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酒业 壮哉 “河套”——写在“河套酒业”辉煌六十年庆典



     一、草原“黑马”传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巍巍阴山南麓,滔滔黄河北岸,丰草肥田的八百里河套平原,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

  就在这黄河金色的弯弓上,在茫茫草原的深处,杭锦后旗一座平凡的小镇——陕坝,因为河套酒业集团的崛起而声名远扬。

  河套,这个古老的地域名称,伴随“河套酒业”的兴盛而悄然改变着她传统的概念内涵。

  “一个地方,一季好粮,一瓶好酒,一生相伴,天赋神韵,淡雅浓香,河套王酒!”

  随着这段大气磅礴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荧屏上频繁亮相,不仅内蒙人民为之骄傲和赞叹,更让全国的消费者为之瞩目和向往……

  “河套”,已经成为草原绿色美酒的代言品牌,成为黄河新名酒板块崛起的象征!

  始建于1952年的河套酒厂,而今已经走过60年风雨历程。

  从最初的一家传统缸房起步,到名不见经传的杭锦后旗制酒厂,再到今天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中华老字号”、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中国北方第一窖”等多项殊荣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河套酒业”在60年当中经历了几代人的薪火相传,演绎着沧海桑田式的巨变。

  特别是经过近20年企业体制变革与战略决胜的辉煌跨越,“河套”目前总资产已达40亿元、员工8,000余人、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优质原酒产能5万千升、储存能力12万千升、成品酒生产能力12万千升。各项经济指标稳居全自治区同行业之首,被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白酒行业十佳经济效益型企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为中国轻工酿酒行业十强企业,步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行列。

  有人说,“河套”犹如一匹来自草原的“黑马”,它身后一组独特的数字书写和见证着它的传奇。截止到2011年底:

  “三项全国领先”:在北方浓香型酒、机械化酿酒、奶酒领域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十强”:中国酒业质量效益十强企业;

  “25家”:下属企业25家,员工8,000余人;

  “40亿”:企业总资产40亿;

  “500强”:“河套”品牌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

  ……

  屹立在中国北方的“河套酒业”,因一举摘下“中国北方第一窖”和“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两项桂冠,而在我国白酒产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体制变革“河套”腾飞

  中国经济30年高速发展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乃强国之路,体制转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能够得以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讲,正是源于其不断深入而彻底的体制变革。

  常言道,“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河套酒业”这匹酒业“黑马”之所以能够冲出草原、一飞冲天,离不开企业掌舵人张庆义超强的决策把握能力。

  在“河套酒业”脱胎换骨、驶入发展快车道的过程中,张庆义四步“改革棋”的准确把握堪称至关重要。

  第一步棋是在1997年,企业股份制改造风起云涌,张庆义看到新机制潜在的活力与能量,积极申请企业改组转制。后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河套酒厂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实践证明,股份制不仅吸纳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通过内部改革调动了员工积极性,调整了经营结构,使“河套酒业”如虎添翼;

  第二步棋是在2001年,张庆义提出对企业股份结构进行调整,将国有股从55.5%减少到33.33%;

  第三步棋是在2004年,在张庆义带领下,“河套酒业”提前实现杭锦后旗政府制定的五年任务目标,国有股彻底从“河套酒业”中退出,企业实现了完全民营股份制改造。

  第四步棋是2006年,为了公司整体经营能力的提高和下属企业更快更好成长,同时进一步搞活经营机制、实现规模经营,“河套酒业”进行了集团化改组,成立了河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其实,“河套酒业”的改革之举早在1992年就已开始起步,当时中央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河套酒业”跃马扬鞭,很快开始了实质性改革的探索,推出了从分配制度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在那个时候,一大批营销、管理、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河套酒业”的中坚力量,这为“河套”后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而与1997年第一次关键性改革相配套的是,张庆义在企业内部调整上还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

  一是规范了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将原来的18个科室缩减为6部1公司,并且定编、定岗、定员,精减了人员;

  二是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将工资与效益和生产挂钩,使工资向科研技术人员,关键、特殊岗位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

  三是实行定置管理,改善办公场所和生产现场的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并实行末尾淘汰制,使大家同舟共济、奋发向上。

  这些体制变革的关键之“棋”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每一步都走到了“点子”上,使企业抓住了机遇、规避了风险,各种资源优势不断叠加,极大提升了“河套酒业”竞争发展实力,将“河套”逐步打造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管控、下属企业独立运营、全民营资本、股本结构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国家民营大型集团公司。

  难能可贵的是,“河套酒业”的改制始终是稳健而非动荡的,正如“河套酒业”总经理王永强所言:张庆义在抓国有企业的时候,用的也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精打细算,不会随便进人,非生产性投入把得很严,他个人视厂如家的极强责任心,使“河套酒业”考虑问题非常长远,企业始终围绕着做有根的事业来进行。因此,“河套酒业”在转变为民营股份公司后管理风格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相反,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国有企业中的公正、诚信、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等优良传统在转变为民营股份公司后不但没被淡化,反而得到了加强,这是“河套酒业”稳健而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科技创新“三大第一”

  从海拔4,500米以上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黄河之水百折千回奔向黄土高原,一路上挟泥带沙淤积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形成河套平原近800万亩丰草肥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由此而来。而北纬42度平均每年3,200小时的日光照射,又成就了这一地区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的优质五谷。这种优越而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河套地区酿酒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

  底蕴深厚的“套酿”工艺

  黄河上游地区,自古就是汉族、蒙古族、羌族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各种酿酒工艺在此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河套地区极具特色的酿酒工艺——“套酿工艺”。“套酿工艺”是黄河白酒系中重要的技术流派,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一朵奇葩。

  在“河套”兴建的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壶2004年在河套地区挖掘出土的汉代酿制的河套古酒,透过这壶穿越千年的古酒,我们可以感受到河套平原远在汉王朝时就已经相当发达的酿酒产业魅力。

  实际上,河套地区最早的酿酒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据文献记载,当地人早在商代就已经利用“曲蘖”(麦芽和谷物做糖化剂)酿酒。它是今天河套酒文化的最初起源和“套酿技艺”的雏形。

  到了秦汉时期,河套地区屯扎的军士们以余粮酿酒,用以抵挡塞外凛冽的寒风和思乡之情。自汉代开始,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开始交融,河套地区所酿之酒不仅风靡草原,而且深受黄河流域各族人们喜爱,达官贵人皆饮“套酿”,自此河套酒的酿制开始兴盛。

  明末之后,晋商崛起,走西口盛行,那些来自异乡的酿酒技师,与当地技师竞展技艺,他们传承“套酿”秘方,博采天下酿酒精华,吸纳河套独有的气候、土壤以及古老黄河、千年公主泉水之灵气,以河套地区盛产的高粱、玉米、豌豆为原料,酿出了“开瓶十里香,风吹村村醉”的纯粮美酒,黄河白酒风格至此基本成型。

  “第一窖”与“北方浓香基地”

  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整合原有手工酿造作坊的基础上,组建了内蒙古国营陕坝制酒厂(今河套酒业集团前身)。历经数十年默默耕耘,在改革开放春风的鼓舞下,在20年传承、创新、开拓、发展的不懈拼搏和探索下,“河套酒业”无论酿酒工艺、技术还是产品品质风格,都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大发展。

