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动车(主要是指电动自行车,以下也是)渐渐成为媒体视野里新的亮丽风景时,作为媒体来说,对它的思考肯定要多于表面上的注意。许多媒体都有相关专家的预言:在新的世纪里,电动车将成为城市里最主要的代步工具。果真如此吗?不管我们是否承认这样的预见,电动车确实像一位面含笑靥的妙龄少女,开始小心翼翼地步入市场,走进平常百姓家,并深受青睐。莫非电动车真的要成就一番鸿图大业?
近来,关于电动自行车的消息不断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这说明电动车已经成为交通经济(姑且这样说吧)中不容忽视的存在。为此,本刊决定将这位城市交通工具的新星进行比较性的调查采访,以此让广大读者和厂商们找到一个更客观和思辩的了解途径。
那么,相对于曾经风光无限而今处境微妙的摩托车呢?它能坐视电动车这位交通代步的新贵崛起吗?它们之间的利益之争、市场之战是不是不可避免?它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共同成长或者此消彼长?为了真实地透视电动车业的状态,记者对相关人士进行了采访,但愿能给大家一个公平裁判的机会。
青睐独享:移动在城市里的亮丽风景?
要了解电动车的市场,感触神经最丰富敏感的电动车超市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对河北省康家电动车超市的庞先生的采访,使记者对电动车有了更多的了解。康先生以前也是做摩托车的,对摩托车行业比较熟悉,也比较关注,但是,后来转为经销电动车。目前,该超市经销着10种品牌,每月的销量大约是400—500辆。关于电动车,他认为是介于自行车与摩托车之间,它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生产不规范,这样就导致电动车质量的不稳定,还有价格方面也有一些问题。这是电动车所存在着的最突出的问题。当然,电动车的火热兴起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缘于全国许多城市都在禁摩,这为电动车逐步取代摩托车、大步流星地走向城市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根据调查,目前,电动车一般在南方城市的销售比较好,好多厂家生产的产品都供不应求,就拿成都来说,大街小巷都是。这说明电动车作为城市里的新型代步工具渐渐受到青睐,这样,需求也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而总体说来,由于这大大小小的近1000家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普遍不够,大多都没有自己的生产流水线,没有像摩托车一样形成规模,使电动车市场还处于相对“饥饿”状态。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电动车产量超过一万辆的仅10家,其生产能力由此可见一斑了。当电动车的产量受限、而需求见长时,电动车的销售形势全线飘红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记者还记得在成都出差时,街上的自行车像游动的鱼儿,自由畅快地行驶着。记者还特意随机性地到一些店面,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询问车的性能以及价格,店家一边忙组装,一边回答记者的询问。而就在询问之间,已有一辆电动车完成交易。店主还告诉记者,如果不赶快买,晚了厂家的仓库就没有货了。言外之意,“货”很抢手。从店门口门庭若市、消费者争相询问可以看出店主所说绝非虚言。前几天,重庆某区举办质量监督月活动,有一家电动车厂家参展,许多消费者围着索要说明资料,并踊跃试骑,都对电动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更有甚者随之去厂家现场订货。电动车成为城市市民的新宠也将是大势所趋。
而引起记者注意的还有一些原来的摩托车企业的新动向:有的转行做电动车销售,有的已经涉足电动车的生产。总之,电动车开始被重新纳入企业的视野,并优雅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为交通工具,电动车与摩托车是否会在同一条驶向生活的道路上,发生激烈的碰撞、乃至水火不容呢?
