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央视招标
招标现场,聚集了来自中国几大著名服装生产基地,如泉州、温州和宁波等地的众多家服装企业代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族服装企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生产管理平台和营销体系,但在与国际化品牌的竞争中,品牌竞争却一直是我们的弱项
杨眉
11月18日,每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尘埃落定。原本一场严肃枯燥的商业交易被演绎、包装成了一台盛大的“嘉年华会”:从招标现场的名嘴串场,到答谢晚会上中标企业高层与演艺明星的联袂演出,再到为每一个中标企业精心准备的媒体见面会,央视“寓商于乐”,再次赚个钵满盆溢。
与去年相比,此次招标的总体金额大增33%,“标王”则创出3.8亿元的新纪录。但出乎意料的是,与往年大众对于“标王”几乎众口一词地质疑相比,媒体今年反应却异常平静。这种反差或许表明,无论是参与招标的企业还是媒体和消费者,都已经把对央视“黄金平台”的争夺,看成了市场竞争中的一场理性博弈。
“经过多年的招标洗礼,市场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使第一次参与招标的企业,也无不是携带好几套方案有备而来,对自己的需求有充分研究和准确定位。最终竞标结果应该说是市场充分竞争之后的理性价格发现”,央视广告部的一位负责人分析说。
今年的央视招标,除了首次出现宝洁“洋标王”之外,另一大看点是,国内服装业首次跻身招标行列,这标志着民族服装业也开始了品牌之战。福建泉州虎都(中国)服饰有限公司最终以总中标金额第一,成为“服装标王”。
招标现场,聚集了来自中国几大著名服装生产基地,如泉州、温州和宁波等地的众多家服装企业代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族服装企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生产管理平台和营销体系,但在与国际化品牌的竞争中,品牌竞争却一直是我们的弱项”。虎都负责竞标的副总经理吴越分析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服装市场中,品牌消费已经成为主导消费行为。如中高档衬衫,100%为品牌消费行为。但与此同时,作为 2003年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和服装出口国,中国服装行业却还处在品牌建设的起步阶段。面对国际服装大鳄的纷纷涌入,明显缺少品牌竞争力。
品牌建设的滞后,直接导致了中国服装产业成为全球知名的“洋品牌加工厂”。贴牌、加工基地、手工作坊、劳动力密集等词汇,成为服装大国的特征。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服装行业已完全进入‘微利时代’。而面对WTO,如何塑造和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以满足消费者的品牌消费追求,是每位中国服装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严峻考验,”吴越说,“虎都在央视的广告做了几年,但今年还是第一次完整地参加竞标。”
在业内,虎都早已获得了“西裤第一品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和“中国名牌”等称谓。但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其国际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显然逊色。
“虎都的现状,几乎就是整个中国服装业界的缩影”,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央视招标现场,国内服装优秀企业的集体亮相,可能是在品牌竞争力培养方面,中国服装业的蓄势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