  传承内蒙古2000余年酿酒历史,深入总结前人酿酒工艺经验,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秉持“引进、消化、吸收、改革、发展、创新”十二字方针,“河套酒业”先后在清香型、浓香型、复合香型、营养型、芝麻香型等白酒香型风格上大胆探索,逐步完成了四大系列酒体系的打造,形成相对成熟的产品架构:以“河套王”、“河套老窖” 为代表的浓香型酒系列;以“河套陈藏”为代表的清香型酒系列;以“金马酒”为代表的复合香型酒系列;以“御膳春”、“黄酒”、“奶酒”为代表的营养保健酒系列。

  四大系列中最具科技亮点、备受人们瞩目的是“河套王”、“河套老窖”两大产品,它们采用传统“浓”、“清”相结合生产工艺,选用河套地区优质多粮配比,泥窖长期固态发酵,陶坛长期贮存,形成了独具一格、被酒界专家称之为具有“窖香幽雅、绵甜醇厚、谐调甘爽、味净香长”的淡雅型独特风格,被誉为北方浓香型白酒的典范。

  说到“河套王”的独特,白酒权威沈怡方先生认为,“河套”在白酒行业堪称两大“先行者”:

  第一是“复合香”:由于历史原因,“河套”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既可以生产浓香型酒、又可以生产清香型酒和保健酒的酿酒厂家之一,这是她的先天优势。仔细品尝“河套王”等系列酒你会发现:它将清香型和浓香型两个大曲酒进行了有效整合。这种将清、浓两种优质大曲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产品独特“复合香”,就我所知在行业里是搞得很早也是成效很好的。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复合香”,“河套”虽没有大张旗鼓宣传,但它在白酒行业的确是“先行者”;

  第二是“淡雅浓香型”:从“河套王”到“52度河套王”,可以说“河套”的浓香型系列酒都有一个突出特征:不强调香大,而追求口味醇和完善。这与四川等南方地区的浓香型酒有着很大不同。尽管这种风格的形成跟当初其北方浓香型的工艺特色和对北方地区消费者口味的考量不无关系,却在客观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淡雅型”口感,“河套”无疑成为了这股潮流的“先行者”之一。

  凭借两大“先行”,沈怡方认为,“河套”无论其工艺在北方地区、还是其品质在国内高档白酒当中,都堪居“领先”水平:

  为了提升白酒的产量和质量,“河套”多年来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量科研工作,完成了北方生产浓香型白酒的用粮研究,实现了五粮配比的科学合理,生产出的浓香型白酒酒质幽雅、复合香气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套”引进优良菌种进行强化,增加大曲微生物系,完成了河套特定生态环境下中高温大曲生产工艺及微生物区系的研究;他们对大曲整个培制过程的温度、湿度等工艺进行了科学试验和研究,在原酒车间进行了不同品种大曲发酵试验;他们还开展了人工窖泥配方的试验研究,保证窖泥质量稳定提高;他们开展己酸菌、丙酸菌、红曲霉等微生物的研究应用,对老窖酒生产工艺深入探索,推广应用了“粮醅翻沙”、“夹沙”、“夹泥袋发酵”、“营养液养护窖泥池”、“回己酸液、酯化液发酵”、“多种曲合理搭配使用”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他们还对贮存陈酿工艺进行试验研究,摸清了原酒贮存过程中酸、酯、酮、醛、醇等各种微量成份的变化规律,为科学勾兑成品酒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

  “正是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使‘河套’白酒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准,总结出了—套在北方地区酿造名优酒的成熟生产工艺路线,确保了很高的优质酒率。”沈怡方先生高度评价说。

  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从另一工艺层面进一步指出:“河套”酒之所以好,还在于它有个“两多”特色。一是“多粮发酵”:粮食里面高粱酒是香的、玉米酒是甜的、大米酒是净的。多粮发酵做出来的酒口味比较丰满;二是“多微发酵”:就是应用的微生物比较多。我们常讲,大曲、小曲本身就是多种微生物的裁体。但是“河套”还有麸曲,这种多微发酵的酒更加醇厚,发酵过程中代谢出来的物质无疑比单一微生物要好很多。“河套”还有专门的微生物培养室,企业能有大型、专一的培养室,这在行业里实不多见。

  改革开放以来,“河套酒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技术中心,设立了微生物研究室、基础研究室、工艺研究室、酒体设计中心、白酒半成品、成品理化分析室等机构,进行白酒酿酒微生物研究、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产品品质理化检测等技术创新探索。

  为了增加科研工作的硬件设施,“河套酒业”还为技术中心配备了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惠普6890、4890气相色谱仪、美国ICS-2500离子色谱仪、UV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口研究型显微镜、MF2型菌落统计/显微细胞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这些先进的仪器为“河套酒业”科研技术项目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实验平台。

  先进的技术设备,需要具有高精尖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作支持,“河套酒业”目前拥有各类技术人员400多人,大中专毕业生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拥有高级品酒师7名、品酒师15名,其中国家级白酒评委7人,自治区级白酒评委7人,果露酒、奶酒评委4名。在白酒行业,“河套酒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首屈一指,他们投资兴建的北方生物酿酒研究院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另外,“河套酒业”还常年聘请沈怡方、曾祖训、庄名扬等全国著名白酒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河套”系列酒过硬的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对技术创新的长期投入和重视,为“河套酒业”带来丰硕科研成果。“河套”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有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公司还顺利通过了中国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共有6个单元的浓香型白酒产品获得中国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标志使用权。技术创新让“河套酒业”由一个传统的酿造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声名显赫的科技先导型企业。

  “十一五”期间,“河套酒业”启动了“25,000吨高档白酒”项目的建设,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北方第一窖”荣誉称号。“中国北方第一窖”的实至名归,对“河套酒业”的高端产品“河套王”品质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一命名非同小可,“河套”之所以荣膺这一殊荣是有原因的。用专家们的话讲:第一、“河套酒业”的浓香型白酒生产规模和产销量,已经成为北方第一;第二、“河套酒业”的主导产品“河套王”酒,是中国北方淡雅浓香型酒的典型代表;第三、无论其占地面积、窖池数量还是出酒量,都是当之无愧的北方第一;第四、即使今后还有更大的老窖车间建成,其窖龄也不会超过“河套”。

  “河套酒业”董事长张庆义认为,“北方第一窖”的产能保证,成就了“河套”今天在白酒行业的地位。尽管前些年白酒主流企业都在纷纷加快市场扩张步伐,但“河套”却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在产业基础的夯实、原酒产能的提高、科技投入的加大以及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引进上。不断扩大产能、确保优中选优,是“河套”规避同质化竞争、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成功秘诀。

  自2009年开始,“河套酒业”陆续实施了万吨名优酒技改、万吨大曲基地续建等重大项目工程。伴随这些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河套”优质原酒生产能力持续提升至5万千升,原酒储存能力提升至12万千升,成品酒生产能力达到12万千升。

  2010年9月,鉴于“河套酒业”产能规模区域优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正式授予“河套酒业”所在地巴彦淖尔市为“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河套酒业”在战略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产品风格的多样化。“河套”建设的五原年产5,000吨清香型白酒项目,标志着它在产品创新上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而“河套”投建的山东泰安公司,则是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芝麻香型白酒生产企业,它不仅是“河套酒业”面向未来的尖端香型之一,更成为其品牌向全国化迈进的战略桥头堡。

