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企业 中国食用油企业出路何在



  中央电视台去年底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事实:一边是国内榨油的小工厂设备差、环境差,一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况;另一边是外资企业的先进精炼设备、全自动灌装设备,一片繁忙的景象。据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1998年2月出的《1997年度食品日用品市场监测报告》公布的有关食用油的数据表明,这次监测的食用油品牌93个,在全国食品日用品500强中有27个;在前100强中有5个。前十位品牌及市场综合占有率为:金龙鱼26.68%,福临门ll.28%,火鸟9.35%,海狮5.79%,骆驼唛5.68%,绿宝3.25%,红灯2.57%,花旗1.73%,胡姬花L71%,金象1.63%,其中只有海狮和金象没有外资成分,其余都是外商或合资品牌,尤其是前三位都是外资品牌,它们的同类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为47.3%,差不多占整个食用油市场的一半。我国食用油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都被外资企业占领了。而像海狮这样的国有企业,虽然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但却连年亏损,竞争力也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外资企业咄咄逼人抢占市场的形势,我国食用油企业应如何去做呢?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我国现在的食用油市场。

  一、我国食用油市场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油料主要生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油料生产发展很快。1994年,我国油料总产量(不包括大豆和棉籽)为1994万吨,是1980年的2.6倍,其中花生为2.7倍,菜籽为3.1倍。在此基础上,1995年油料总产量又达到了创纪录的2250万吨,增长13.1%。1996年,在上年国内油料大丰收,进口数量较多,库存积压较大,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油料总产量仍然保持在2200万吨的水平上,其中,花生总产量1010万吨,油菜籽总产量910万吨。如果包括大豆和棉籽的产量,国内油料总产量近年来都在400万吨以上,每年国内毛油总资源约为880万吨,但近年来大豆每年用于榨油的约为750万吨,食油人均占有量只有5公斤左右,国内油源还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因此进口食用油数量也与日俱增,从1989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以后,近几年进口速度更快。1994年达到321万吨,1995年达到358万吨,1996年又进口了264万吨。这三年进口过多,导致国内市场供大于求,1995年还出现了较大积压的现象。从1995年第二季度开始,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1996年,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8.3%的情况下,食用油价格却下跌了7.9%。

 中国食用油企业出路何在

  我国政府针对近几年来食用油进口方面出现的混乱现象,采取了一些措施。如1994年,我国在食用油进口方面恢复了许可证制度;1996年对植物油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办法,并通过核定有植物油进口经营权公司名单,规范植物油进口业务。我国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保护国内油料生产,加强对植物油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市场的供求平稳。另外,我国逐步调低了许多食用油进口关税的税率。如1994年将豆油关税税率由20%减为13%,花生油由15%减为9.7%,棕榈油由28%减为20%;1996年又将棕榈油的关税税率从20%减为18%,菜籽油由25%减为20%;1997年进一步将初榨棕榈油税率减为9%,其它棕榈油减为12%。这就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进口毛料国内精炼的机会。

  1980年全国国有植物油厂年处理油料能力为1200万吨。到1991底,全国粮食部门巳建成植物油厂1394个,年处理油料能力2284万吨。"八五"期间出现了粮食、供销、农业、外贸四支力量共同涉足油脂工业的多家竞争局面,且发展势头较猛,建厂规模也趋向大型化。据保守估算,到1995年全国植物油厂的年处理油料能力在4500万—5000万吨之间,油脂精炼能力巳达600万吨。现在全国的许多港口城市及内陆主要城市如深圳、天津、北京、上海、营口、防城、厦门、青岛、西安、成都等战略要地都有外资精炼食用油厂,有的年精炼能力达40万—50万吨,小的也有10万吨。这些外资企业的精炼能力与我国食用油企业相比已占绝对优势。

