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冯蓉蓉 深圳报道 巨亏118亿日元之后 5月9日,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奥林巴斯)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04年度财报,财报称,公司当期运营利润同比锐减了63.2%,为232亿日元(约合2.17亿美元),全年净亏损118亿日元(约合1.12亿美元),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包括数码相机在内的映像业务出现高达239亿日元(约合2.2亿美元)的巨大亏损。 奥林巴斯社长菊川在给本报的公文中指出,公司的映像业务遇到了很大挫折,数码相机出现整体价格下滑,而公司的新产品在推出时机上又比竞争对手晚了一个月左右,致盈利情况受到严重影响。 奥林巴斯总裁Tsuyoshi Kikukawa也称,奥林巴斯的问题主要在于“产品开发的错误”和“没有跟上市场潮流”,但“基本商业架构上不足”也是原因之一,这是指奥林巴斯数码相机业务结构存在问题——尽管有多年先进的光学技术积累,但奥林巴斯数码相机一直局限于消费级产品领域。 对于奥林巴斯数码推陈出新跟不上业界步伐,数码相机代理商优佰特董事长张峰深有体会:“虽然目前奥林巴斯仍然是紧随佳能、索尼和柯达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数码相机制造商,但是近一两年它的新产品发布总是慢一拍,产品也比较单一,所以降价对奥林巴斯的冲击尤其大。” “奥林巴斯的失误主要出在2004年。”张峰说。他认为,每一代产品的更新换代都是一次小型洗牌过程,2004年是数码元年,在这一年,数码厂商轮番进行了疯狂的价格战、广告战及新产品战,“无论在哪一轮战术上,奥林巴斯都未能占得先机”。 张峰介绍,价格战上,奥林巴斯的渠道成本使其售价一直居高不下,在市场主流的400万像素的机型中,奥林巴斯与索尼同列价格最高者之列,但奥林巴斯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号召力显然不如后者,在价格竞争最激烈的低端产品市场,奥林巴斯也受到多方面的挤压;广告战上,奥林巴斯相机斥巨资请韩国影星做广告,但是品牌诉求不明确,推出的新产品过于特立独行,没有鲜明的特征;奥林巴斯在推出“μ”系列获得相当热烈的市场反应后,未能及时推出有竞争力的后续产品,整个2004年几乎没有主流的新品。 但是2004年并不是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第一个挫折年,早在2002年初的2001财年结算说明会上,菊川就称,尽管截至2001财年奥林巴斯已连续8年实现增收,当年更创造了盈利的最高纪录,但数码相机业务却出现了高达110亿日元(约合1.02亿美元)的营业亏损。菊川当时下令,奥林巴斯今后将通过在中国生产数码相机来实现该部门的盈利(那之前,奥林巴斯设在中国深圳及广州番禺的工厂主要生产传统相机等产品)。 那一次,菊川坚定地把奥林巴斯的命运押在了中国。 从老大位置陨落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出货量达到82.5万台,同比增长66.7%,很显然,除了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之外,中国还有着日益增长的庞大市场需求,而早在四年前,奥林巴斯就看到了这一点。 2001年,奥林巴斯宣布新的经营战略,其中之一即是要以中国为基地生产数码相机。 随即,该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成立奥林巴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并相继设立了北京、上海及广州客户服务中心,这在业内是个创举;同一年,奥林巴斯又率先取得了数码相机在华的内销权。 2002年春,奥林巴斯的在华生产基地开始生产数码相机;4月份,其亚太区总部迁至深圳;5月份,奥林巴斯宣布再投资4500万美元,将中国工厂打造为其高级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全球生产基地,并宣布将其1/3的数码相机转移到中国工厂生产。 现在,奥林巴斯位于深圳的工厂已成为该公司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据奥林巴斯公关部人士介绍,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目前均在深圳和番禺工厂制造,两个工厂产能总和已达到月产约20万部的规模。 2001年,奥林巴斯依靠μ系列相机实现了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台的辉煌业绩,在中国成功地取代富士站在了“民用相机全国销量第一”的位置。但随后,奥林巴斯迅速被索尼和佳能赶超。 行内有句俗话,“数码相机无法经典。”事实上,奥林巴斯是全球最早生产数码相机的厂商之一,几年前 它也曾坐过数码相机老大的位置,但索尼和佳能这两家巨头在2002年及2003年开始发力,迅速超过了它。 根据研究机构水木清华今年4月份发布的《2004-2005年数码相机市场和产业研究报告》,2002年,索尼的数码相机出货量是560万台,奥林巴斯和富士紧随其后,都为460万台;到了2003年,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索尼与众对手迅速拉开差距,出货量达到1000万台,佳能迅猛崛起,升到860万台,奥林巴斯位居老三,为740万台;2004年,佳能、索尼、奥林巴斯的出货量分别是1400万台、1350万台、950万台。

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价格成为各厂商抢占市场份额最为尖锐的利器。2003年4月,索尼宣布其主推的F717型产品价格下调千元,拉开了数码相机价格大战的序幕,佳能及其它数码相机厂商纷纷被卷入这场不见硝烟的大战,奥林巴斯也不例外。 经过一年半的鏖战,奥林巴斯数码相机业务于2004年下半年再次出现利润下滑,其2004年9月份发布的中期联合结算指出,该公司实现纯利润67亿日元(约合0.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了56.7%,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即是含数码相机在内的映像业务发生巨额亏损。 张峰称,相比2004年,2005年数码相机厂商的日子将更加难过,他把这一年定义为“各路军阀混战年”,因为目前包括HP、DELL等在内的许多PC制造厂商也都在推出自有品牌的数码相机,“数码战争只会愈演愈烈”。 记者了解到,奥林巴斯还将于明年3月前关闭其在日本国内的三家生产数码相机零部件工厂中的两家。这对把大部分相机放在中国生产的奥林巴斯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缩减。