  酿酒机械化的行业引领

  中国白酒作为传统酿造行业,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天然微生物接种、固体糖化发酵、蒸馏等特殊工艺而成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这也是白酒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精髓所在。但是,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也面临着粮耗和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力来源少、土地资源紧缺、能源消耗大、生产环境、食品安全隐忧多等紧迫压力,白酒“生产机械化”已成为这一行业走向现代化生产的必然途径,生产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传统白酒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比较低,卫生条件与食品生产的环境要求差距甚大。大量糟醅要在操作场地翻拌、摊凉、加曲,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食品卫生安全,即使大多数白酒生产厂家采用了行车、抓斗、活甑桶,劳动强度得到较大改善,但劳动强度大的摊凉、拌料仍未能实现机械化。加之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大量酿酒生产工人,可劳动力不仅成本升高,而且来源不足。这些制约因素给“河套酒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创新空间。

  也许跟张庆义机械行业出身的背景有关,“河套酒业”对于科技创新一贯高度重视。在传统固态发酵基础上对白酒生产机械化进行大胆尝试和实践,成了“河套酒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

  为此,他们不惜投入巨大资源,率先在白酒行业开始了酿酒机械化和自动化清洁生产的探索。

  自2008年以来,“河套酒业”先后在杭锦后旗建成投产了浓香型白酒机械化生产线,在呼市、五原、赤峰、乌兰浩特兴建了清香型机械化酿酒分公司。经过几年来生产运行和多次试验改进,有效调控了传统工艺,逐步实现从原料仓储、蒸煮糊化、出甑、冷散、加曲、出入池的机械化替代人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精确配料、材料不落地,实现了清洁卫生和标准化生产,产、质量稳定而且显著提升,极大减轻了酿酒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010年9月13日下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河套酒业”所在地内蒙古杭锦后旗召开。会议的热点话题,正是“白酒机械化生产”。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与会嘉宾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河套酒业”五原分厂的5000吨纯粮固态发酵清香型白酒机械化生产项目。

  作为“河套”产能扩张的重要一环,“五原河套酒业”拥有目前白酒行业唯一的、真正的机械化生产车间。其生产模式是以清蒸二次清的工艺路线为基础,原料使用整粒高粱,不锈钢槽车地上恒温固体发酵蒸馏。其生产模式除人工上甑蒸酒外,其余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物料输送采用斗提、螺旋、刮板、皮带等输送机械和叉车运输。生产设备包括筒仓及粮食自动输送系统、整粒高粱机械化精选、高温高压蒸煮糊化及自动控制压力和翻转倒料系统、自动摊晾加曲系统、不锈钢槽车地面恒温发酵系统、机械化上料及蒸酒系统、稻壳精选及自动上料系统等六大系统。从制曲到发酵、蒸馏、调酒、计算机集中测评,再到白酒罐装、包装、成品入库等工序,全部实现了“不落地”式的自动化衔接,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微机监控。整个生产流程顺畅有序,生产现场清洁卫生。

  近年来,“河套酒业”在实现白酒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推动一系列自主创新项目的全新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制曲原料的出入仓输送、除杂、润料、粉碎到曲块压制成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在原料、成品输送过程中,使用皮带输送机、电动车、叉车等电动设备;在曲块粉碎、称重、打包方面实现了电子称重、机械打包,使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在培曲过程中安装试用曲房温度、湿度自动检测电子传感系统,利用远程智能专家平台检测发酵室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使整个制曲过程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

  二、引进和安装了酒库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全系统符合国家食品行业规范,其年勾调能力大于8万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大提高勾调精度,一次勾调成功率达95%以上。自动化装置实施动态流程显示、面向用户的操作界面,可提供完整的管理功能和数据报表,系统投运后实现“少人值守”、生产过程全自动的功能要求,减少用工人数近三分之一,加强了生产质量的管理控制。

  三、引进和安装原料仓储及粉碎的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微机控制的螺旋钢板仓对粮食进行密闭存储和粉碎,整个过程在现有生产规模下比原来减少30人,且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保证了原料储存粉碎的卫生安全和高效。

  四、安装自动化灌装快速生产线,实现产品包装从洗瓶、灌装到贴标、装盒最后到装箱全自动机械化操作,该流水线一小时能达到灌装一万瓶的高速生产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河套酒业”从原料的仓储、蒸煮糊化、出甑、冷散、加曲、出入池到酒库管理,再到白酒灌装包装、成品入库等工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衔接,让每一道工序都把握在技术人员的数据监控之内,质量可控性大大提高;同时彻底改变了传统白酒生产车间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彻底摆脱了重体力劳动的束缚,提出了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专业修养的高素质要求;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打破了酿酒行业传统的作坊式手工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酿酒生产的脏乱差面貌,让清洁化生产成为可能,实现了行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这对白酒业标准化生产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和变革。

  2012年技术改造完成后,“河套酒业”已拥有浓香型原酒机械化生产线48条。一条线一年比手工班节约总生产成本21.2004万元。48条机械化生产线,一年节约生产成本达到1017.6192万元。

  河套酒业集团在讨论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时候,张庆义董事长绘制了“创新酿酒智能化生产,追求绿色、洁净、安全、低排放,改写中国酿酒业历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前景,为今后企业的自主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产业的生产方式、包括设备的使用在保持传统工艺基础上,也曾有过许多大的改进。但在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生产方面,“河套酒业”无疑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河套酒业”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全新思路,必将引领白酒这一传统行业走向现代化升级。它把白酒曾经的“落后”、“夕阳”帽子彻底甩到了太平洋,一个充满现代朝阳之光的全新产业面貌已在“河套”绚丽呈现。难怪白酒权威沈怡方先生高度赞扬“河套”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巨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中国白酒“三个第一”

  “河套酒业”虽算不上全国最大企业,但在中国白酒产业发展史上,却有着独特的标杆价值和示范意义。

  白酒权威沈怡方指出,“河套酒业”拥有“三个全国第一”:

  一、拥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认定的“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荣誉称号,这在全国是第一的;

  二、白酒机械化清洁生产的规模和方式,在全行业首屈一指,全国第一;

  三、利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奶酒,在全国属第一。

  “河套酒业”百吉纳奶酒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发酵奶酒生产基地,奶酒行业国家标准起草组长单位。它传承民族奶酒几千年的传统工艺,专注于发酵奶酒的研究,依托内蒙古草原天然无污染优质奶源优势,特选五种生物活性益生菌,应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等国内、国际先进技术,经过分级发酵、澄清过滤、高温灭菌、CIP自动清洗、微机控制等一系列精密的工序,生产出纯正、健康、绿色的高品质发酵奶酒,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为国家奶酒标准当之无愧的制定者。

  正如“河套酒业”董事长张庆义所言: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真正被人们记住的有几个?相反李白、杜甫却被人们记住了,因为他们在创造。

  人活一辈子,如果没有创造什么,谁能记住你?北方生产出高品质的浓香型白酒、酿酒机械化清洁化、自主研发发酵型奶酒,这三件事是令张庆义感到欣慰的,他说这是“河套酒业”给中国白酒行业交上的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四、品质创新 至真至纯

  “河套酒业”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不仅体现在它的产能、技术与销售业绩上,更体现在它对内蒙古这块根据地市场的超高占有、以及对全国各大重点区域市场的巨大作为上,以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的酒文化,约请着天下的客人。特别是作为内蒙古本土高端品牌白酒的代表,“河套王”酒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张名片。

  张庆义说,人要做一个对得起别人的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搞企业这么多年,企业大小不说,我敢保证没有坑骗过一个经销商、没有坑骗过一位消费者!