  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正是因为他们看中了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80年代初期,我国食用油年消费量不到600万吨,而近几年的年消费量已经突破800多万吨,增加速度是比较快的。就人均消费量而言,80年代末期全国人均消费量不到5公斤,近年来已达7.5公斤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增长较快。但是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大中城市人均消费量已接近和超过15公斤,而农村人均仅为4公斤左右。我国人均植物油的消费水平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按照我国政府制定的《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2000年全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要达到8公斤,总消费量将达到1000万吨,实际发展趋势可能要超过这个水平。特别是农村乡镇市场,人口占我国全部人口的70%,是来来最具潜力的市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食用油都有由散装油到小包装油发展的趋势,现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巳明令限制散装油消费,因此食用油品牌竞争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几年也明显地感觉到在各种媒体上的食用油广告一年比一年增加,开始只是地方性的媒体上有,现在全国性的媒体上也都有了。但注重品牌竞争的几乎都是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的年广告费用少的有几百万元,多的有几千万元,甚至有的上亿元。,而我国的食用油企业广告投入一年最多的才一百多万元,一般都几十万元,大部分没有广告投入。而且这些广告的投入也仅仅在中秋、春节两大节日前稍有投入。因此,现在我国的食用油市场份额绝大部分都被外资品牌占有了。

  二、外资食用油企业在我国的发展

  外资食用油的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主要是在80年代末期。这是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企业纷纷上马,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油源还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最初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是成品油,如棕榈油、菜籽油、黄豆油、调和油等等,都是以散装油或190公斤铁桶包装为主。这时,精明的外商看中了我国市场的潜力,毅然在我国的港口城市率先建厂,先是以成品油进口大包装灌装为主。然后就迅速建了精炼厂,进口毛油在国内精炼再灌装。由于抓住了时机,这些外资企业的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甚至连这些投资的外商也始料不及。因此,他们迅速追加投资,在中国比较大一些的港口城市以及内地战略要地纷纷投资建厂,这些战略要地投入的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整个中国。这一过程主要是在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这些厂已纷纷正常运转了。

  外商投资是很有远见的,其设备的投入都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有的已达到90%的自动化,所有生产过程都几乎使用电脑控制操作。这些外资企业年加工精炼食用油能力都是10万吨以上,有的能达到40万吨—50万吨。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拥有对外开放的码头,有的还自备油轮、路运油罐汽车及铁路专业油罐车,拥有几万吨的储油罐,还建有配套的大铁桶制造厂、小包装食用油包装厂,除生产多种小包装食用油外,还拥有先进的包装容器生产设备。外商还非常重视生产的质量保证,有的还获得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外商由于具有国外投资的经验和洞察市场的敏锐眼光,他们在散油和大包装销售最旺的时候,就立即开发小包装产品。90年代初已有许多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在我国市场出现。外商知道,将来的中国市场还将是小包装市场,到了1995年前后,已有许多外资企业把市场推广的方向转移到小包装上来。

  外商非常重视营销,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营销队伍,有的在许多区域设立了分支机构,有的在全国各个省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他们还培养了一批经销商,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他们十分注重品牌的推广工作,在品牌推广上他们是不吝啬的。目前,在我国的城市,不论大小都能见到这些外资企业的小包装食用油,有的在农村乡镇也能见到。由此可见他们的营销工作巳经做得很细了。

  外商在产品的开发上总是领先的,他们能洞察市场的先机,及时地椎出新产品。从大包装转向小包装开始,食用油的品种就有花生油、菜籽油、黄豆油、棉籽油、高级烹凋油,接着又有调和油、粟米油、葵花油等等,现在许多食品专用油脂,如人造奶油、起酥油和面包专用油等也越来越多。这些外资企业的产品包装也不断出新,开始以16kg铁桶装、2kg塑料包装为主,后来不断出现2.5kg、3kg、5kg、2500ml、1800ml,900ml等,随着环保的要求,许多PET塑料包装将逐渐取代PⅤC塑料包装,又出现了5kg、5L、3L、2L、1L等包装。外资企业为了占领中国市场,可谓想尽了办法。目前,有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实行集团合并战略,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厂家各自独立的营销网络实行择优合并,形成一个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的全国性的营销网络,这将有利于营销网络的统一管理,减少各自为政时不必要的品牌自相残杀的浪费,同时,营销工作也将会做得更细致、更深入。

  三、我国食用油企业如何面对外资企业的进玫

  同外资企业相比,我国食用油企业在生产设备、生产规模、生产品种、质量,特别是营销上差距还很大。正如中央电视台在1997年底播放的外企同国有企业相比较的场景那样。我国的食用油企业数量很多,各地的粮油部门都有油厂,尤其各地乡镇企业和个体油坊大多地处油料产地,生产的产品直接供应当地农村市场。这些厂许多只是榨油厂,而不是炼油厂,生产规模非常小,生产的产品也只是二级油或一级油,根本不是精炼油。我国各主要油料产地的粮油部门也建了规模较大的炼油厂,但精炼能力最多的才几万吨,很少超过10万吨的。我国的食用油企业在当地比较有规模的也大多只有几千吨的年产量。有的企业生产质量可以同外企相比,但在市场营销上以及管理上却落后得多。

