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龙丽 北京报道
一张蓝白背景的标签悄然出现在家电卖场的大部分冰箱、空调上。标签涵盖了生产者名称、产品规格型号、能源效率等级等内容。 这就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在全国推行的能效标识。 根据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和认监委出台的相关规定,从3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生产、销售、进口的空调和冰箱均应粘贴能效标识。 能效标识制度的概念对于经常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家电企业来说并不陌生。截至目前,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韩国等37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大范围使用了国家能效等级标识。据统计,在全球有76%的国家制定了强制性最小能效标准或标识;19%的国家实施了自愿性标准或标识;约95%的国家和地区把能源效率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规定,所有能效比低于5级的家电产品今后将一律不准生产和销售,其销售的最后期限是9月1日。 对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一位参与了能效标识设计和制定的负责人表示,此举主要是考虑到流通领域里存在的大量库存。 有数据显示,空调行业的库存占市场总量的30%左右。据了解,在9月1日之前的这几个月内销售这批库存,已经成为目前很多家电企业的首要之务。 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刘福中分析,这些库存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低价倾销和回炉优化、升级。 对此,赵为民表示,回炉优化、升级涉及到回收商品的物流成本、原材料价差成本、资金流通等多方面因素,对企业来讲并非易事。也就是说企业回炉优化、升级产品使其达到能效标识要求的可能性并不大。 于是,降低价格倾销几乎成了家电厂商处理未达标库存的最有效方式。 有数据显示,仅空调市场流通领域里的未达标库存就有1000万台左右。家电企业要在6个月时间内倾销这些库存,面临的压力并不小,很多企业的销售计划都被其打乱。 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绝大部分家电厂商目前已经部署完毕,做好了大战一场的准备。部分拥有大量库存的厂商和实力相对弱小的厂商为了避免新产品对库存产品的冲击,甚至放弃了原有的部分产品推广计划,集中力量销售库存产品。 一场价格大战迫在眉睫。 尽管价格大战不可避免,但业内专家对中国家电市场的前景依然看好。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刘福中认为,价格战后中国家电市场的产业结构有望被调整得更为科学和合理,有助于提升中国整个家电行业的竞争力水平。 根据他的分析,在价格战过程中,节能技术偏低、实力较弱的企业很容易因为市场压力和成本压力退出市场,而节能技术先进、实力强劲的企业则会借此契机做大做强。 ----------------------------------- 空调涨价风声再起 下月起零售价上涨8%左右 重庆晚报 本报讯 继冰箱、洗衣机涨价传言之后,商社电器昨日举办的“2005重庆空调市场峰会”上又传来消息,今年空调价格铁定上涨,涨幅7%-8%左右。 昨天峰会拉开了今年空调战序幕,所有参会的一二线空调厂家重庆分公司老总均表示,今年空调肯定涨价。据称,目前各大品牌空调的出口价已上调10%左右。预计下月起,零售价格将上涨。 会上,商社电器公布了今年空调的流行趋势,节能和健康将是今年空调的主流。而这恰是今年空调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称,由于国家强制实施新的能效标准,致使空调厂家不得不改用不同的产品用料,同时改进生产工艺,从而导致成本提高。此外,钢材等原材料上涨也是今年空调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 还是噱头? 受钢材等原材料上涨影响,去年下半年起,向来忌谈涨价二字的国内家电市场可谓“涨”声一片。而且每次涨价风波后,家电卖场紧跟着又会出来辟谣。家电究竟是真涨价还是炒作噱头,一时间让消费者摸不着南北。对此,一大型白电厂商重庆分公司负责人一语中的,商家对涨价向来敏感,时下厂家和卖场空前热衷于在涨价上寻卖点,即使只有几元或几十元的涨幅,也兴致高昂地叫嚷一阵,目的就是炒作。 此外,由于采用新技术,部分新机型涨价很正常,但厂家却把其说成整个产品提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涨价论颇有误导之嫌。 另一方面,去年8月至今,全国空调销量整体下降20%左右,有些厂商甚至高达50%,到去年底,尚有900万台空调未被消化。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家电涨价一说还是谨慎为妙,否则当涨价论成为“狼来了”,就尴尬了。 重庆空调消费全国排名第三 本报讯 火炉重庆对空调的需求依然旺盛,据重庆市家电协会的统计,按全国城镇居民每百户空调拥有量排名,重庆位列第三,达152台,前两位是广东和上海,分别是158台和154台。 从机型看,重庆市场挂机依然占绝对优势,占九成左右。窗机仍保持一定份额,约占6%。用户主要是学生宿舍、打工者、租赁户,以及部分经济不宽裕家庭。调查显示,淡季时,柜机和挂机销售比例约为1:3,旺季该比例为1:5。 空调投诉质量居首 本报讯 昨日的空调市场峰会上,市消委公布了2004年重庆空调市场投诉情况,其中,质量问题占投诉总量的63%,居空调类投诉之首。 市消委秘书长罗霞透露,去年重庆家电投诉总量为5357件,空调投诉292件,其中因质量问题的投诉达184件,远远超出其它投诉问题。 (记者 万里 实习生 王琼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