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是关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形成的系列协议之一,于1994月4月15日签署。该回合谈判的结果是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同时签署的一系列协议、文件,要求谈判参加国必须一并签署,不允许部分签署。我国代表在这些最后协议上签了字,但由于当时我国尚未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暂时不受这些协议的约束。2001年12月10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我国当然生效。

TRIPS共分为七个部分,73条。各部分中有关商标的规定如下: 第一部分规定了总的原则。主要规定成员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对其他成员国的国民应给予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巴黎公约》中允许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条款成员国仍然可以声明保留。 第二部分规定了有关知识产权的效力、范围及利用的标准,其中第十五条至第二十一条对商标权做出了规定。依照第十五条规定,商标载体的范围仍为视觉上可以感知的对象,因此,嗅觉、声音商标等不属于成员国必须保护的客体。第十六条规定将驰名商标的客体、保护范围在巴黎公约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规定巴黎公约有关驰名商标的规定原则上适用于服务,规定驰名商标获得的保护原则上适用于同驰名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相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只要这些商品或者服务上的使用会暗示使用人与驰名商标所有人之间存在一种联系,从而可能使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即视为是对驰名商标的侵权行为。与《巴黎公约》不同的是,TRIPS要求获得上述保护的商标必须是注册商标。在第十八条中,规定了对于注册商标的保护期限,商标的首期注册及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不得低于七年。第十九条规定,在以商标未被连续使用为由申请撤销的程序中,不使用的时间至少应该为连续三年,且商标的注册人没有出示其不使用的合理证据。另外,由注册人控制的被许可人的使用,应视为注册人的使用。第二十一条规定,商标可以连同也可以不连同商标所属的经营一并转让。 第三部分规定了知识产权执法的相关问题。要求全体成员国应有合理的民事、行政、刑事程序解决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规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临时措施和边境措施。 第四部分规定了知识产权权利的获得与维持以及解决有关当事人之间争议的程序。规定有,有关要求获得知识产权的程序,如当事人之间的异议、注册无效的认定、商标撤销等,均应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且应送达有关当事人。第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巴黎公约》中有关商标优先权的规定原则上适用于服务商标。 第五部分规定了争端的防止与解决。一方面要求成员国应保持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即各成员国所实施的与协议有关的法律、条例,以及普遍适用的终审司法判决和终局行政裁决,均应以本国的文字予以颁布。如果在实践中无颁布的可能,则应以该国文字使公众能够获得,以使各成员国政府和知识产权权利持有人知晓。另一方面规定商标保护国际争端的解决首先应由争端方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由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多边协商解决。这一点同《巴黎公约》规定的由国际法院解决有根本的不同。 第六部分规定了过渡条款。这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即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协议允许发展中国家有五年的过渡期来逐步适应协议的规定,其中最不发达的国家允许有十年的过渡期。 第七部分规定了TRIPS在各成员国的机构安排和最终条款。其中第六十九条规定,成员国应在其行政机关内设立联络处,以进行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尤其是海关之间应加强有关假冒商标商品及盗版产品贸易的信息交换与合作。另外,此部分还规定了属于保证安全的例外,即协议不得解释为要求成员国披露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也不能妨碍有关国家安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