  我国是一个产油料的大国,在东北盛产大豆,在山东、河南等地盛产花生,西南及南方许多地方都盛产菜籽,还有棉籽、葵花籽、粟米等农作物也产量颇多。总之,我国的油料资源是很丰富的。有许多粮油系统的有志之士曾经抵制外资的侵入,但终因种种原因失败了。据某外资食用油企业的外方负责人说,中国的食用油企业,就是给资金、给设备,它也运转不好。当时一位中方的负责人不服,与其争论,但外方负责人列举了许多方面的事实,最后这位中方的负责人也无话可说。我国粮油系统长期以来在体制上、管理上、人事上的诸多弊端是阻碍我国食用油企业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的战略眼光不如外企,我们的经营管理不如外企,尤其是我们的市场营销观念不如外企。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人才吗?我们可以到外企去看看,中下层管理和操作的人员都是中国人,目前外方人员也充分意识到光凭自己的能力是不能做这么大的事业的,也纷纷打起了人才本地化的牌,许多外企吸引了不少中国人进入高层参加管理并参与决策。现在每一个外企只有几位外方人员了,大部分都是中方人员,为什么这些中方人员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平平,而在外企中就成就非凡呢?

  我国食用油企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其实对于人、财、物这些硬件资源来说,我国都是不缺乏的,而最缺乏的是软件,即管理机制的健全,包括人力资源机制、财力资源机制、物资资源机制等的建立和完善。朱鎔基总理下决心在三年内对国有企业实行彻底的整改,对于发展我国食用油企业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那么,我们如何去抓住这个机遇,去向外企挑战呢?

  l.我国的食用油企业要充分了解我们现在的状况,以及外企现在的状况,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2.我们应尽早实施集团化战略,这正符合朱总理三年整改国企的精神。

  3.实施名牌战略是抵御外资企业竞争的关键。

  4.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能化被动为主动。

  5.提高市场意识,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迫在眉睫。

  外资企业在战略眼光、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质量意识、市场意识、营销管理诸方面都走在了前面。我国有各种硬件资源的优势,但缺乏外资企业的管理、市场意识等软件资源。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外企的许多先进经验,"师夷之长以制夷"。抓住机遇,奋起直追,醒来的雄狮将会奔走得很快,相信我国的食用油企业会具有竞争力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17979.html

更多阅读

生物专业研究生出路何在 加拿大生物专业研究生

记饶毅院长的“生物研究生 出路何在”讲座【转】周五下午的讲座,因为过于火爆,地点从五楼会议室改到了一楼报告厅。相比于各路大牛的学术报告,大家其实更关心这样切身现实的问题。讲座后跟没去的同学说起院长想传达的精神,简言之就是

城满财富 步入用户 车市步入微增长,经销商出路何在?

     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09、2010两年爆发式增长和2011年遇冷急刹的巨大波动后,今年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在车市放缓之际,汽车经销商生存压力突显。J.D. POWER针对经销商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经销商有1/3没有完成

冀望2013:中国企业机遇何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12年,注定将在中国企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曾长达数月盘桓在50% 的荣枯线以下(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这一年,中国的电商企业先后发起多次促销大战

中国企业出路:只做龙头不做凤尾

  中国有句俗语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在古代这是不攀附权贵的说法,宁愿在小的环境下当个头目快速成长,也不要在显赫的处境中当最末的一个。随着中国商业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各项成本的不断增加,企业的发展道路变得更加艰难,实力雄

元旦后运气大涨生肖 中国CPI大涨 本土洗涤企业出路何在?

2010年,中国CPI大涨,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促使石油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涨,物价上涨又导致的员工工资和福利上涨,国内洗涤企业面临原材料和员工工资同时涨价的压力,让本来就被宝洁、联合利华打压得透不过气的国内企业倍感压力大增。民族洗

声明:《食用油企业 中国食用油企业出路何在》为网友狗友你宣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