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职场二十年 我的职场十年(十六)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我的职场十年(十六)

 

 

 

 

 

聪明人的培养

  刘晓炜算我半个老乡,是大连人。而我是在大连的海边学会说话的。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他的试用期内,我便任命他为硬件部的副经理,做于小童的副手。不久,于小童辞职,他便做了经理。

  聪明的人容易心胸不够开阔。况且当时他刚刚毕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阅历。所以,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在和大家共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他刚刚做部门经理后,引起了部门内的个别老员工情绪上的反弹。一次刘晓炜找到我,谈到一个在他下面工作的我的一个清华校友的一些工作表现。我听出他对这个员工有点儿没办法,我便明确地告诉他:“你全权负责这个部门,如果你认为她不合适,可以辞掉她。”

  其实我知道,这个员工只是有点情绪和不服气。她也向我抱怨了一些刘晓炜的不是。当时,根据我对刘晓炜个性的认识,我认为我没有办法劝说他,只能授权给他自己处理。我宁肯牺牲一个不错的员工,也不愿意失去一位极有潜力的人才。这不是对个人的偏爱,而是对社会的责任促使我这样选择的。有点儿出乎我预料的是,刘晓炜再也没有提起此事,而且这个员工逐步成了刘晓炜手下的一个骨干。

  通过这件事情,刘晓炜的自我学习,自我调整的能力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促使我日后对刘晓炜更加地信任,更加放权。

  近半年以后,又有在深圳工作的,我过去在惠州时期的同事,负责我们产品的结构和模具设计的梁祖光,写给我了一封长达十页的信,用特快专递寄给了我。信中许多地方都谈到了刘晓炜的“问题”,其中有两整页,专门谈如何“正确使用”刘晓炜。

  梁祖光对刘晓炜的“控告”信摘要

谢总:

    您好!

  ……

  关于刘晓炜的使用,我有些想法,不知正确否?

  我在电话中与您说过,刘是比较有心计的,表现在:

  1. 于小童为正,刘为副时,刘在底下说了于的许多问题。目的希望别人向您反映。现在于已走,刘已为正;

  2. 许克明。刘曾面谈、电话要我向您反映许的问题。由于许确实有问题,我也就向您反映了。现在许走了;

  ……

  6.在设计中,出现电子方面的工作差错,对自己要求不严,能瞒过去,就瞒过去。

  总之,刘是有能力,我反映以上问题,只是希望您在用他时,要能控制住,给他的权力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发展到失控就晚了。

  ……

                         梁祖光  99.12.5

  老梁显然并不是无中生有,但是对这些问题的性质和产生原因,我的看法与他有些本质的不同。所以看过老梁的信后,我也只是从侧面去提醒刘晓炜注意一些事情。联想拆分以后,我一个人去了神州数码,刘晓炜成了大家的主心骨。他担心梁祖光在深圳的工作被调整而被公司辞退,特地把他调到北京来工作。

  白宇轩在负责生产之后,也多次和我抱怨刘晓炜太小心眼儿,而且“有点儿坏”和“自私”。我几次耐心地劝小白:“你别拿刘晓炜和我来比。实话告诉你,我在他的那个年龄的时候,还不如他呢。你以为我以前就像现在这样‘好’吗?”我这话是真的。我确实认为刘晓炜按年龄来看,很多方面都比我强,包括心胸方面。我能够理解刘晓炜和其他的员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求自己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刘晓炜自身的问题,我一直采用侧面提醒的方式,从来没有用正面,乃至高压的手段去批评他。因为我相信他具备了聪明和悟性。而且自己悟出的道理,也更深刻。

  1998年10月份,我们开始了产品的试生产。由于我们的产品精巧,QDI生产部门不敢接生产任务,我们便找到了为美国德州仪器和日本夏普生产计算器等产品的南太公司。南太是一个香港公司,工厂设在深圳。

  由于只有我有相关的经验,所以一开始我亲自带着刘晓炜他们开始试生产的工作。一个多月以后,南太负责安排我们生产任务的Robert好奇地问我:“刘晓炜是不是在生产线上干过?”我也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他才刚毕业不久呀。他是学声纳的,与生产制造没有任何关系。”“他没有在生产线上干过,怎么会对生产线上的事情这么熟悉?好像比我们都内行。”Robert反问道。

  这就是刘晓炜的聪明和悟性。

  12月的一天,南太的市场负责人Karene给我打电话,商讨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到刘晓炜的时候她称赞道:“晓炜非常出色,是一个用心来做事的人。”

  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用心”去做事的。

  有一次,我总结了近期刘晓炜的部门需要马上解决的五个问题,去找刘晓炜准备和他谈。过去后发现他们正在准备开会,我就坐下来听。会议开完,我一言未发——刘晓炜竟然讨论的就是我写在纸上,准备和他讨论的那五个问题,一个不差!

  如果我们真正都在用心做事,达成共识其实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与刘晓炜之间的默契,后来引发了我对于如何建立共识的一些思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13981.html

更多阅读

我的职场十年(三十二)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我离开清华大学走上社会的这10年的后一段时间,当我开始进入企业的高层管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企业政治的问题。我对权力一直相对比较超脱,信奉靠自己诚实劳动去谋生的原则,所以

我的职场十年(三十一)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两难困境  我们的系统集成业务,当时已经做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伴随着中国的行业IT应用一起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困扰我们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当期业绩与长远发展的两难。这

我的职场十年(三十)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  国内的高科技企业,除了少部分外,基本上都是运作型企业。即企业是依靠规模性运作/服务的效率取得竞争优势的。这也是符合中国产业发展规律的现象,不能简单的责怪这些企业和企业家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九)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四   再上台阶---进入高层管理  公司的突然拆分,导致了许多人生命轨迹的突变。我也因此而从产品业务,转向了软件服务业务。如果说是贺志强引领我进入了IT行业的话,可以讲是郭为带我进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八)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这件事情的不幸结果,也引发了我对如何让员工和业务的性质相匹配的思考。质疑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谓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之一。在企业工作,特别是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同事之间,上

声明:《我在职场二十年 我的职场十年(十六)》为网友撒娇是种艺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