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下的中央企业发展之路



     静观低碳经济兴起 审慎思考发展方向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对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欧美国家对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角色和减排力度提出批评。中央企业以排碳量巨大的重工业为主,问题旋即异常尖锐。借助世界低碳经济兴起的浪潮,各国趁此东风调整产业结构,投资新能源,新建低碳产业,实现经济的复苏,低碳经济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任何事物都正反相成的,低碳经济是否能如人所愿?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各国结合自己的情况纷纷提出符合自己国情的“低碳经济内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给出的定义是,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的低碳经济。总的来说,可从两方面推进: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2010年2月底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已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3月1日在北京市政协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与会者对“发展低碳经济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的观点一致赞同,但对中国如何选择自己的“低碳道路”上仍有不同的声音。中国低碳经济正在争议中前行。尽管如此,党和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新环境、新时代下实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继续成长壮大的必然选择。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已被列为会议一号提案。一系列低碳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只是时间问题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央企业是我国国企的主力军。中央企业也不甘人后地发展低碳经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考虑在全国建设电池更换站网络的可能性,并在论证打造用煤制造天然气,从而捕获并利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新型能源链;神华集团公司将低碳经济工程列入“十大重点工程”,且将在北京组建国内第一个低碳能源研究机构——北京低碳能源研究所;中国节能正与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创建中英低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二者分别持股51%和49%;中煤集团早已经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环保理念,一方面用建设监控信息系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也在集团所辖的煤炭生产现场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国华电集团加快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企业社会自然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央企业在摸索中发展低碳经济,使低碳经济从理论变为现实,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中央企业正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日益强盛。

  低碳经济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中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世界人口大国,资源消耗量大,且能源的利用水平低,不可再生资源有限。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全球产业价值链形成,发达国家低附加值环节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在承接发达国家低附加值环节的同时,也正积极准备向知识密集、科技密集的价值环节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可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寻找捷径,紧随并赶上世界发展的浪潮。第三,世界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其中竞争的核心是关于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央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他们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使中央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这对安定社会,稳定人心,建设和谐社会意义深远。第四,全球气候条件的恶化亟需改善。全球变暖对世界经济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环境、气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这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五,国家政策的鼓励。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中国的态度是明确的,有责任感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必然选择。我们在看到中央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取得重要成果的时候,应当更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不难看到,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陷入了“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和“国内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迫切需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就认识到,从国内来看,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等的理论研究都还“很浅、不成熟”。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评价体系等认识都较为模糊。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到民间,都容易产生歧义。但陈迎表示,“我们可以用相对的概念来理解低碳经济。中国虽然与西方在发展程度上有差距,但完全可以向低碳迈进,通过降低能耗、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等道路节能减排”。喻捷则表示,发展低碳经济尤其需理顺产业链上的利益关系、深化改革。“低碳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其他产业相同,都存在一段时间的产能过剩、标准化落后、地方保护主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只是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中央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要结合自己情况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既然前无古人之经验,就摸索着前进,边总结经验边探索。解决“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和“国内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解决低碳经济的认识问题。中央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低碳经济的创新性与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发生冲突与震荡,产生困扰。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充分、深刻认识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唯有此,方可解决“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和“国内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使低碳经济得以发展,让中央企业在发展中左右逢源、旗开得胜。

  分析低碳发展困境 寻求符合国情之路

  中国开始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很多困境,主要是道路选择陷入了“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和“国内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目前, 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并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在技术层面, 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 到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能够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正在积极开发;在制度层面, 各国都认识到政策与法律的完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欧盟在2004年3月已完成主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定工作,制定了排放权交易计划。根据这一计划, 许多发电厂、石油精炼厂、钢铁厂等都将从2005年起须持特殊许可证, 方可排放二氧化碳以及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2004年11月, 日本环境省公布了一项旨在加速减排温室气体, 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任务新环境税计划。2006年9月, 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战略规划, 新规划将通过捕集、减少以及储存的方式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007年7月11日,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在国内, 我国早在2006年初, 为推进节能减排,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表明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态度。签订《京都议定书》后,中国政府最近向国际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到202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40%至50%。首先,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现实是不能忽视的,是我们当前首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首先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因而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任务也十分艰巨,困难重重。其次,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国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有的中央企业中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重工业,而现阶段中央企业的工业生产技术相对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中央企业经济的高碳特征。现实状况决定了我们要从根本上深刻认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就必须从国情出发,根据中央企业的实际情况着手,实事求是,才能取得胜利。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下的中央企业发展之路
  人类社会是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最后发展到未来社会。人类能源发展史也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低碳经济在每个社会阶段发展路径是不同的。但现代社会的低碳经济的内涵并不等于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上是要解决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互融合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依然是一个技术与生产力革新的问题,单纯希望从“低碳消费方式变革”的角度入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并催生相应的新兴产业浪潮,这种思路只顾及了消费角度而忽略了从生产角度去思考问题,因而是不现实的,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是一致的。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或许取决于我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必须首先从理念进行创新与变革。低碳经济是不同于传统发展道路的发展模式,会是一条艰难曲折、充满艰辛与坎坷的崭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在发展生产时就讲究,顺应天时,寻求地利,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创造了优秀的生产经验,以至现在都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与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又继承发展创新的。但天时、地利之和逊于人和。由此可见在发展社会经济的时候,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正确并深刻认识低碳经济,中央企业方可持续发展。