记者又专门采访了有关人士。一位“摩界”人士认为这种竞争是必然的,但是,目前来说,应该只是小规模小面积的接触性竞争而已,因为功率较大的摩托车的主战场在农村和国外,而电动车则以轻巧灵便而在城市倍受追捧。主要市场的差异化就使竞争“擦肩而过”,不会很激烈。不过,日久不知会不会发生变化:如电动车功率变大,向农村挺进,那么,竞争将不可避免而且异常惨烈。另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动车企业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毕竟都是在路上跑,怎么也会有些摩擦。不过,现在的大环境对电动车有利,而且无论是专家分析还是舆论上,都认为电动车有利于城市环保,而且轻便自如,更适合于日常驾驶,并且电动车的价格更加低廉,比摩托车更划算。所以,他有些乐观地认为,电动车已经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并且肯定地预言电动车必将成为新的城市宠儿。
其实,现实对于电动车来说也并不是很乐观,至少应该上“大事没有、麻烦不绝”。自“福州禁售事件”以后,电动车作为一个“社会性事件”的主角开始浮出水面,不断地强化人们对它的印象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记得当时各媒体纷纷报道该事件的原委,还在网上自发地展开了势如潮涌的大讨论,甚至是争论。从它所引起的“地震”层级来看,说明电动车已经跟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密切的关联,所以,当政府对它所实行的种种措施都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无可否认,电动车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关键在于在到达光辉灿烂之前,还会有一段并不是那么平坦的路要走。
首先,安全问题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目前,由于电动车的研发没有形成核心力量,许多厂家的规模不是很大,在科研的投入上极其缺乏,一些产品的质量问题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这就为安全问题留下隐患。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某大城市发生过几次电动车事故,在当地对电动车的销售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许多人都认为电动车相比摩托车来说,更有利于环保,然而,实际上,电动车用过的废旧电池现在还无法全部回收,也无法进行处理,被随处扔置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大。这与有关专家提出的“电动车更有利于环保”的环保论相悖,急需解决。
再次,售后服务问题也没有完善保障。由于电动车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上售后服务网络的欠缺,使售后服务问题一直难以彻底得到解决。这也是长期困扰消费者的“挠头”问题。
最后,电动车在城市里的管理问题突出。电动车管理难,或者说其介于自行车和摩托车两者之间的特殊身份,使电动车给城市的管理者带来了新的难题。尤其是电动车的交通安全管理问题也凸现在人们的面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城市专门研究制定了新的管理措施。
什么东西都有利害性:即一方面提供有利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产生有害的作用。对于电动车来说,也不例外。然而,电动车已经在被人们广泛地接受的前提下,一切都有改善的可能和机会。而最终的结果是,这种种的原因导致电动车成为“烫手”的山芋:逐步发展壮大是美丽而可观的前景,而现实的“瓶颈”制约又成为它难以逾越的门槛。虽然电动车进入城市还有一些障碍要予以清除,但当摩托车如潮水般退去、小轿车还难以普及的情况下,电动车作为最贴心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应该是一般工薪阶层的首选。所以,可以说,电动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应该是越演越动人的风景了。
|!---page split---|
喜中藏忧:谁为你的明天买单?
而东南大学无锡研究院的胡先生也认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禁摩”的行列里来,为电动车的飞速发展与壮大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就拿无锡的电动车生产状况来说,跟重庆的摩托车生产状况相似,约占取全国总量的60%。当然,无锡大张旗鼓地禁摩更为电动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信心。无锡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应该跟其配件系统的完善紧密相关。所以,电动车的生产呈现出翻倍增长的强劲势头。只是,电动车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以根本解决的质量问题。这也是其致命软肋。不过,行业内即将出台一项行业标准进行规范,以缓和这种恶势。对于电动车,最关键的器件是控制器、电机、电池、充电器,尤其是控制器,科技含量较高。这就需要在研发上下一些功夫。这也指出了存在于电动车长远发展的潜在隐患。
因噎废食绝对是错误的,尽管电动车的出世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成熟所导致的弊端。从远处或者大处来看,电动车对于社会的作用大于其存在的不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关键的是不足尚可以弥补。那么,电动车的发展壮大也是早晚之事。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统计,电动自行车产业是一块不小的“奶酪”。目前,全国主要电动自行车企业有近200家,产销率基本达到100%,年产值在15亿元以上,预计今年销量接近300万辆。
如此巨大的利润当然会让厂家趋之若骛,也会由此而导致不规范,甚至混乱。而正是出于防范的积极性目的,规范和引导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早在1999年5月就发布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并于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这份《条件》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每小时不超过20公里;整车重量不大于40公斤。符合《条件》规定的便可以颁发生产许可证,工商部门也应为其颁发营业执照,准许其在市场上销售。这等于是电动车在政府“定义”的基础上,已经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认可,为其提供了政策性的强力支持。
然而,“福州事件”成为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的导火索。它所点燃的“禁售”火焰尚未熄灭,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迹象的同时,而成都电动车发生的质量问题更是火上浇油。随之,全国许多的城市如温州等,都要么对电动车销售发出禁令,要么指定新的管理措施。而关于电动车的“禁”与“放”也一度像“禁摩”一样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甚至有人问:“电动车会不会重蹈摩托车的覆辙?”当然,政府有政府的苦衷,有他们的理由,但是,能一棍子都打死吗?