  做一个对得起别人的人,这是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但却是一种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河套酒业”可以说最初的创品牌意识并不是那么清晰,但首先他们想着的是做酒如做人,喝酒喝得是感情。只有做人至真至纯,才能做酒至真至纯。

  从模糊到清晰,“河套酒业”逐渐形成了至纯至真的做酒风范。“至纯至真”,是指用纯粮并采用科学先进的手段及最真诚的情感酿造人文美酒。“河套酒业”今天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朋友的认可和赞许,与“河酒人”长期秉持的“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为人处事风格是紧密相关的。

  把厚道做成标准

  这种做人的风格也影响着做企业的风格,对于河套酒业来说,他们的风格就是要把诚信做成口碑,把厚道做成标准。

  “一季好粮,五道关口,八个关键部位,二十个重要质量管理点,一瓶好酒”——

  在“河套”看来,质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企业的战略问题。而正是他们对酿造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执著,才促进了“河套酒业”的快速发展。

  著名白酒专家高景炎曾经高度评价说,“河套”有一个非常令人称道的品质理念:白酒行业的质量观念必须彻底转变,必须把质量的判定权从企业一方转移到消费者手上,必须树立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的全新品质意识。这是“河套”能取得今天市场卓越表现的关键。

  在张庆义的眼中,“河套酒业”的管理有两个“点”必须牢牢把握,一是产品质量的管理,二是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其中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

  为此,“河套酒业”成立了以张庆义董事长为首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实施了“质量兴企”工程,健全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在认真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了以质量标准为龙头,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为基础的400多项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这套企业标准体系通过了AAAA级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最高认定,保证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精细化。他们不断强化质检机构建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立了五道关口、八个关键部位和二十个重要质量管理点,配备了300多名专兼职质检人员。他们还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公司先后培养出国家级评酒委员7人,省级评酒委员11人,厂级品酒员20多人。在技术质量把关人员中,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5人。这些科技、质检人员奋战在科研、勾调、品酒、生产、质量检测把关的第一线,为严把产品质量关、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河套”还特聘白酒权威沈怡方先生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常年指导“河套”酿酒技艺的改进与突破。

  在严把质量关上,“河套酒业”的“五不能”、“四为主”、“三不放过”远近闻名:

  “五不能”即任务再重,质量第一的思想不能变;困难再多,抓质量的劲头不能松;资金再紧,用于质量的投入不能少;人员再忙,抓质量的班子不能散;工作再多,一周一次的质量例会不能改。

  “四为主”即质量与数量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生产条件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成本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其他环节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

  “三不放过”即发生质量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处理不放过,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1997年5月,“河套酒业”在内蒙古首家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和产品“双认证”,2002年又通过了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借助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的原辅料进厂、粮食加工、入窖池发酵、白酒的蒸馏、入库分级贮存管理、产品勾调设计、产品技术质量指标控制、产品最终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质量指标数据进行控制,极大稳定和提高了白酒产品质量。这种现代化工业企业管理升级的过程也是现代文明落户企业的过程。

  从内蒙古草原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今天黄河以北最大的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支撑“河套”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究竟是什么?“是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河酒人”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

  他们深知:“河套”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对品质的精益求精;“河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永远是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强势品牌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尽到对消费者和国家的质量安全责任,并以此培育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正是这一切艰辛努力和坚实保障,“河套酒业”的质量管理才成效卓著,实现了产品合格率100%、消费者满意度100%。浸透着悠久历史的“河套酒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芬芳。

  2008年10月,“河套酒业”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卫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了“神七问天”活动。他告诉我们:“神五”、“神六”、“神七”发射成功后,在航天城的四个庆功宴会厅、回收仓凯旋的庆功宴和接待来宾宴会上,用的都是“河套王”酒。许多来宾除了在宴会上喝以外,还带了几瓶回去,说是要让亲朋好友和同事们也尝尝产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美酒。仅“神七问天”的前前后后,就用了近500件“河套王”,可见“河套”的产品品质是何等的深受消费者信任与青睐!

  五、文化创新 草原与黄河之“魂”

  河套文化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

  纵向上看,一般意义上的河套文化具有游牧文化、骑士文化、农耕文化、亦农亦牧文化;横向上看,河套文化又由阴山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滩文化、沙漠文化、戈壁文化等组成。

  河套文化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观,昭示着它的博大精深。也正因为这样,使“河套”品牌具有了多向延展的先天条件。

  张庆义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文化的酒是普通酒,文化是挖掘出来的而不是炒作出来的。

  “河套酒业”以其博大的胸怀,使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小镇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在这里实现了对接与碰撞。世人在观看大草原的同时,饮一杯“河套王”酒,开启的是一段骑士之旅,消费的是内蒙古的万古豪情。

  让文化可观、可感、可饮

  河套集团董事长张庆义说得好: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与其说是人们物质的需求,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上、精神上的需要。因此,河套集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培植自己特有的酒文化,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风味,让人们在喝酒的同时,领略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风情。

  在河套酒业集团,“创新”文化无处不在。企业由当初不足百人、名不见经传的手工作坊式小酒厂发展成为当今的国家大型企业、全区酿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地方财政支柱企业。“三本管理”模式作为典型管理经验在全盟工业企业中推广,被自治区政府和盟委行署评为管理示范企业。目前“河套酒业”是自治区白酒行业惟一一家科技先导型企业,这些无不闪烁着创新文化的光芒。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河套酒业”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超越自我,追求完美”企业精神为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开掘酒文化的过程中,“河套酒业”重视把一种文化范式外化,使一种精神变成可观、可感、可饮的作品,最重要的举措是,“河套酒业”踏踏踏实实地抓了“两馆一团”建设,“两馆”是指酒文化博物馆和酒道馆,一团是河套酒业文工团,一刊是《河套酒文化》。

  从“河套酒业”的牌楼下步入厂区,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河套酒业”巨大的文化魅力。从牌楼进去,酒道馆,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一字排开,让你深感这里拥有悠久的企业文化积累史。进到厂区,你能看到北方机械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的“北方第一窖”、企业文化活动中心 、“源远流长”球型雕塑、“公主泉”、“超越塔”等一系列具有“河套酒业”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

  这些具有历史文化、草原风情、现代工业科技等鲜明“河套”酒文化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景观,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企业还开办了“河套”酒文化研究会,全新演绎和诠释着河套文化和河套酒文化,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河酒”文化的“基因图谱”

  “鄂尔多斯”羊绒衫与世界时尚对接,“伊利”、“蒙牛”与绿色大草原的形象对接,“永业集团”与财富和健康对接。与这些企业相比,“河套酒业”更坚信历史出文化。“河套酒业”的历史开掘,重视把传说、文物、民俗相结合,这样就使“河套”酒文化传播严谨而丰满。由于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做背景,“河套酒业”可以说对文化的开掘更加深厚。

  传说方面,“河套”酒文化主要讲述了黄河神母梦中传方的传说、金马驹的传说、公主泉的传说。这三个传说故事谱就了“河套”酒文化的基因图谱。

  三个传说,有一个灵魂就是讲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

  三个传说形成一个共同的启示,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大融合的地区,其民族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通过“河套文化”可以重新认识我们的母亲河,通过饮用“河套”酒,将重拾我们厚重的传统,发现崇高,发现阳刚,发现英雄,发现我们的精气神儿。

  三个传说,还有一点启示,从金马驹引路到灵狐厮磨,都反映了“河套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文化,为“河套酒业”亲近自然的文化发展铺好了背景。

  文物方面,“河套酒业”兴建了酒文物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物。

  民俗方面,“河套酒业”注重把河套人包容、乐观、精神明亮的特点传播到四方。

  河套酒文化的开掘注重向历史开掘,让传说、文物印证、民风采集相结合,从而保证了“河套”酒文化的和谐生长。

  志向远大的“文化长征”

