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藤摸瓜跟车找到厂家
1997年10月,在肥城高余焊接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团委工作的张维泉,走上了推销员岗位。
刚开始那阵儿,张维泉经常背着四十斤重的焊丝,走大街,串小巷,逢人就问,见厂就进。有时一天要走几十里路,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在小摊上买个火烧吃。一天下来,浑身如同散了架似的,双脚磨起了泡,回到旅馆倒头便睡。尽管如此,一个月下来也没有开辟一个用户,连当月的工资也赔了进去。
张维泉冷静下来,总结教训。结论是,市场调查不够,信息不灵。为此,他骑着自行车在济南地区进行“地毯式”的调查,逐步摸清了重汽集团、轻骑集团、轻骑铃木集团和万斯达钢构公司等使用焊丝大户的生产经营、进货渠道、供货单位的情,并陆续与厂家建立了业务联系。一次,张维泉在给万斯达钢构公司供货时,得知一些供应其零部件的单位也使用焊丝,便打听这些单位的厂名和地址,然而人家却秘而不宣。张维泉便穿上棉大衣,顶风冒雪,在万斯达公司大门口一连蹲了四五天,细心观察供货单位的汽车,顺藤摸瓜。就在连续守候到第五天的时候,供货单位的汽车终于出现了。然而只见车牌号,不见厂名。怎么办?张维泉灵机一动,等他们卸完货返回时,租了一辆面的,紧紧跟随供货车,一直追出去40多公里,硬是跟到人家门口。通过这种方式,他又找到了4个使用焊丝的厂家,并和这些厂家签订了供货合同。去年,张维泉所在公司参加了山东省举办的焊接材料展销会,当时并没人通知他参加。但他认为,参加展销会是发现用户的最好时机,于是立即赶到会场,结果在客户需求登记簿上,看到钢铁厂也使用焊丝的登记。为了抓住商机,他当天上午就乘车到了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经过了解,他们不仅需要焊丝,而且用量非常大。接着他又赶到青钢、莱钢等省内大型钢铁企业,了解他们对焊丝的使用情况,从而将产品首次打入钢铁行业。
二、为防使用差错他同工人一起试样品
1997年,张维泉在轻骑铃木集团推销焊丝时,同该公司先后接触了多次,可对方对他的产品不屑一顾。在连续十几天的时间里,他带着宣传资料和样品天天盯在铃木集团,帮人家提水、扫地,什么活都干。张维泉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打动了用户,铃木集团同意试用他们的产品,条件是必须得他们的员工都说好才行。张维泉抓住这一时机,用在家学到的焊接技术,同工人一起操作。工人们普遍反映,他提供的焊丝硬度适中,吐丝顺畅,飞溅小,效果好,双方很快签订了第一笔供货合同,从而打开了济南地区的第一个客户。紧接着,他乘势而上,不到一个月,重汽集团、轻骑集团也用上了他的产品。特别是济南重汽集团在外欠货款60多亿元的情况下,除了正常的滞保金外,惟独不欠张维泉一分钱,而且焊丝售价也比较理想。
三、产品放在显眼处闯过拒绝关
1998年,张维泉所在的高余公司的产品通过中国船级社认可。为了尽快把产品打入造船行业,张维泉选准黄海造船厂作为突破口。当时,黄海造船厂使用的是一家知名厂家的产品,价格和质量都很有优势。由于造船行业对使用焊丝质量的要求极严,当张维泉到该厂推销产品时,供应处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还说:“肥城煤我们听说过,可从来没听过肥城矿务局出焊丝。”张维泉并不气馁,他在招待所里住下,一连几天想和人家见个面,吃顿饭,对方都不给面子。后来供应处的人对他说:“算了吧,别浪费时间了。”经过几天的琢磨,他忽生一计:黄海造船厂的领导不是经常出入招待所吗?我何不抓住这个机会给他来个“产品展示”,以此引起厂领导的注意。第二天,他把一盘焊丝放在餐厅显眼的地方,静静等候着机会的到来。一直到第四天的中午,供应处长领着两个人进来了。处长见他站在那儿,身边还放着焊丝,有些生气地说:“怎么还没走,想在这里开展销会?”走在后面的一位领导模样的人看到摆在那里的焊丝说:“这焊丝成色还不错嘛,是哪里生产的?”供应处长立即介绍说:“是肥城矿业集团公司的,这个小伙子已经来了好长时间了。我也认为焊丝质量可以,就是从来没有用过。”那位领导模样的人说:“只要质量好,可以先试试嘛。”听到这句话,张维泉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供应处长说:“小张,你真走运。他就是我们厂的党委书记、山东焊接材料协会的副会长。只要他点了头,我们就敢和你签合同。”就这样,张维泉又第一个打开了造船行业的市场。
1999年,张维泉一年销售焊丝210吨,回收货款142万元,其业绩在公司推销员中名居榜首。
(原文发表于《现代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