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袁卫东 袁卫东解剖柯达智慧



  支点中国,让柯达撬动整个世界。《南风窗》主笔袁卫东所著《跨越———柯达在中国》,被誉为目前惟一一本全面解析柯达中国大跨越的秘密、揭秘跨国公司中国生存智慧的著作:柯达如何成功跨越东西方体系的差异,并取得持续的发展?

  那些进入和计划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以及准备走出国门的本土企业,又能从柯达的经历中学习到什么?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作者。如何成为最成功的跨国公司 

 

  东方早报:

  你自己如何评论这本书?是否很好地反映了柯达在中国发展的全貌?

  袁卫东:

  当一本书从一个追问,演变为一部厚重的文本,实际上作者已经完成他的使命,一切都应交给公众来作价值判断。那么,如果一定要作者对本书的价值判断发言,我想,这是一本力图实证式对跨国公司入华战略十年进行全面挖掘和剖析的著作。它作为跨越中美两个体系的标本,对于迎接全球化挑战的人们,启示良多。

  对于柯达在中国的发展来说,此书并非面面俱到,但我相信它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挖掘了最富有价值的部分。

  东方早报:

  柯达成为进入中国10年间最成功的跨国公司,那么这个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袁卫东:

  柯达不是在中国最早行动的跨国公司,不是在中国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也不是在中国获利最多的跨国公司,但却在进入中国10年间成为最成功的跨国公司。

  核心在于,他是跨国公司中唯一依靠中国完成其全球重大战略转折的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和行动,成为柯达面对21世纪———将其未来完全置于数码之上———的决定性的步骤,中国成为柯达全球战略的支点。

  这印证了在过去10年中,关于跨国公司与中国的最经典的格言: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中,跨国公司是兴旺发达,还是坍塌失败,可能决定于它们中国战略的质量。

  东方早报:

  在您看来,柯达在中国能够成功的原因中,最根本的是它跨越了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

  袁卫东:

  这必然要回到柯达入华的原点上:“98协议”。从柯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看,这10年是从最难的问题开始的:从1994年到1998年,这4年围绕“98协议”的大谈判,是柯达公司和中国政府之间达成信任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如何将公司战略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的过程最艰难,因为之前从没有过一个跨国公司能够与国家缔结协议的先例。

  这个过程无论对柯达还是对中国政府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冒险性,这已经不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甚至牵涉到复杂的政治问题。

  这一切本质上是对中国前途的战略判断。对于当时还并不完全清晰的“中国崛起”,缔结和约的双方背后都有激烈的交锋: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是否要将自己的全球战略,建立在前途似乎尚有不确定性的中国?而对于中国,是以所谓民族工业应对全球化,还是更大的开放?

  东方早报:

  柯达最终如何让这种信任变成现实,是否与改造中国国有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袁卫东:

  柯达入华一开始就介入了中国核心问题:国企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受到三大力量的影响:大规模入华的跨国公司,制度夹缝中崛起的民间企业,改革变身的国企。而跨国公司无疑正在改变中国的经济格局,乃至规则。而国企改革始终是中国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参与中国国企改造,是柯达整编中国本土感光行业的唯一选择,是将柯达中国战略与中国国家战略结合的最好切口,而事实上柯达所并购的感光企业,全部是国企。在10年前,中国政府试图引进跨国公司的力量,在改造国企的实验中,柯达自觉和主动的行动,无疑赢得了中国政府的好感和支持。

  柯达的标杆意义

  东方早报:

  对于其他跨国公司来说,柯达所获得的信任度是不是最强烈?改造中国国企,在柯达成为最成功跨国公司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否在其他跨国公司中出现?