  企业如果想做百年企业,企业如果要走向现代化,走出内蒙古,就必须打破常规,从文化开刀、从改变人的观念开始。2001年,“河套酒业”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文化长征”。

  2002年,“河套酒业”兴建的“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该博物馆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门厅以汉代古典建筑为特色,雄伟、挺拔。馆内以金樽美酒、骏马天娇——内蒙古酒文化为主题,分为五个单元概括了内蒙古文化上下5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草原民族豪迈的性格特色。它是内蒙古第一家企业兴办的专业性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从远古时期以来的各类酒器、酒皿以及跟酒文化有关的各类雕塑,浓缩了河套酿酒文化和传统酿造工艺的精华,也展示着河套酿酒文化在我国酿酒史上的重要地位。

  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陈列展览,赢得内蒙古文博界、旅游界、酒界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作为内蒙古首家专业博物馆,它的落成对提升“河套酒业”无形资产价值、丰厚企业文化底蕴、塑造企业及品牌文化形象、促进内蒙酒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也因此而成为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北旅游联合会定点旅游景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景点。

  做百年企业是许多企业的愿景,而真正像“河套酒业”这样,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战争、地震以及体制改革的洗礼,成长为历久弥新的企业的并不多。在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里,我们能看到历届厂长的名字。它体现出当代“河酒人”对先辈的敬意、对传承的守望、对成就百年品牌的决心。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一个从市场经济潮流中走过来的企业来说,每个时代河酒人都与时俱进,奉献出他们的杰出产品。“河套白酒”、“河套陈缸”、“河套老窖”、“河套王”,“河套酒业”陪伴着几代内蒙古人的成长,形成了内蒙古人的共同记忆与公共情感。

  河套酒业看得见的历史是六十年,而看不见的是上千年的河套酿酒历史、数千年的河套优质粮食种植史。从这一点来讲,作为内蒙古酒类企业的杰出代表,“河套酒业”被评为中华老字号而载入史册可谓实至名归。

  六、品牌创新 草原升起“第一品牌”

  经典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这是人们对“河套王”酒从造型到口感的形象定位。

  近年来,高端白酒竞争已呈白热化之际,“河套王”酒能够在高端商务用酒市场撕开一个口子、抢占一席之地,不能不让人们刮目相看。

  有媒体称“河套酒业”是中国酒业里杀出的一匹“黑马”,“河套王”给中国高端白酒领域吹来一股强劲而清新的西北风。

  选择“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几千年来共同孕育产生的“河套文明”作为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载体,“河套酒业”这些年在市场和品牌战略上展开成功的“双推广”,可谓成效卓著。

  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20多年来,随着企业规模实力的增强和产品市场覆盖范围的扩大,“河套”在品牌诉求上不断寻求突破和提升。1980年最早出现在巴彦淖尔盟小报上的是“好粮出好酒,好酒在河套”;1993年的诉求是“中国名酒,河套老窖”;1998年又创新为“河套老窖,至纯至真”;2000年,他们提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品牌”;2005年,在央视播出的是“千年河套,烧酒之源”;2006年,在央视播出的是“塞外河套,五谷之王”;2007年,央视的广告语有了更多韵味:“一个地方,一季好粮,一瓶好酒,一生相伴”;2008年,针对42度“河套王”,他们打出的理念是“精彩辉映,42度人生”。紧接着,从品质风格特点入手,他们又演绎出了“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的精彩创意……

  应该说,通过对42度“河套王”品牌文化的深刻挖掘,提出“精彩辉映,42度人生”的品牌诉求,是为了实现对消费者的品牌占位。而通过对产品品质特色的挖掘,演绎出的“天赋神韵,淡雅浓香”,则是完成了对消费者心中的品质占位。通过这种品牌和品质占位,“河套”找到了与消费者的最佳结合点,完成了与消费者心灵深处的沟通。

  品牌演变的过程,是企业实力蓄积的过程。品牌诉求的变化,不仅反映出“河套”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酿酒产业、对品牌概念理解的升华。这是他们经营理念成熟的重要表现。而企业经营理念的成熟,又反过来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伴随着“河套王”横空出世、一跃成为内蒙古第一品牌,很多人关注它何以一飞冲天、异军突起?

  了解“河套酒业”的人深知,“河套王”的走红其实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系统优势资源整合的结果。从“北方第一窖”好粮、好水、好工艺的“三好”先天品质打造,到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至真至纯理念、酒文化博物馆深厚历史底蕴挖掘这些文化营养的后天滋补,再到“精彩辉映,42度人生”、“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等品牌与品质的一系列精彩诉求和广泛传播,为“河套王”的品牌确立与升华,为“河套王”品牌在高端白酒市场上的走俏和风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品牌基础、这样的品牌内涵、这样的品牌战略、这样的品牌塑造与创新模式,“河套王”品牌想要不“火”都难!

  从“河套陈缸”到“河套老窖”、“河套宴酒”,从“蓝老”到“河套王”,“河套”的品牌内涵、品牌诉求及其品牌的声望,犹如其产品的质量和身价,一路飙升,其魅力和影响与日俱增、从草原走向全国。

  深厚的酒文化底蕴和持续推动的名牌战略,让“河套”品牌的美誉度和含金量不断提升。2004年“河套”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从2005年开始“河套”品牌连续六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授予“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2005年品牌价值为7.46亿元,2011年提升到46亿元;2006年,“河套”还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成为内蒙古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2011年,“河套”图形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七、营销创新 “区域深耕”的启示

  有人说,当今娱乐界流行“粉丝’一说。而喝”河套”酒的人,不仅是”粉丝”,他们喝”河套”酒甚至喝出了一种信仰。这不仅因为“河套”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因为“河酒人”做市场能够做到消费者的心里。

  从“大内蒙”到“区域整合”

  在市场营销战略上,“河套酒业”是一家不断追求模式创新的企业,它曾是国内最早采用终端营销战术的白酒企业之一。

  早在2001年前后,“河套酒业”的领导层就开始学习当时业界流行的“盘中盘”市场运作模式。“盘中盘”的中心思想,就是把核心销售视为“小盘”,利用“小盘”传播口碑,最终启动整个市场“大盘”。在这一理论出现以前,实际上“河套酒业”就已经自觉地走在了这一理念的道路上。他们制定了富有针对性的渠道操作策略,强势挺进餐饮终端,逐步形成具有“河套酒业”特色的营销模式,成为白酒行业较早运用终端战术的企业,成功打造出以内蒙古为核心,以宁夏、陕西、河南、北京、天津等为外围的“大内蒙”市场,同时向全国市场推进。

  2006年后,随着白酒产业营销环境变化和消费者主权消费意识的觉醒,终端营销战术效应大减,“河套酒业”及时调整策略,将营销中心从 “通路为主”转向“品牌制胜”,以“北方第一窖”为核心的品牌营销战略开始稳步实施。

  小区域高占有,精耕细作“大内蒙”,这是“河套酒业”早在很多年前就已成功确立的一项重要市场创新战略思维。

  张庆义认为,河套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果把区域做到极致,“河套”在内蒙古的市场份额就会处于垄断地位。

  白酒市场独特的“区域划分”特性,很早就引起了张庆义的关注。由于消费习惯和地方保护等因素,很少有品牌能够真正畅销全国,稳居全国市场的只有“茅台”、“五粮液”少数几个产品。因此,“河套酒业”早早就提出要注重根据地市场建设,做好根据地市场。

