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制度转型



   城镇化系列报道之三

  编者按/作为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引擎,城镇化日益成为热点话题。近日,在“2012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冬季)论坛”上,《中国经营报》记者针对城市化发展模式转型的要点和难点,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

  李铁表示,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实际上是指统计学意义上的城镇化率,前提就是2亿农民工和7500万流动人口已经完成了非农的转移,这当然是一项非常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的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与目前的统计数据相比,存在着16个百分点的差距。如果我们今后制定的任何有关城镇化的政策,仍然过多地关注城市形态的改变,忽视2亿多非农转移人口公共服务的改善,新型城镇化就很难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变革。以下为李铁对新型城镇化的观点。

  51.27%只是统计学意义的城镇化率,我国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

  制度性变革应关注人

 李铁: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制度转型
  变革的四个重要方向

  我们可以首先解决20%的已经举家搬迁的农民工的问题,这部分大约有4000万人口,他们已经在城市里生活十几年了,但还没有城市户籍,可以首先考虑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再分批次地解决其他人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本来可以成为一种刺激消费和内需的制度性变革,也有可能转化成为过去常见的政府投资带动,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看到各种改革提法的时候,我更关注的是这些提法能否转变成为实际的行动。城镇化的各种提法目前可以说都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没有深入地揭开我国城镇化所涉及的各种利益格局,以及各种矛盾关系的化解。这些提法很可能在传统习惯的势力和观念的影响下,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新型城镇化本来可以成为一种刺激消费和内需的制度性变革,也有可能转化成为过去常见的政府投资带动,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我认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性变革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应该从关注城镇化数量的增长向关注质量的增长转变,可以从关注数量的扩张向关注质量的扩张转变。实际上,我国的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与目前的统计数据相比,存在着16个百分点的差距。2亿农民工和7500万流动人口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同等的公共福利,这些人口算不算已经城市化的人口,目前还是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这部分人口只能算半城市化的人口。如果我们今后制定的任何有关城镇化的政策,仍然过多地关注城市形态的改变,忽视了人的公共服务的改变,无法启动农民工以及流动人口的消费,质量型的城镇化就难以实现。

  其次,应该从锦上添花型的城镇化向雪中送炭型的城镇化转变。中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是一种后发的城镇化,后发的国家通常都是以先发的国家为参照,我们所面对的是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因此更容易将欧美国家表面的城市形态搬过来,没有将城市化的实质性内容搬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决策者提出的治国和治理城市的标准,也是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的,更多的是从表面上参照的;城市的长官在决策的时候,也更加关注城市地表上视觉的变化,忽视实质上的改变。雪中送炭型的城镇化要求国家和城市政府更多地解决城市居民、城乡居民生活中、就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再次,我们的城市管理应该从粗放型的管理向集约型的管理转变。首先要改变土地的粗放型利用,譬如,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马路特别宽,堵车却很严重,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土地拿得太便宜了,因此我们利用和珍惜土地等资源的程度就下降了。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城市都是修地铁呢?就是因为他们土地太贵了,不舍得用来修路。我们是零地价甚至负地价,给农民的补偿又非常低,这导致了我们的资源利用率非常低,这个转型恐怕是很重要的环节。当然,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也不是仅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面。

  最后,城市融资模式需要转型。融资模式的转型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债务,高速增长的需求,譬如人口的聚集,基础设施的压力很大。现在城市融资模式基本上是以土地出让为主,城市投资方面的各种债务看起来是金融问题,实际上都是土地问题。金融专家讲起来城投债头头是道,可是最后还款靠什么呢?还得靠土地出让。对比来看,西方国家城投债还款主要靠土地基础价格还款,特别是不动产税等各种税收。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都不大敢提基础设施价格,很多应该解决的事情都没有解决,譬如国有企业运营效率较低的问题,但是融资模式不转型,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很难解决的。再以土地问题为例,假设现在国家强制解决土地问题,城市政府就有可能没法运转,这个问题怎么办?