  袁卫东:

  不容置疑,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有能力走这条受政府支持的道路,多数的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操作得很好。对于目前,影响中国很深的跨国公司,客观上都是上一个10年,中国政府奉行以市场换技术和资本路线的参与者,它们其中很多企业参与了中国国企的改造。

  应该说,它们都很好地把握了中国的主流趋势,但程度最深的,应该还是柯达公司。

  东方早报:

  “攻心之战”是柯达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也有种观点认为柯达的模式对于其他跨国公司来说,是无法复制也无法借鉴的。并不具备普遍意义,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袁卫东:

  的确,柯达的独特之处,它大规模的进入中,含有改造中国国有企业的本质,这深深牵涉到中国原有感光行业的历史,也深深牵动这个民族的心灵、价值观和精神。它不但是一个企业形式的变化,更是一个心灵样式的变化。

  就柯达与中国感光行业的全方位合作看来,这个案子的确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从柯达进入中国成功的因素来说,还是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把握中国的主流趋势,在跨国公司代表的西方强势企业文化下,寻求与中国本土资源的对接,等等。

  对于任何期望在全球战略竞争中建立中国支点的跨国公司,柯达在华10年的战略耕耘,是一个极具启示的案例。它几乎以一个中国断代史的侧面,展示了一个美国公司如何在全球竞争失势的挑战下,如何在一个以“中国崛起”为特征的时代,以其在东方10年的努力,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命运。它既关乎战略,也关乎方法,也关乎价值观和心灵。是的,它做了什么?它把握住了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什么特质?这就很具有普遍意义。

  东方早报:

  这本书总结的是过去,过去10年,柯达在中国很成功。在接下来的10年,柯达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他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您认为柯达的未来会如何?

  袁卫东:

  本书就是柯达应对未来挑战的一种结果。10年前,面对全球化竞争与数码革命的挑战,柯达以一场异常痛苦和深重的企业危机,踏上了寻求拯救自己的变革之路。经历了10年的发展,柯达公司在应对未来问题上已经有一定的准备,它已经把富士当年看似致命的挑战,演变为全面的企业变革。而对于未来,从胶片到数码时代,柯达面临的战略竞争对手更多更强。对柯达来说,未来2年的战略转型时间非常关键。

  可以这样说,在以数码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中,柯达重塑自己的全球竞争力和价值链极其重要。现在尚且不能预测柯达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东方早报:

    对于中国想要走出国门的企业来说,应该从柯达身上学到什么?柯达能否发挥榜样作用?

  袁卫东:

  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化战略突围的中国企业界,发生在自己身边活生生的国际整合的案例,是最经典的启示。它足以告诉他们,在全球化时代,战略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它最终是如何与经理人的成长结合在一起,跨越东西方的体系,获得成功?在其中,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告别中国文化中那些阻碍我们获得全球成功的东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14747.html

更多阅读

数学上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 柯尼斯堡七桥问题

在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故乡——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普雷格尔河(Pregel)上架设着有7座桥。(如图)于是有人便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每座桥只通过一次的条件下如何将7座桥全都走遍?这就是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桥问

我和谢东娜 柯受良和谢东娜是情人

我和谢东娜我第一次见东娜是95年,她获得第四届超模大赛冠军后,法国ELLE杂志发表冠亚季军照片。“新丝路”的张健到我家来挑了三套旗袍,我们一同在日坛公园实景拍摄,那年她18岁。后来多次合作相处中的点滴小事让我看到东娜世界超模内在

浙江江山 浙江江山风景点

开放分类: 中国地名 中国城市 地理 浙江县区 浙江地名目录 1 行政区划 2 地理位置 3 交通条件 4 经济条件 5 荣誉称号 6 环境资源 7 旅游景观 8 历史沿革 9 文化风俗 10 宗教 11 方言 12 历史名人 13 电视剧江山 14 参考资料江山市位

格列卫二代药达希纳上市价格惊人 格列卫达希纳全球

去年11月,格列卫的二代药达希纳在中国上市,针对对格列卫耐药或不耐受的慢粒病友。药价惊人,每盒36000元,每盒112粒,每粒200mg,而标准剂量是每日2次,每次2粒,也就是400mg。这样算下来,36000块钱的一盒药只能吃28天,每天1286元,每粒药是320元。据

声明:《宜昌袁卫东 袁卫东解剖柯达智慧》为网友上进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