  张庆义认为,对“河套”而言,虽然要立志打造成全国品牌,但首先要做好“大内蒙”这个区域,全力夯实基础市场。具体说,“大内蒙”就是指巴盟(即现在的巴彦淖尔市)、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集宁、榆林这六个区域。这六个区域也是“河套”的核心市场和根据地市场,是发展和扩张的基础。

  围绕这一战略方针,“河套酒业”坚定而执着地对“大内蒙”市场进行了多年精细化深度耕耘,真正实现了“高占有”和绝对“统治权”。

 河套酒业 壮哉 “河套”——写在“河套酒业”辉煌六十年庆典
  为进一步确立内蒙“第一品牌”地位,“河套”在内蒙东部的赤峰市元宝山区和兴安盟的乌兰浩特投建了年产5,000吨名优酒机械化项目,将“河套”在内蒙东部地区的“高占有”也拿到了手。

  这些年,在内蒙古市场上,无论你走到哪儿,都能闻到“河套”的芬芳、看到“河套”熟悉的瓶型、品到“河套”美酒怡人的馥郁甘醇。在内蒙古,打开任何一台电视机,开机后电视屏幕的右下角,都会显示三个字:“河套王”。

  当“河套”品牌的文化和影响在“大内蒙”市场上真正展现出“北方第一窖”巨大张力之后,他们开始对宁夏、甘肃、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天津等长江以北市场展开积极的渗透,不断将“河套”的“内蒙经验”在这些战略性市场上复制。

  自2006年开始,他们进一步强化“大区域化”运作模式,先后设立了内蒙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和长江以南市场。经过2007年的艰苦努力,市场增长点不断涌现。2008年初,他们提出“向内蒙中西部成熟和较成熟的市场要增长,向有潜力的区域市场要增长,使个别下滑市场止住下滑保增长”的思路,对所有市场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逐个定制解决方案。2010年初又将陕北区域并入核心市场,同时引入“中心点辐射”概念,继续进行市场区划调整,按照地域文化和消费习惯理顺管理程序和关系。

  在市场调整的同时,“河套酒业”加大白酒主业的投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适宜特定区域销售的产品,扩大“河套”品牌的经济半径和影响范围。

  在市场区划的分与合之间,他们充分贯彻“促发积极因素和增长点,精耕细作成熟区域,大力开拓空白市场”的发展理念,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战略举措。

  随着在这些战略区域市场上取得成功,“河套”逐步将这些市场连成一片,一步步完成对北方市场的战略性整体布局。同时,对全国其他市场,包括广东,广西等南方沿海市场,“河套”也始终没有放弃“奇兵突袭”机会。

  从根据地市场到战略性市场,再到“奇兵突袭” 式市场,“河套”市场全国化“大棋局”由此悄然成型。

  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异的产品质量以及不断壮大的企业实力,坚定了“河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信心。现在,“巩固内蒙古中西部,拓展周边省市,瞄准全国,重点培育,稳步推进”的营销战略,已经成为“河套”开拓市场的基本大政方略。为此,他们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十个办事处,在20多个省市发展了近千家经销商,初步构建起面向全国的营销渠道和市场网络。

  完美收官 宏大开局

  2010年,“河套”白酒主业销售较上年同比增长36%,各项经济指标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提前一年完成2009年初制订的“三年发展战略规划”,实现了杭锦后旗旗委政府“再造一个河套酒业”的战略目标,为企业“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完美收官。

  2011年,是“河套酒业”“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河套酒业集团公司实现销售3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40亿元。

  用“大丰收”形容2011年“河套酒业”取得的市场佳绩,毫不为过。从市场上看,“河套”已在内蒙呼包鄂等片区稳居“第一品牌”地位。随着华东、西北、华南等战略区域的推进,“河套”全国化进程已迈出关键性步伐;从品牌上看,“河套王”系列作为“河套”中高端市场主打品牌和“十一五”规划战略核心品牌,其销量再创历史新高,销售收入已超过11.5亿,同比增长38%,约占总销售额的60%。充分印证出“河套王”战略定位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2011年10月8日,沈阳秋季全国糖酒会开幕前夕,内蒙古“河套酒业”东北区域联谊酒会在沈阳举行。来自河套酒业集团的高层领导及其全国经销商代表、供应商代表等战略合作伙伴及媒体代表300多人应邀而至。从巴彦淖尔到呼包鄂,从呼包鄂到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从情义出发,从一盘盘烩菜出发,从一杯杯热酒出发,从一桌桌人气出发,“河套酒业”正从启动“小盘”向启动“大盘”进军!

  河套酒业集团副总经理张卫东指出,2011年销售目标的顺利实现,源于“四个调整、四个加大、四个转变”营销战略的全面贯彻,源于在营销策划及运作方面,以“河套王”为核心、以产品提升为依托,实现由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的根本性转变;源于充分发挥了市场部门的职能作用,拓宽营销思路,深入市场,细致调研,极大强化了市场策划、促销活动、市场管理、执行监督、产品设计开发、广告宣传等工作的力度,使公司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大为提升。

  为迎接“河套酒业”六十周年“辉煌庆典”,2012年他们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目标:白酒销售25个亿,力争突破30亿大关!为此,他们制定了如下周密部署:

  一、突出重点,优化营销模式,全面完成销售任务;二、完善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导入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三、加强干部培养,完善激励机制,打造高绩效营销团队;四、进一步明晰产品结构,精准品牌定位,提升品牌诉求,提高“河套”品牌影响力;五、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秩序,坚决执行顺价销售,有效提高执行力。

  围绕这一部署,“河套”出台了2012年“巩固核心区域市场,精耕细作,实现渠道产品全覆盖,抵御竞品,保证绝对主导地位;区外市场抓两点,积极寻找突破口,重点加强‘河套王’的推广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实现‘河套王’顺利销售;强化部门职能建设,提升团队执行力”等一系列营销策略。

  对于“河套”市场的推进,董事长张庆义表示:区域占位对“河套”非常重要。没有根据地市场的深耕细作,就不可能有“河套”全国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河套酒业”的“十二五”规划,已为企业营销发展勾勒出美好蓝图:2015年末,白酒主营销售目标突破80亿元大关,其中“河套王”销售突破50亿,由区域强势品牌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知名品牌。

  张卫东为此强调,作为一个崛起于北方草原的白酒企业,实现厂商共赢、提升自身竞争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营销链条,对“河套酒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河套”结构优化进程,企业一直在努力探索更好的、长期共赢的厂商合作模式。在白酒未来的营销中,厂商必须在同一个营销链条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联盟,也就是常说的“厂商一体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厂商共赢。张卫东透露,随着“河套”市场战略的实施,“河套”也在尝试厂商合作全新模式,譬如在北京、河南成立由多方参股的销售公司。未来,“河套”将坚持这一方向性的尝试和改革。

  在发展现有经销商的基础上,“河套”将积极推进营销渠道延伸,探索品牌建设新路径,通过自建旗舰店、合作运营品牌专营店等形式,不断寻求品牌营销的突破口,深入探索区域市场更好更快的增长方式。

  张卫东说:“河套酒业”制定的“十二五”宏伟战略目标,就是想同广大经销商朋友共同获得新的市场发展、共同实现更大的价值、共同追求更高的商业境界,携手将“河套王”向全国市场推广,让“河套王”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和更多消费者心中扎跟,从而实现厂商整体营销的升级转型和多赢目标,让大家跟“河套”一起走向美好而光明的未来。

  八、管理创新 “三本管理”的系统优势

  张庆义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悟到了做企业,产品质量优价格低是竞争的法宝,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靠人,人、成本、质量是做企业的抓手,他们逐步把这些管理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三本管理”。