国家给予了电动车合法身份,就不应该被随意地剥夺。对此,有关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副所长金伟峰认为,对那些得到国家生产许可、符合国家标准、并且质量合格的电动车产品,在没有得到人大批准、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不应该禁止其销售。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透露,上海对电动车上路就是放开的,按照非机动车进行管理,2001年社会拥有5万辆,事故率为0.47%;2002年上半年拥有7万余辆,事故率仅为0.17%,均远远低于机动车的事故率。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等专家也赞同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何祚庥认为,电动自行车是个大产业,发展好了,能够为国家增加税收和就业机会。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认为,不能因为发展公共交通而限制、废止私人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无法解决“门到站、户到站”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电动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出于方便市民生活的原因,以及发挥其它社会作用,电动车被市民和专家接受了。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环保问题。为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为了子孙后代的千秋宏业;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地球,国内有几十个大中城市相继采取了“城市限摩大行动”,这一举措说明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由于环保,摩托车在城市遭遇了“滑铁卢”,而同样由于环保,电动车面临新的机遇。为此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业——绿色环保电动自行车业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迅猛发展。电动车也将走上一条更加宽广的产业化道路
一、电动车品牌的集中度将继续提高,规模化将日益明显。市场才是商业的中心。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使厂家在迅速地进行原始积累的同时,不断地扩大产能,以尽可能大地占领市场份额;
二、电动车品牌将逐步硬挺起来,成为国内品牌之林中迅速升起的新星。就像许多其它行业的发展轨迹一样,先由原始积累实现规模化生产,再由规模化上升为品牌塑造,也就是有产品的竞争上升为品牌之争;
三、电动车营销进入高级阶段。市场需求的不断满足,使电动车由“不愁卖不出去”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要让消费者购买”的主动地位,销售阻力变大;同时,市场份额的增大将使入行者同样增多,这也将使竞争更加激烈;
四、核心技术的竞争将随之提上日程。当商品进入充分市场竞争阶段后,核心技术的竞争必然会成为竞争的焦点。没有技术的差异化,产品只能陷入纯粹的价格战的泥潭里。技术,其实也就是支撑着整个行业的脊梁,所以,核心技术的争夺战也将进入白热化;
五、电动车企业的强强联合。这也是业态竞争的必然。合资,联合等种种方式都会出现。这时,经营战略已日趋成熟,竞争也将由单一层面向纵横两个方面跨越。单一化的竞争就演变成激烈的综合性的竞争。
另外,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经济环境变化、政策调整等等,这都可能给电动车的发展造成新的障碍。总之,电动车作为新生事物,其存在有它的道理,而在这条产业之路上,也会有坎坷相伴随。其实,电动车的发展一直就伴随着磕磕碰碰,对此,众说纷纭,各有道理。那么,关于电动车的明天,究竟由谁来为它买单呢?也许,船到桥头自然直:要生存下去,必然会有超强的能力,否则,就只有等待着被淘汰。所以,相信这样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应该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