  中央企业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是否能够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清洁生产、主动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企业肩负着壮大发展国有资产的重任,同时肩负着企业的环境责任和法律责任,是行业的科技、形象的领导者和代表者。在以往的传统经济模式中, 生产者责任仅限于产品质量责任, 而低碳经济模式下将生产者责任延伸至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以及环境保护领域, 让生产者承担原料选择及产品报废后的再利用和处置的责任, 与此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低碳时代的节能减排要求。中央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积极履行环境责任和法律责任,规制企业自身的行为,与时俱进,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合的统一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国际性气候问题使全人类受害,任何人都不能幸免其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低碳化、可持续、清洁化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和领导者的共识和欲以达到的目标。作为中国企业行业的领头军的中央企业更要紧跟低碳经济的热潮,在此次产业调整浪潮中奋勇拼搏,担当起时代、党、国家和人民赋予伟大神圣责任的弄潮儿,永立潮头。

  理解强化低碳理念 结合实际走向未来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纵观历史发展进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自觉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人类始终在自觉遵循环境发展的规律,在工业和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完全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低碳经济实际上也是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价值的深刻理解。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方位的新变革,它彻底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中央企业不仅要进行技术层面的改革创新,更要进行制度、观念层面的改造适应。

  中央企业大部分是重工业企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在工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是有其必要的。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支持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及成果转化。在系统评估企业优先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低碳关键技术;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转让,同时根据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结合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大力扶持和鼓励开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适用技术,准备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与技术储备。中央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在低碳经济的视野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中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生产发展中的实际运用。技术层面的实事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所以我们发展低碳型科技时,更要注意结合中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度、机制上的配套,观念上的适应,使之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融合为系统的有机体。

  中央企业要根据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建立和完善本企业的低碳财税政策体系。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预算时增设低碳预算支出项目,应将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技术研发费用纳入企业预算支出范畴,并增设相应的低碳预算支出科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用企业规章制度严格规定低碳预算支出的规模与年均增长幅度,保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我国中央企业要参照发达西方国家经验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效标准及审计制度、低碳中介服务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自愿减排协议制度等,融入国际低碳市场。

  低碳经济的实施实现需要“低碳型”人才,优秀的人才是中央企业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建立起新型干部任用的考核指标——绿色经济指标。从人事制度上改变过去官员升迁只看企业经济增长的偏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收入考核评价体系,使企业效益收入的增长建立在高能源利用率、环境改善、碳排放量下降的基础上,把节能减排纳入综合考核评价,强化环境成本的观念,实现企业、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中央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企业现有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实现低碳发展。开展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培养企业员工节约的观念,以节能减排为荣。在企业上下形成团结一致,共谋低碳的发展方式。中央企业领导率先示范,带头执行。

  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也提出下一阶段我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基础上,低碳经济不仅在提高民众福利、降低发展代价上有显著的作用,它还蕴含着某种新兴产业革命机遇。如果能够紧紧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引致的新兴产业革命机遇,并以之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时代”转化为“低碳时代”,具有战略层面的意义。中央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领军人物,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实力,但是也承担着来自国内外,以及技术、思想的压力,只有统筹兼顾,充分理解,为我所用,才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结合自身需求和特点,审时度势,在风起云涌低碳经济浪潮中,把握契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央企业才会敢有所为、大有所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178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泉州港未来发展之路在何方 火影之路在何方之寻路

本文作者  夏国基 (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本文摘自夏国基.泉州港未来发展之路在何方[J].中国港口,2012年第8期:16-17.关键词泉州港 港口发展 内贸集装箱 货物吞吐量 民营经济 国内外 福建省分类号U695.22 [交通运输 > 水

中国高铁发展创新之路 化妆品专营店的创新发展之路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化妆品专营店的创新发展之路。  首先,看一下江湖中所传说的化妆品专营店的具体数字:2005年坊间传说整个店铺的数量是10万家左右,到了2008年时,这个数字已变成13万家,然后是 2010年上升到16万家,2013

校企对话:旅游院校学生的发展之路

     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博士项目课程主任肖曲、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江燕玲等出席会议,并围绕“旅游院校学生的发展之路”的主题展开校企对话。  2013年4月12日,由中国酒店餐饮业第一招聘品牌—

校企对话:旅游院校学生的发展之路

     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博士项目课程主任肖曲、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江燕玲等出席会议,并围绕“旅游院校学生的发展之路”的主题展开校企对话。  2013年4月12日,由中国酒店餐饮业第一招聘品牌—

不忘初心企业发展之路 人民币升值后的企业发展之路

  从2005年币制改革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24%!我国大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破产死亡的危险。伴随着美元复苏,现在人民币汇率已然适应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已经做出分析,在未来三年(2012——2014)内,人民币会大

声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下的中央企业发展之路》为网友不在服务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