  新型城市化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很多,还包括决策由短期化向长期化转型等,都是一些制度行为,涉及全方位的制度改革。现在,很多研究城镇化的专家、学者,张口闭口大中小城市,还没有意识到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关键在于制度、体制的转型,关键在于方式和观念的转型,这是要不得的。

  我们认为,2亿多人口的非农转移在道德上仍然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的城镇化伴随着大量的低价征地,没有低价征地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我们不可能形成那么多投资机会,不可能完成这么多人口的非农转移。

  每当谈到土地价格的问题,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房地产用地,其实,我国工业用地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房地产用地,而且工业用地是零地价,甚至是负低价,在这一块各级政府都是赔钱的。因为各级政府都要招商引资,就利用低廉的土地成本引来企业,带来大量劳动力。没有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城镇化也达不到现在的目标。

  我国的城镇化走到今天这个程度,不能说过去的制度都是好的,也不能说都是坏的。城镇化还是要往前推进的,但要解决问题,首要解决的就是非农就业的问题。同时,我们要看到,过去各地政府的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商是最大的获利者,实际上,城市户籍居民才应该是最大的获利者。那么,今后的利益格局如何协调呢?另外,如何启动非农转移人口消费的问题也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简单的城镇化问题,是在一个既定的利益框架中如何重新决策的问题,2亿农民工和7500万流动人口能否成为决策的出发点,将会决定新型城镇化是否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变革。

  2亿多非农转移人口的所有问题能够一次性解决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付出了整个公共支出,也不可能解决积累下来的所有问题。改革不是一下子打翻过去的东西,改革需要在不同的利益环境当中寻找更好的办法。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首先解决20%的已经举家搬迁的农民工的问题,这部分大约有4000万人口,他们已经在城市里生活十几年了,但还没有城市户籍,是否可以首先考虑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再分批次地解决其他人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可行的。

  十八大以后,城镇化成为舆论热词。12月17日,《中国经营报》开始推行关于城镇化的系列访谈报道,引起读者关注。图为12月17日和24日B12版的系列报道。

  链接

  新型城镇化 六大指导原则

  近日,全国城镇化规划草案已经基本成型,拟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六大指导原则:

  第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降低城镇准入门槛。

  第二,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三,合理调整优化城市群格局,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以大带小,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共同发展。

  第五,集约高效,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设置城镇建设标准。

  第六,完善城镇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1625.html

更多阅读

辩论稿:青少年成才的关键在于外部机遇还是自身实力

辩论稿:青少年成才的关键在于外部机遇还是自身实力正方:青少年成才的关键在于外部机遇反方:青少年成才的关键在于自身实力正方一辩(黄诗蓉):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青少年成才问题,不仅父母忧心,社会更是高度关注。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辩

中国渔业新型城镇化样本:庄河渔村进城

      营建中国“渔人码头”  新型城镇化,渔民该如何安置、渔业该如何发展?目前尚无具体答案。而拥有10余万涉渔人口的大连庄河市,正在尝试破题。  在庄河南城区,一块5平方公里范围的地方被暂定名为“城市渔村”,这个“渔村”中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新型城镇化将催生一亿套住房需求

     国家发改委专家在“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论坛”上指出  “新型城镇化可以促使我们再保持将近20年的经济增长。例如,城镇化可能需要再建设1亿套的房子,进而会拉动更大的经济总量。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大中

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 张晓山建言新型城镇化破题路径

     土地制度是关键,但单兵突进改革将落空  访谈嘉宾 张晓山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李克强总理履职之初,“新型城镇化”成为各界热议话题,而执政百日之后,新型“人的城镇化”向何处去,从哪里突破,尚未见分晓。就城镇化战略中的核

专访香港大学教授许成钢:新型城镇化须摆脱土地制度束缚

     5月,全国城镇化会议召开时间一再推迟的消息引发广泛猜测。有媒体引用接近政府人士的表态称,会议一拖再拖的原因可能是高层对已具雏形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不满意。许成钢接受了本报专访时表示,内需不足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

声明:《李铁: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制度转型》为网友一直的思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