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才都想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不管是雄心还是野心,用时髦的话说:都想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历史上不少人奉行“不患人不知,只患已不能”的格言,认为只要有才华,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施展和发挥。并用“毛遂自荐”的故事说明是锥子总会冒尖的道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不少有才华的人正是因为抱着这种心态,长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于是,便借用“天生我才必有用”舒展胸中的怨气,埋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人者也常常感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说明人才和用人者在认识和结合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历史上“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刘备“三顾茅庐”之所以成为千古美谈,就是因为这样的事例太少了。所以说,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是一种本事,能够找到施展的平台和机会也是一种本事。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体制或者用什么办法,要想达到百分之百地人尽其才是不可能的。正象一个泥瓦匠盖一座大楼一样,他本想把每一块整洁光滑的好砖都放在耀眼的地方。但是,因为砖太多了,即使是精心挑选,也还会有不少的好砖偏偏放在了卫生间的便池上。这也是无奈的事情。可是,砖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这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人们经常把一些本事不大、才华平庸能够爬上高位,且不行善事者称之为“小人得志”。但是,“小人”为什么能够常常“得志”呢?细究起来,这些人多有自知之明。自知本事不大,才华平庸,要想出人头地,必须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弥补。这种方式往往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自尊和良心。而这种“哈叭狗取悦于主人”的伎俩虽然多被有才华的人所不齿,但是,确能受到用人者的认可和信任。因为用人者也是人。不论是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板,他们不仅需要能办大事的人才,也需要能够取悦于他、服务于他的“贴身侍臣”和奴才。所以,近年来官员和老板们身边的服务人员都能很快的“进步”或者叫做“混出来”,其中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用人者“了解他、信任他”才能重用他。即便是用人者能够识破这类人员中的一些人殷勤的企图或“两面三刀”的嘴脸,往往也不愿去揭露他们,甚至还要提拔重用他们。因为用人者一是深为他们“鞍前马后”的贴身服务所感动,二是他们知道用人者的“秘密”太多了。他们中的多数人可能已经成了用人者“离不开”、“惹不起”的人物了。
古今中外,之所以很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施展和发挥,除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外,也有诸多自身原因:
一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有的人有了学历或文凭,或者读了几本书,或者掌握了一些技能,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正象他老人家说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干什么都觉得自己很委屈,而在别人看来却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因而就很难找到适当的位置发挥自己现有的才能。所谓自知之明,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能力、正确分析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条件,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步骤。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修正。这样才能逐步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就象掘井一样,有的人是在一个地方久掘无水仍在那里“愚公移山”;而有些人选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刚刚有点湿润就迫不急待的另选地方;结果都难以找到如意的甘泉。一个人不论是创业还是打工,都要从零开始,脚踏实地的努力把事情办好。但是,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个人的才华已无施展希望的情况下,也需要“人挪活、、树挪死”,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就象买股票一样,既不能盲目地“追涨杀跌”,“这山巴着那山高”。也不能“撞到南墙不回头”。进入了“下降通道”还舍不得“割肉”。这将会耽误很多的良机。关键的时候,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现代讲的是“抓住机遇”,而机遇往往是机会和能力的有机结合。
三是不能把眼前利益的长远利益相结合。人要发展,首先需要生存。如果眼前已经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而妄谈今后的发展大计,无疑都是空的。但是,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同样也会影响一个人才能的施展和发挥。所以,人既要脚踏实地的解决生存问题,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最大限度的体现人生价值。
四是不能“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有的人思想非常活跃,也想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计划”和“点子”,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是前怕狼、后怕虎。想创业时怕失败、想投资时怕赔钱、想发展时怕竞争、想应聘时怕老板、想在一个企业熬下去怕前景不佳、想跳槽时又怕得不偿失。这种“喝凉水怕塞牙,放屁怕砸脚后跟”的心态,即便是很有才华也难以得到施展和发挥。如果天天蹲在卧龙岗等着有人象刘备那样人来“三顾茅庐”,不能说这种机会绝对没有,但也无疑于“守株待兔”。因为刘备“三顾茅庐”毕竟还有水镜先生的推荐和徐庶“走马荐诸葛”的前提。
五是不能虚怀若谷,宁静致远,往往过于轻浮或急躁。常言说,“心急吃不了热米饭”。过于急躁往往是“有心裁花花不成”或者是“欲速则不达”。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如果说学体育、学舞蹈、学声乐可能是越早越好。如果当中医就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当作家就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了。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很快地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当然也是好事,历史证明,到了一定的程度,“江郎才尽”者不乏其人。厚积薄发才能喷薄欲出。只有打好基础,选对方向,瞅准机会,厚积薄发,才能减少曲折,取得更大的成功。“少年得志”令人称赞,“大器晚成”也并不逊色。迟开的鲜花毕竟也是鲜花。
六是过分地清高和自负。人才也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己。学会有限度的、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表杨和自我表杨。使自己的才华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少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多是“待价而沽”而不愿曲身求人。甚至担任某些职务后,又过于原则而缺乏应有的灵活,便难以被社会所接受。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除了特殊的技能,紧缺的专业或者开明的用人者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外,一些清高和自负的人才很难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常言说,“人都爱吃顺气丸”、“想吃烂肉就别得罪烧锅的人”。毕竟用人者也是人。
笔者对那种丧失人格和自尊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历来深恶痛绝。但是,回首往事,不得不承认那也是一种“才能”或者叫“本事”。笔者不断听到很多人痛恨“小人得志”,而很多时候恰恰就是“小人得志”。这不仅是用人者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有才能的人缺乏自知之明或过分的清高和自负造成的。如果有才华的人能有自知之明,或者放弃一些过分的清高和自负,或许会大大减少“小人得志”的机会。笔者作为一个已经退出人事纷争的圈外人,就是想奉劝一些有才华的人士,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以变应变,积极主动的为自己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或平台。不要因为自己的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