  “一本经”哲学

  2000年,张庆义提出了“三本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目标成本、质量为本。

  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敬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深入推行“以员工为主体,以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为核心,以企业物质利益为基础和民主管理、各种围绕人的管理制度”为保证的“人本管理”;

  目标成本,其实质是解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问题,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推行目标成本,把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车间、生产班组直到个人身上;

  质量为本,是为保证产品的活力和竞争力,制定名牌战略,实施“质量兴企”、“质量兴市”工程战略,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质量为本思想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经过多年实践,三“本”管理已经形成一种在新的改革环境下的全新模式。张庆义创造和推广的三“本”管理模式,通过河套酒业集团的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结晶。三“本”管理的模式已被巴彦淖尔市作为典型在全市工业企业推广,并获得自治区企业管理创新奖。

  从2000年起,“河套酒业”每年职工大会的关键词始终是“三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目标成本、质量为本”,这是“河套酒业”的看家法宝。跨时代念一本经,这在中国企业界里是十分罕见的。

  河套酒业如今品牌升级,企业正由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迈进,而这些都是枝叶,“三本管理”可以说是“河套酒业”生长的底肥。

  2003年“河套酒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狠抓‘三本管理’,加强文化建设。”从国有企业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升到股份制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反映出公司管理理念的变化和提升;

  2004在企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提升‘三本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再次凸显了公司在管理理念上的提升;

  2004年“河套酒业”在内部管理上深入推行了OEC管理制度、6S管理和日清日结,大规模开展了标准化行为企业的创建,进行了以薪点制为核心内容的薪酬体系改革,表明公司已经从原来“三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上升到进行过程即时控制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阶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批企业,管理日益要求企业家“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国际化的视野,“立地”就是扎根本土。“河套酒业”通过“三本管理”,把人、产品、过程这些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抓到位,他们在吸收新鲜思想的同时,对自己本土化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但对“三本管理”不离不弃的坚守,让人看到了打一套拳形成系统优势的重要性。

  “魂、道、术”高度统一

  从2011年开始,“河套酒业”开始导入卓越绩效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这两项管理做到位后,“河套酒业”的“三本管理”开始获得新的升华。

  《河套酒业企业文化手册》写到:“坚持创新,永不满足: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一切先进理念与经验,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持续改善,不断超越。”

  在坚守“三本管理”的同时,为深入实施“质量兴企”工程,“河套”还推行了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引进了“海尔”的OEC管理、邯钢的目标成本否决等先进管理概念和方法,新上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微机信息管理系统,引进和实施了ISO 9001质量体系、A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河套酒业”获得自治区企业管理创新奖。

  在用人制度上,“河套”推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制度。坚持“能者居上”,“工者居前”,“智者在侧”的用人艺术,把所有职员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注重细节到追求“精细化管理”,这是“河套酒业”这几年在经营理念和管理素质上的一大飞跃。他们制定的企业管理、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内涵多达24类250余项。为确保出品的每一瓶酒都是100%的一流产品,他们设置了五大关口、20多个关键质量控制点,把质量概念延伸到生产工序的每个环节和员工工作的每一步骤。目标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强化了对质量问题的预警和追查力度。以董事长为主、质量部、技术部、销售部为辅的质量评审委员会,每年都要进行定期的质量评审会和不定期的产品抽样检查。在产品包装车间的入口处,人们可以看到一幅硕大的展板,上面记录着全车间三个班组每一位员工一周内的任务完成、质量考核评比情况以及每一天的奖惩结果。奖惩额度甚至细化到几块钱、几角钱。而所有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时刻不忘“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企业原则,处处体现“创名牌产品、建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

  九、理念创新 做负责任的企业

  中国人重情,酒是表达情感的一个载体,人贵情,酒贵真。真挚的感情要靠真挚的好酒来表达。

  从作坊开始,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酒行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真。“河套酒业”提出了“至真至纯”的造酒理念,将河套粮食的天赋之真、精益求真结合起来,“河套酒业”从内蒙古的若干家小酒厂中脱颖而出,主要是他们能面对诱惑,踏踏实实做真酒。这种“真”,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承当上展现得尤为充分。

  做勇于担当的企业

  白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夏儿女血脉相融。

  “河套酒业”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白酒企业应以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培养企业的情感、文化底蕴,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张庆义的责任意识特别强烈,他的心里装的并不单是酒厂,而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做酒是为了致富一方,为了让乡亲们摆脱贫困,为了给社会作更大贡献。

  在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张庆义在“河套酒业”捐款仪式上表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河套酒业”不可或缺的文化战略。我们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应当主动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

  作为一个国家级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河套酒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构建和谐作为己任。在员工收入、股东利益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始终以巨大的利税贡献和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地方经济和谐发展。从2001年到2011年底,企业累计上缴国家税金25.6亿元。在金融危机一度蔓延全球的不利形势下,“河套酒业”迎难而上,通过加快自身发展,承担起保增长、保效益、保民生的重要社会责任,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安置复转军人和社会剩余劳动力,努力吸纳就业,10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河套酒业”想方设法延伸产业链条,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多年来,“河套酒业”与地方政府携手对贫困农牧区进行资源开发,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他们积极配合政府进行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为当地经济发展输入新鲜血液。通过“河套”牵线搭桥,一大批如“中粮屯河”、“伊利”等知名企业进驻当地投产兴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陕坝镇、黄河镇,“河套”与“中粮屯河”公司合作投资,先后兴建了两个番茄加工厂,日处理番茄6,000吨,番茄种植面积达65,000亩,带动2.2万余农户每年增收一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还安排了7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同时,经过对奶酒这一传统民族产品的市场调研及该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于2004年创建了腾格里塔拉“百吉纳”奶酒有限责任公司,并引进伊利集团在杭锦后旗建立了巴彦淖尔分公司。两个乳制品加工企业年需鲜奶15万吨,带动农民饲养奶牛5.5万头,为560户农民担保贷款3000万元,提高了农户奶牛养殖附加值,极大带动了当地养殖业大发展,成为杭锦后旗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套”还积极探索本地优质高粱粮食基地建设,他们在当地沙海乡、太阳庙乡等地推广优质高粱种植基地达25,000亩,每亩高粱增收200-300元,使广大种植农户受益匪浅。此外,“河套”还将酿酒酒糟以饲料形式低于市场价出售给农户,帮助其发展养殖业。对农户来说,这不仅是把高粱卖出了高价格,而且还以“企业+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方式,实现了双向增收。目前,河套酒业集团已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有人说,“河套酒业”是在用心承担着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河套酒业”承担企业公民责任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更在于它改变了农业地区政府官员和民众的思想观念,探索出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地方工业的方向和动能。

  河套投资公司总裁闫新兴说,通过“河套酒业”的发展,当地人的思想观念至少出现了三大转变:

  一、计划经济时人是“植物人格”,事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安排,现在市场经济,人是“动物人格”,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刨闹”,主要是与外面的市场经济接轨,用外面的资源改善这里的生产生活;

  二、社会上的人过去认为企业属于股东,与社会无关。现在却看到了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看到了支柱产业、名牌产品对经济拉动的神奇力量,由此对其社会地位和价值认识得更为透彻,形成了尊重企业家、创业者的氛围;

