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范红杰 中国汽车报社《摩托车趋势》记者
嘉宾:
李光斗(华盛时代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 勇(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总编室主任)
关于品牌,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而对于品牌传播,却往往缺乏更系统和客观的认识,没有合理的规划和有力的措施。品牌传播对于企业来说,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又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事实上,许多企业对此要么漠不关心,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束手无策。对于摩托车企业来说,品牌无法有效传播,这使得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认识的原点,以此进行突破。
当然,我们无法将品牌传播模式化,但是,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答案,尽管,答案是千变万化的。而实际上,千变万化的答案,给了我们千变万化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正是品牌传播所必须具备的。
品牌的意义认识主持人:品牌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在市场的进化过程中,品牌对于企业来说,到底有何意义呢?
朱 勇:在现实中,摩托车在北京的影响越来越小,在社会中也是如此。这跟其品牌传播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会沦为别人的附属,做贴牌,出苦力,赚点小钱,替别人扬名,而没有自己的阵地。包括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我认为可能是一次国外品牌收购中国品牌的陷阱。没有品牌,就没有自己的地位,永远处于弱势。这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李光斗:摩托车的品牌建设非常重要,而品牌传播对品牌创建作用非同一般。目前,中国摩托车行业是大而不强。我在北大演讲的时候,就分析了跨国公司的扩张战略。他们无论是渠道、人力资源、成本等都不占优势,但是,他们有强大的品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品牌效应。而我们则是有产品没品牌,所以,在竞争中落败的是我们。这就显示了品牌的无形威力。像国外的一些著名品牌,无一不是凭借品牌进行切入的。
主持人:品牌的作用已经是毋庸质疑的了,这是否说明了当前品牌对于产品的必要与重要?
李光斗: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品牌作用会日益明显,这是必然的。产品竞争有三个层次:一是比价格,这主要是来自成本的低廉,使车的价格更加便宜,这可能是国内摩托车惟一的也是最强的竞争优势;二是比品质,在质量、设计、工艺等各个方面,是不是比别的产品更好,而国内摩托车似乎并不具备优势;三是比服务,拿摩托车的服务网点来说,跟汽车更是没法比。而最后则是比品牌。哈佛大学商学院汉斯教授8年前曾这样预测: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摩托车最明显的缺陷恰恰是品牌。
朱 勇:小的企业是求生存为主,但是做到一定程度,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即扩大知名度,再上升到个性化,不断求新求异,然后创立自己的品牌。总体来说,摩托车行业的品牌远不如汽车行业,还没有形成集中的品牌效应。当然,这可能跟汽车现在的火热有关,但是,在汽车还没有兴起的时候,摩托车兴盛过一段时期,而那段时期转瞬即过,许多品牌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暗淡。这主要是企业没有一以贯之的品牌传播,没有建立真正强势品牌,所以,其知名度还只是局限于小范围或者有限范围。
主持人:这就是说,品牌是一个企业强大的符号,或者说一个行业知名品牌的多少与高低,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李光斗:也可以这么说。在市场竞争中,许多好的产品,好的公司,经常被人们所忽视,这并非因为他们运气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知名度。真正好的品牌和好的企业,他们会有相应的信誉与美誉。这些更多地在于他们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足够重视,并不断宣传。对于每一个品牌的塑造,目标就是要努力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而且远比竞争对手好。而这是竞争的重要武器。一个卓越品牌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感觉不可能代替现实,但是感觉可以强化现实。如果脱离品牌传播的话,这些就不可以实现。品牌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甚至行业的强弱。
朱 勇:对。中国摩托车行业比日本差,而且这也体现在品牌上。品牌不可以代替产品,但是品牌更能说明产品的实质。
[感言]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身份或者符号,一种心理感受和个人体验的综合象征。在中国本土,有多少自主品牌值得我们夸耀?众多的外来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几乎是疯狂地“圈地”。当中国品牌遭遇群体围堵时,我们最该想的也许是:过去,我们积累了多少财富,而今天,我们又该如何保持财富地位,甚至让财富增值?品牌能告诉我们这一切。
|!---page split---|
传播成就品牌主持人:刚才两位专家都谈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强调了品牌意识。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问: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实现我们的传播目标?
