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那股上街游行、表达“钓鱼岛是中国”的人潮当中,爆发了不少不甚理性的事儿,砸车放火、伤人毁物,然后各地公安机关就发布敦促自首以及通缉令了,这段时间也抓了不少人。某媒体采访了深圳砸车者之一,做了一个深度的报道。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在4S店作保安队长的人并不是个暴力充斥者,而是位父母心中的好孩子、领导眼里的好员工,甚至还是义工组织的成员,经常去帮助别人。 其实这样的故事并不奇怪,我至少在很多次恶性社会事件之后的深度报道里看过这样的描述,而且我个人相信这是真实的。 我也相信一个平日里的好人在某种状态下,会产生一些不由自主的行为。社会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有个叫做“广场效应”的东西存在。很多平时温和的人在人群聚集的时候,往往有着强烈的破坏性,这背后牵扯的问题比较多,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乌合之众》这本书。 他们受到的教育与生活在其中的文化,使得他们从平日的善良温和可以瞬间变成暴民,变脸变得比翻书都快。关于这点倒是不妨多说两句。 一般来说,一个人首先应该是人,然后他应该做个好人,再做个好的中国人,最后是他的社会身份:为父为子、经理保安什么的。但我们的教育当中,这个顺序没有明说,平日里虽然也教育大家“五讲四美”,却没有告诉大家作为一个人是怎么回事,应该遵循某些基本的原则,而且也没有告诉大家,作为一个人、一个好人,是凌驾于其他价值标准之上的。
![保钓 一个义工的砸车保钓之路](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271672756473.jpeg)
比如说爱国这件事,很多人就把它当做了第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某些事就会让不少人做得名正言顺,比如这位砸车的好青年。但爱国是第一标准吗?在不是战争的年代里,这还真不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第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不伤害其他无辜的人。打仗的时候还有不伤平民、人道对待战俘的原则,在和平年代伤害自己的同胞、打砸同胞的财产,这就是价值观错乱的结果。 价值观错乱之后,就会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义之事,哪怕这是伤害了自己的同胞。打仗的时候伤敌一万自损三千也还算说得过去,什么仗都没打的情况下先抽自己人两巴掌,这路子凡是脑子正常的人都无法理解。真以为是练七伤拳了? 除了这种状态之外,还有就是某种社会压抑所造成的混乱了。在这篇报道里,这位打砸的好保安对自己的未来与社会地位其实是不太满意的,他觉得自己没有未来,现状则是觉得自己生活的毫无价值可言。他平日里去做义工,是想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让自己生活得有点儿意义。恐怕这也是他在这次“爱国行动”当中出众表现的原因之一。 价值观的错位加上对社会环境的迷茫与不满,共同构建了这位平日里的好青年、爱国行动中的犯罪嫌疑人之人生,这样的人想必在我们这里不算少见。当这样的人多起来,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种病态:对现实的不满借助任何可以说出口的理由发泄出来,然后对社会与他人造成伤害。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种产生无脑爱国、借题发挥的大环境,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出事儿的就不是几辆日本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