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主城区的内涝灾难在于排水系统建设标准的落后,那么发生在房山区的灾难则更多指向其对整个地区的防洪体系的规划和治理。 按照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的《北京市防洪排水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顺义、通州、亦庄、黄村、门城、良乡、延庆等七座新城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分别设防;昌平、沙河、长辛店、燕房、怀柔、密云、平谷七座新城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分别设防。该规划分为近期(2004年~2010年)和远期(2004年~2020年)两个阶段,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该规划建设实施十分迟缓,其两年前就应该完成的近期规划也并未完成。 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此次受灾最重的房山区,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其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二。而这一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主要泄洪通道,拥有对泄洪分洪十分重要的小清河分洪区。 但不论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山区还是整个小清河流域,多年来对于泄洪通道的挤占几乎成为一种官方民间有意无意的统一行动。 以房山区娄水子村为例,原来围绕着多条河道,分为南河、北河和东河,可这些河基本上都留在年长村民的记忆里了。“还有什么泄洪渠,过去的河道基本上没有了。”房山区娄水子村60岁的石健大爷回忆道。 由于十几年没有下过大雨,山区的村民们对保留泄洪通道早就觉得没有必要。这些河道被改造或者填埋之后,土地都用来搞了经济生产——种地、盖房、建石材厂。山里原本有多年泄洪形成的沟渠,恰好冲刷出不少便于采石作业的区域,而不负责任的开采则将这些沟渠彻底破坏,2008年奥运会前,房山有关部门曾专项整治这一问题。而丰台区水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过去几年中,整治河道淤塞、挤占一直都是该局每年进行的重要工作,且清理难度似乎也在逐年增加。 而7月21日当天的暴雨造成的山洪正是在找不到泄洪通道的情况下,从几个山口奔涌而来,一路淹过娄水子村、瓦井村、南韩继村、尤家坟村、东南章村等,造成多人死亡。

在更大的小清河分洪区层面上,因多年承担防洪任务而妨碍了经济发展的房山区希望能够有所变通。2006年1月14日,由房山委托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北京市小清河分洪区建设规划报告》,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进行审查,随后该规划经水利部批准通过。 就这样,四个所谓安全区被从分洪区里划分出来,用以建设别墅小区、高尔夫球场等。再加上京港澳高速扩建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石客运专线等工程的建设占用,导致小清河流域的分洪泄洪功能越来越弱。 多个大可通车的穿路涵洞,在多个部门配合的京港澳扩建中,变成了一米直径的水泥洞,由于长而细,泥沙俱下的洪水直接将其封死,记者与附近居民向多个部门打探,始终未能弄明白这一变化究竟因何而来,又该由谁负责。 在“7·21”特大暴雨发生后不久,北京市相关信息发布中,既已对小清河河道挤占等情况进行了说明,并总结称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灾难,除罕见的降雨量外,这些长期积聚的人为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但此后官方并未进一步透露河道挤占的具体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