  三、企业职工过去认为吃大锅饭应该,平均主义也是道德和人品范畴的事情。现在通过知识补给、技术培训和竞争机制引入,认为创新、高效是企业的生命,竞争是企业的动力,只有企业争得市场的一席之地才有职工的安身立命空间,职工只有与企业同荣共辱才能共存亡。“河套”职工工资的逐年增长,在当地企业中已属较高水平,“五险”的全部缴纳,使职工和企业建立了鱼水关系。

  在保证照章纳税的同时,“河套”还积极踊跃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扶危济困,彰显人文精神。

  仅2000年以来,“河套”在抗灾救助、扶危帮困、捐资助学、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已累计支持、捐助资金超过3,000多万元。抗洪救灾、“非典”防治、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河套酒业”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捐助。仅1999~2008年的10年间,就资助20多名“春蕾女童”重返课堂、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帮助兴建了顺利试验学校,2006年又在内蒙古大学设立了“河套酒业集团阳光教育基金”,帮助8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了学业。

  张庆义强调,发展是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个企业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更有能力地实现好其他社会责任。

  按照“河套酒业”的“十二五”目标,未来五年白酒主业将做到80亿元,其中高端酒”河套王”要实现销售50亿元规模,”百吉纳”奶酒公司实现创业板上市。对此,张庆义胸有成竹,这份镇定源于他深谙行业规律与社会消费趋势,他提出:“我们并不一定要称王称霸,而是不求最大、只求更好。”

  实际上,张庆义的目标推演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审时度势,他算了笔帐:就”河套酒业”现有条件,可以不做任何硬件改造,已经为100亿目标奠定了基础。显然,张庆义在制定目标时还是保守的,这份保守并不是消灭自己的志气,而是他希望能够以一种更负责任的状态去规划未来。

  做和谐发展的企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河套酒业”一直与自身的地气相和谐。“天赋神韵”,对地气表达着感恩;“至纯至真”,对民风表达着感恩;“本然本为”,对大自然的规律表达着感恩。就连“河套王”的造型,也显示着汉魏风骨,对历史文化表达着尊重。这种与地气的和谐,与自然地理及历史的和谐,使“河套酒业”与自然的力量相顺承接应,使企业根更深、叶更茂。

  “河套酒业”深知自己是河套大地的自然之子,因此他们自觉节能降耗,与自然和谐。“河套酒业”格外注重环保投入、注重清洁生产,2009年投入上千万元兴建了日处理污水3000吨的大型环保项目,对所产生的酿酒污水处理净化,COD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基本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清洁生产通过审核认证。“河套酒业”投资新建了中水回用工程,将企业产生的中水全部提供给邻近的特米尔电厂用于生产,做到了酿酒污水的零排放。五原现代化白酒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也是对酿酒业实现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一次新突破,酿酒所产生的酒糟,作为养殖业的饲料,被循环利用。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利用科学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使酿酒产生的酒尾、黄水等副产物和废水可以很好地实现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酒糟全部被当地养殖农户用作饲料。为了消除烟尘污染,“河套酒业”取消锅炉而集中采用城市统一供气,使企业成为无烟气污染企业,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河套”主打产品“河套王”酒,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草原绿”为主基调。看到“河套王”酒,人们就会想到广阔无边的草原,蔚蓝的天空下青绿的牧草迎风摇曳,肥硕的牛羊穿行其间,牧歌式的草原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2010年,“河套”以“绿色、低度、健康”为主题,再次推出“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的新品“河套王”,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企业理念、产品主张演绎得更加精彩生动、淋漓尽致。

  在和谐中发展,“河套酒业”对方方面面的帮助深怀感恩,他们坚持与天人和谐 、乡企和谐 、政企和谐 、行业和谐、人心和谐, 从“天地人他我”五个角度照顾得面面俱到,“五个和谐”像飞翔的翅膀,让“河套酒业”获得了加速度,在展翅高飞中收获了幸福感,赢得了悠远无际的浩瀚苍穹……

  “河套酒业”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

  在“河套”,我们看到了仿汉代风格的古雅高楼和美丽花园,看到了“河套酒业”如日中天的磅礴浩气,也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执着向往、不懈追求。

  《河套酒业企业文化手册》写到:“坚持创新,永不满足: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一切先进理念与经验,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持续改善,不断超越。”

  我们坚信,未来的“河套酒业”必将创造新的奇迹、铸就新的辉煌。

  回首六十年,让我们记住这个不断超越的酒业“黑马”背后数不尽的“荣耀传奇”:

  1973年,“河套白酒”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产品”。

  1978年,“河套白酒”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一类产品”。

  1986年,“醉春秋”荣获自治区酒类其他香型第一名,“河套陈缸”荣获第二名。

  1992年,“52°河套老窖”获得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3年,河套牌“53°河套老窖”、“河套宴酒”荣获“中国驰名白酒精品奖”。

  1995年,张庆义同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白酒十七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1997年,“河套酒业”顺利通过中国方圆质量认证委员会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河套老窖”、“河套宴酒”通过ISO9002产品体系认证。

  2002年,河套酒业集团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为“自治区20户重点大企业集团之一”。

  2003年,“河套酒业”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2004年,“河套酒业”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04年,“河套” 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4年,“御膳春”通过GMP认证,成为“自治区唯一获得GMP认证的保健酒企业”。

  2004~2006年,河套酒业集团连续三年位列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白酒工业经济效益十佳企业”行列。

  2005年,罗维同志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2005年开始,“河套”品牌连续六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授予“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2005年品牌价值为7.46亿元,2011年提升到46亿元。

  2005年,“河套酒业”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河套”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

  2005年,“河套酒业”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定为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006年,商务部授予“河套酒业”“中华老字号”称号。

  2006年,“河套”白酒和保健酒被中国酒文化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文化名酒”。

  2006年,年产5000吨“河套王”原酒生产基地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北方第一窖” 。

  2007年,“百吉纳”奶酒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8年,百吉纳奶酒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乳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

  2008年,“河套酒业”被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授予“黄金客户”信誉称号。

  2009年,“河套酒业”被中央精神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河套酒业集团百吉纳奶酒公司“发酵型奶酒饮料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由百吉纳奶酒公司起草的奶酒国家标准正式批准公布实施。

  2009年,“河套酒业”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授予“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

  2010年,巴彦淖尔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2011年,“河套酒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轻工酿酒行业十强企业”。

  2011年,“河套”图形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河套酒业”被内蒙古国税局认定为“纳税A级信用企业”。

  2012年,“河套酒业”荣获自治区政府颁发的“主席质量奖”。

  2012年,“河套酒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2109.html

更多阅读

不能忘却的纪念——写在李思怡案十周年日 不能忘却的纪念

今天,一连接到几个新浪微博网友艾特,转给我一条不幸的消息:今天上午,南京江宁2个女孩被民警发现死在家里,尸体腐烂,分别为两岁和四岁。邻居说,小孩父亲犯罪被抓,警方每个月补助两个孩子800元钱,孩子母亲拿了钱不管孩子,两个孩子可能是被饿死

双一章诵读法解悉熊春锦传统文化的学习,关键是灵感的思维,心和身要融汇在其中。我们所习惯采用的是西方式的学习逻辑方法和可得出结论的实验证伪的方法。在思维领域,几十年来所建立的完全是西方科学的方法和模式。

双一章诵读法解悉熊春锦传统文化的学习,关键是灵感的思维,心和身要融汇在其中。我们所习惯采用的是西方式的学习逻辑方法和可得出结论的实验证伪的方法。在思维领域,几十年来所建立的完全是西方科学的方法和模式。现在我们要继承祖先们

声明:《河套酒业 壮哉 “河套”——写在“河套酒业”辉煌六十年庆典》为网友归于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