机构美国达信风险控股公司副总裁沈一鸣告诉记者:“目前央企的海外投资正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风险管理意识与日俱增,毋庸置疑,这样做的结果之一就是风险管理成本的增加,但与此同时无效投资和失败投资的案例就会大大减少,以并购补偿保险为例,这一保险往往占到项目额一定的比例,但却能让企业避免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损失。”

  所以,在风险管理专业人士看来,对于央企成本的增加并不可一概而论,有些成本的增加是必须的,而有些成本的增加则可以精减,这正是经济形势不好时加强风险管理的精髓所在。

  考核不变

  可以肯定的是,央企的考核指标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调整考核指标并不是国资委独自可以决定的,需要有来自国务院的授权,这意味着考核指标的调整意味着国家对经济运行态势的预判。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每次出现业绩不好的情况,舆论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企业负责任人及企业高管的收入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央企的考核指标是否会因此受到调整,而人们最难以接受的就是那些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企业负责人及高管拿高薪,或进行高消费,而这种担心并非中国所独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华尔街高管的高工资就备受质疑。

  对于经济形势恶化背景下,央企负责人的考核指标是否会生变这一问题,来自某央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央企负责人的考核需要次年4到6月份央企业绩出炉之后才能进行,因为只有那个时候,央企集团下属的那些上市公司的年报才会出来,也才能进行合并报表的统计,现在谈这个问题尚早。”

  的确,从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文件中不难看出,要到2012年7月份才公布2011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

  不过,上述人士也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央企的考核指标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调整考核指标并不是国资委独自可以决定的,需要有来自国务院的授权,这意味着考核指标的调整意味着国家对经济运行态势的预判,这种预判的国际影响力可想而知,所以央企负责人指标的调整将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4284.html

更多阅读

华瀚健康退市可能增大 药企扎堆大健康,2014是进还是退?

严超波回顾过去一年,从2013年上半年的“2013世界健康产业大会”,到下半年的第70届药交会,大健康都是一个不被落下的话题。     伴随着大健康的市场需求与市场机会之大得到行业认同,越来越多的药企纷纷踏入大健康圈,2014年,是否有更

超日 *ST超日生死大限 被诉“违规发行”第一例

      蹊跷“应收账款”留下资金黑洞  深陷债务泥潭的*ST超日(002506.SZ),距离生死大限只有两个月时间。4月28日,*ST超日将公布2013年年度报告。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ST超日的状况并不乐观。2月13日,*ST超日发布特别风险提示

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影响中国茶企做大的团队因素

     中国茶叶行业有“七万茶企”之众,但却没有一家能真实做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1%,在这个没有领军企业的传统行业里,是什么制约着中国茶企做大呢?营销专家许孙鑫曾撰文指出影响中国茶企做大的“产品因素”、“商业模式因素”和“广

药占比30 大限将至 第三方支付大限将至?

 作者:潘辛平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之后,关于第三方支付的“门槛”问题引发了很多疑问和关注。仔细分析,再结合第三方支付价值及与银行比较的研究结果,竟然有点恐怖的感觉——第三方支付大限将至!根本不是门槛高不高的

声明:《央企利润 央企“考核大限”遭遇利润持续下滑》为网友尼姑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