李光斗:通过广告传播品牌。电视、电台、报纸、杂志、户外、网络、市场终端(如POP广告)等,这些媒介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这里,要说明的有几点,一是通过大众传媒这个与公众联系的沟通桥梁,建立企业与品牌的宣传通路;二是通过事件行销快速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三是在渠道与终端塑造品牌,形成自己在通路中的品牌权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品牌传播通路创新,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网络互动广告、逆向广告、品牌传播隐蔽化,即利用媒体新闻塑造品牌形象,分众传播等。
主持人:根据李老师的分析,品牌传播的手段也不外乎人们常用的那些。那么,在现实中,传播往往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
朱 勇: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品牌传播的核心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拿海尔来说,它的广告语“真诚到永远”就很有特点,它过硬的技术质量、完善而周到的售后服务,都无不为其丰富了内涵。家电类品牌长虹将“做民族品牌”作为品牌传播的核心,也体现了其品牌特征。另外一个原因是品牌传播不能持续下去。
主持人:品牌缺乏个性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品牌,就像如果每个人的名字都一样,让人无法辨别。寻找品牌的个性,体现差异化的诉求,不仅利于品牌传播,更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光斗:其实,每个行业都有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企业,它们的产品也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它们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品牌主张。比如沃尔沃强调的是安全,奔驰强调的是高贵。对于摩托车企业来说,应该寻找一个核心的概念,并将其贯穿到品牌传播与产品研发中。
主持人:据我了解,在摩托车行业,品牌意识在逐步增强,近年来尤为明显。比如,宗申一直坚持参与摩托车赛事,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其产品诉求也是以“赛车技术”为核心,可以说相得益彰。另外,前不久,嘉陵也推出了系统的服务活动,欲打造嘉陵的同步服务品牌,以“真诚服务”为诉求点。
李光斗:找到品牌传播的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强化。比如夏新就坚持以时尚为中心,一切宣传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再比如自行车,代表的可以是自立,而昆车代表的则是成熟。德国以技术创立品牌,而日本则以应变市场需求的方便便宜为主要特征。品牌的核心价值关键是挖掘。就像赛特,比其它商店贵一倍,但人们走进去就意味着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价位,因为它的品牌代表价格昂贵。
[感言]离开现实谈品牌,就像在沙漠里看海市蜃楼。过去品牌的缺失,有历史原因:市场的初启,导致消费行为的极不理性,使品牌的创建处于空白。过去的无法清算,但是,即将来到的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品牌的崛起正当时,因为市场在经历饥饿状态的混乱期后,开始进入品牌竞争的阵痛期。这时,企业更需要有系统化的品牌战略观。
效果最大化主持人:传播的手段也许是一样的,但效果会是千千万万的,传播的目的也就是要品牌效应最大化。那么,我们如何保证或者靠近这样的预期呢?
李光斗:可以运用整合品牌传播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实质,它以统一的传播为目标,运用和协调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使不同的传播工具在每一个阶段发挥出最佳的、统一的、集中的作用。其目的是协助品牌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品牌核心要素与灵魂必须在所有传播中得到一致性的运用。品牌策略的执行阶段,主要分为两大类工作:一是沟通性传播,包括广告、公关、直销、事件营销、销售促进等;二是非沟通性传播,如产品、服务、价格、销售渠道。总体上说,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有四个步骤:一、品牌阶段性定位;二、品牌概念与形象的定位;三、设计并执行顾客沟通计划;四,对传播情况进行监测。
朱 勇:在品牌定位上,应该保留一个空间,使品牌能够持续地传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延伸。比如联想的“只要你想”,传播的空间就很大。还有海尔的“真诚到永远”,这种真诚是没有时间和范围限制的,既是“永远”的,又可以是技术、质量、服务等各个方面对消费者的真诚。有些企业就不注意这些,不断地改变传播的主题,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而应该是系统性的,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断创新的内涵。
李光斗:品牌建立是从商标、名称的确立、注册开始的。品牌传播与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CI统筹与目标形象的管理与控制。品牌的延伸则是品牌扩张路线的策略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战略性管理”的调控。每一个品牌都有逐渐老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品牌创新。这样的创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牌支撑体系——产品的创新,二是品牌形象体系——视觉系统的创新,以及品牌理念的创新。
朱 勇:我们可以借鉴其它行业的做法。比如哈雷,通过高档杂志做摩托车文化,宝马则以故事内容来丰富品牌内涵,而可口可乐则从户外、网络开始,进行体验式营销传播。实际上,摩托车现在处于盘整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强势品牌,品牌集中化是必然趋势。因此,找到独特的可持续的品牌传播核心,将使品牌传播的效果更加明显。
李光斗:任何一个行业的品牌到最后不会超过7个,经过充分竞争后,剩下的是大品牌,而这个时期对这些品牌来说,更有好处,因为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各种资源更加优化。比如目前北京的房地产业就不正常,一个城市最多不应该超过5个大的房地产商,而现在北京是全国房地产商最多的城市。摩托车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在这个整合期,摩托车企业更要加紧品牌建设的力度,通过品牌传播战略的系统化、规范化实施,从而实现品牌领先。
[感言]品牌需要丰富的内涵,而实际上,许多所谓的品牌是空心化的。当品牌战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资源时,回避是不可能的。惟一的途径是迎难而上。上不仅是一个动词,在这样一个时期,上更是一种战略远见,更是一种境界。
[嘉宾简介]
李光斗 著名广告策划人,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1988,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首届华语大专辩论会,荣获冠军。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策划案例有小霸王学习机、爱多VCD、伊利牛奶、蒙牛纯牛奶等。著作有《仅次于总统的职业》、《品牌秘笈:广告策划基本原理》、《品牌竞争力》、《解密创意》、《商战兵法新36计全书》、《扩张:跨国品牌凭什么》、《卓越品牌七项修炼》等。现为华盛时代广告公司总经理。
朱勇 资深记者。采访过国内众多知名企业,专注于中国企业品牌研究,对企业的品牌战略有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为多家知名企业做过品牌诊断。现为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总编室主任。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